|
||||||
|
||||||
据广东省江门市民政局相关数据显示,自2010年该市出现第一家社工机构以来,目前注册的社工机构有116家,服务领域涵盖老年人、残疾人、儿童青少年、妇女、婚姻家庭、组织孵化、低保、社区文康、社区矫正、禁毒、志愿服务、信息化服务以及综合服务等20多个类别。 然而,在不久前的一次社工机构督导中发现,这116家社工机构竟有近七成呈无运营状态。 百万元项目引来试水者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同年,江门社工机构的雏形——江门市残联康复医院社工部成立。 2009年,该市启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2010年,该市把社工人才发展纳入了《江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社工人才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列入《江门市“大民政”工作方案》。同年,江门第一家社工机构——江门市利民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在市残联医院社工部基础上成立。 随后,江门市社工行业开始蓬勃发展。截至2017年,该市社工机构一直呈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每年新增几家到十几家。江海区晨光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的总干事陈艺燕分析,社工机构数量的迅速增长,与2015年出现的百万元级别的政府服务项目有一定关系。“可以说这是一个发展红利期,政府在推进相关工作,社会上对这个行业有新鲜感,于是许多人加入社工队伍当中。”陈艺燕说。江门市民政局相关数据显示:从2010年至今,各社工机构聚焦特殊群体兜底保障服务,年服务近62万人次,发展11年来已服务约700万人次。 然而,从2018年开始,江门市社工机构出现收缩,机构数量开始减少。 造血能力成发展瓶颈 “据我所知,目前有3家社工机构计划注销。”江门市社工协会秘书长李柳芬透露,注销原因主要是没有接到项目。没有接到项目的原因,与现在相关部门以招投标方式购买服务的方式有关。资深社工黎先生坦言,因为发展红利期,有些经营者认为社工行业是有利可图的“朝阳行业”,便草草成立机构,专业社工人数不足,项目运营和服务能力没有“深耕”,导致逐渐不符合相关部门招标标准。“通俗来说,就是专业性不强,最终被市场所淘汰。”黎先生说。 李柳芬也表示,江门市社工机构的造血能力不足。“我市社工机构发展运营主要依靠政府购买服务,无论是大型机构还是中小机构,普遍存在对政府依赖性强、链接社会资源资金能力弱、造血能力不足、发展后劲乏力的问题。”李柳芬举例,尤其是新成立的社工机构,由于进入行业较晚,在人才、专业、品牌、资源和项目竞争等方面总体实力相对较弱,现阶段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与挑战。“造血能力不足,已成为社工机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李柳芬说。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江门市社工机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部分小型机构的工作人员甚至只有2-3名,个别社工机构出现“空心化”现象,受项目承接能力、人员流动等因素影响,社工机构内部管理能力不足。此外,社会上仍存在对社会工作认识模糊的情况,将社工等同于义工,这也不利于社工行业的健康发展。 有资深业内人士表示,社工机构出现缩减,还与政府购买服务支出减少、项目结项方式拖沓等有一定关系。“简单来说,一个项目的经费发放过于死板,项目运营风险、成本需要机构自身承担,这对机构的生存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他举例说,机构1月份接下一项为期一年的服务项目,但第一批经费经常需要到6月份才能到账,项目整体经费至少需要分为两个阶段发放,若是项目中途出现突发情况,对许多社工机构来说,将面临极大挑战。 探索专业化市场化运作 江门市恒爱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是该市名列前茅的一家社工机构。“我们最早是由5位志同道合的社工发起成立的。”该中心相关负责人梁健玲说,在初创团队中,4人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1人有超过20年的社区工作经验,专业化水平较高。所以,在2012年成立后,仅用3年时间,从5人团队,发展到100多人的团队,到了今天,服务领域已经拓展到珠海市部分地区。作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恒爱社工负责运营的益杯咖啡馆是一次“公益+社工”的积极尝试,但梁健玲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项目目前尚未盈利,主要靠政府与机构补贴生存,市场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江海区晨光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也曾尝试过市场化运作。大约在2018年,晨光社工相关负责人察觉到行业发展红利期有褪去现象,便尝试在江门市区推出婴幼儿服务,以专业社工服务向市场推广。“结果失败了。”陈艺燕回忆,市场上对社工认知不够,甚至觉得社工应该是一种无偿服务,这让社工的市场化之路走得十分艰辛。同年,为了弥补探索市场化道路上的损失,晨光社工开始拓宽服务领域,深耕台山。今年,陈艺燕表示,将继续探索市场化运营的道路,计划开展家政类型以及宣传服务。“市场化是社工发展的一个方向。”陈艺燕说。 专业化发展也是社工行业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一个方向。据了解,新会区红立方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便是其中一员,红立方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是该区首个以党建工作为专业服务的社工机构,以“共建共治、共融共享”为使命,采取“党工+社工+义工”的服务模式,推进党建领域社工服务发展。江门市利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医务社工起家,该中心副总干事汤美玲说:“我们主要深耕医务服务以及残障服务这两大块,专业度高。”此外,利民社工探索开展“物业+家政照护服务”市场化运营新模式服务项目,2020年6月,成立江门市邻家照护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在蓬江区白沙街华园、西园等社区设置了5个服务站点,为租住在站点的老年人提供家政照护服务,共服务老年人18人,基本实现收支平衡。项目相关负责人陈丽雯表示,项目在积极推进中,相信是社工服务市场化的一次积极尝试。 “社工机构要走市场化道路,应该要引进工商专业人才,做出合理、科学的规划。”汤美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我市社工机构多以社工为主要运营者。作为社工我们是专业的,但在市场化道路上,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稚童。” 社工应超越公益概念 江门市社工协会副会长、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黄波认为,11年来,江门市社会工作一直处于相对平稳的发展水平,虽然数据显示近七成的机构是空壳,但这些空壳组织代表不了江门社工,这些空壳机构多数是为了成立而成立的,从来没有承接过任何项目。“当然目前在运营的社会工作机构多数也存在以下问题:一线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足,高水平社工项目、服务数量少;社工人才的流失与社工人才招聘难的双重困境;社会工作机构管理水平有待加强等。”黄波说。 黄波认为,针对江门市社工行业的发展,需要对社工机构全面调控、抓大放小、鼓励重组。“该清理的机构或组织及时清理;加强社工机构内部能力建设,促使其向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黄波表示,江门市应出台相应的社会工作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在发展坐标中找准定位,积极融入大湾区建设。 对于社工行业造血能力不足和市场能力不足的问题,黄波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社会工作行业属性的影响。社工机构属于社会组织,多数情况下需要政府采购服务和政策扶持。因此如果要想提升社会工作的造血能力首先应该是政策优惠及允许机构有一定的市场运作空间,社工机构将服务产品化,主动向包括政府、市场推广社工服务产品,超越传统狭隘的公益概念,这种模式能为社工机构带来持续的“造血功能”。不过黄波认为社工事业始终离不开政府主导、部门重视,因此在服务产品推向市场的初期仍需要政府的扶持培育。(据《江门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