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新闻
   第14版:新闻
   第15版:社会创新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盛京施医院:让西医进入东北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特别报道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新闻

第15版
社会创新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1年06月0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盛京施医院:让西医进入东北

    创建于1883年的盛京施医院是近代东北第一家使用西医治病的医院,盛京施医院以及后来成立的奉天医科大学,成为西医进入东北的标志。

    英国人创办施医院

    1842年鸦片战争过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立地位,而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西方教会取得了可以在通商口岸设教堂、开医院等多种特权。于是大批基督教、天主教的传教士纷沓而至,在中国很多地方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教会医疗机构,盛京施医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办的。

    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法联军逼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该条约把牛庄(营口)辟为通商口岸,西医学首先通过该口岸在辽宁地区传播。1869年起陆续有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到辽宁各地从事医务活动,最有影响的是英国传教医士司督阁。

    司督阁,1854年生于英国北部的苏格兰,他“幼即聪颖,长更颖悟,每试辄列前茅”。毕业后,他“不以一已之学术有成,生活安逸为满足”,接受苏格兰教会邀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开展医疗布道工作。1882年7月,他抵达牛庄。1883年6月,在不通火车,更没有汽车的情况下,司督阁坐了8天牛车,来到旧时称之为盛京的小河沿,开设了东北第一家西医珍所——盛京诊所,后逐步扩大为临时医院,由于该院地处清朝陪都盛京,加之初期实行免费的慈善医疗,贫困病人免费就医,甚而免费供餐,因而,被老百姓称之为盛京施医院。

    数百人围观露天手术 

    1883年6月,诊所正式开诊后,司督阁成为在东北地区使用西医西药治疗疾病的开拓者。对于一个长期以来习惯于使用中医疗法治病的国度,司督阁以西医治病,在盛京引起轰动。由于人们不了解这种新鲜的医治方式,当时从官府到百姓对西医治病几乎都持恐惧排斥态度,多数人“率皆以剖腹截肢为不可能,而叩听检查为施魔术,故对此碧眼黄发者皆懼而避之”。“彼时虽人皆对西医恐惧,但亦有沉疴不起,本好奇心而来试医者”,司督阁“莫不尽心竭力医疗之,率皆着手回甦,久之一般人皆由疑懼转信仰,而就诊者日见增加矣”。

    诊所开办之初,由于人员少,语言不通,老百姓对西医缺乏认识,加之医疗条件差,工作难度非常大。据司督阁本人回忆,当时他自己要负责全部工作:“我必须配制自己开出的处方,实施氯仿麻醉,然后独自做手术。候诊室很小,诊疗室和药房在同一个房间,根本没有病房,已经动了手术的患者不得不住在自己的家中,或附近的客栈里。”

    经过两年艰苦的医疗实践,诊所工作获得进展。1884年司督阁的临时医院已有12张病床,这一年,他开展西医外科手术,为两例白内障病人成功手术,据史料记载,“动手术那天,有几百人来看,官府也派人到场监视”。为扩大影响,司督阁把手术床搬到院中,露天施行手术。当司督阁把遮光发浊的晶体从病人眼中摘出时,病人兴奋地说:“我能看见树梢动啦!”手术成功,大大增强了群众对西医的信任,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医院由此名声在外。到1886年,诊所共完成手术251次,全年接待近患者万余名,已有男病床50张,女病床15张,并建成了能容纳150人的候诊大厅。

    1890年,“奉天府尹感于公之义举,倡捐巨款于医院,而公亦以旧所狭小,不敷应诊大量病人,遂建设较大之医院于今之男施医院址,有门珍部、药剂部,有病房容床百余。每日约二三百人”。为适应习俗,便于工作,1896年,盛京施医院在男医院的北部,又买到一块园地,筹建了女医院,由苏格兰教会另派两位女大夫,负责女医院的医疗工作。该院建成后,在东北城乡之间推行新法接生,还陆续训练出许多助产士。这是辽宁乃至东北第一所女子医院。

    施医院的重建

    1900年,义和团运动传入东北,6月,沈阳城内各处都有反对西方教会的标语,6月21日,为免遭不测,司督阁离开沈阳,逃避牛庄(后转道上海,乘船回国)。6月30日,义和团闯入沈阳城,盛京施医院遂成为义和团盲目排外的牺牲品,当日,盛京施医院包括男医院和女医院被全部烧毁。

    1901年,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双重打击,清政府为求生存开始推行新政,与此同时,清政府对待教会医疗事业的态度和政策也发生变化,当重建被毁教会医院或新建教会医院时,各地官员都予以租地等方面的支持。1902年,司督阁回到奉天,着手开展医院重建工作。当时政府对医院重建给予大力支持。1903年,女医院重建竣工。1904年制定重建男医院计划,因日俄战争爆发而停建。1905年,盛京将军赵尔巽推行新政,将盛京施医院纳入重新建院的计划。盛京施医院重建得到社会各界资助,赵尔巽捐银4000两,奉天商会先后捐助约2万银元。1907年,男医院落成,重建后的男医院有病床60张,有设施完备的手术室及各种附属设备。3月5日,盛京施医院在小河沿隆重举行开院典礼,赵尔巽亲自出席剪彩并讲话。

    重建后的盛京施医院位于沈阳小河沿(今省肿瘤医院院内),该楼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左右,是以青砖为主的中西复合式二层建筑,目前仅存一座当年的住院楼,已成文物级建筑受到保护。

    重建后的盛京施医院,“增床分科较前尤具规模”,“东北贫民沐恩受惠者实难计数,是故东北各地妇孺之间,不识小河沿盛京施医院者为数鲜矣”。盛京施医院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屡次施善获皇帝表彰

    盛京施医院在开展医疗治病的同时,从1888年到1910间参加过多次重大慈善救济活动。虽然这些慈善救济活动有传教上的考虑,但在近代东北的慈善救济事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888年8月,盛京连降暴雨,浑河泛滥,大片庄稼、房舍悉数被淹,无家可归者数以千计。盛京施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整个汛期先后救出很多被灾难民,同时,积极开展灾后传染病防治工作,仅治疗疟疾即达4000余例。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盛京施医院与红十字会合作,创建了7所红十字战地医院,抢救千余名中国伤病员。1895年,司督阁获光绪皇帝授予的双龙敕书和勋章。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俄以东北为战场展开厮杀,主要战役多集中在人口密集、物产丰富的辽河流域、平原地带。奉省人民备受蹂躏,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流入沈阳城内的难民达九万余人,难民中时有天花、麻疹等疫病发生。受盛京将军増祺指派,司督阁组织成立了沈阳难民救济会,在他的策划下,建立了四个传染病院,多数的医务人员都由施医院调派,使传染病在最短的时间得到了控制。

    宣统二年(1910年)东北爆发百年不遇的烈性鼠疫。宣统三年十月二十五日满洲里鼠疫流行,同年十一月八日侵入哈尔滨。很快,东北三省被疫情包围,并且继续向南扩散,每天死亡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宣统三年一月二日,经由哈尔滨、长春乘火车的1名旅客患鼠疫死于沈阳,由于当时沈阳无防疫机构和装备,又没有及时采取措施,疫情迅速蔓延,仅月余已波及26个府、厅、州、县及旅顺、大连地区,东三省总督锡良在上奏朝廷的奏折中称疫情“如火燎原,如水溃防,竟成不可收拾之势……”。疫情发生后,司督阁临危受命,应东三省总督之聘,出任沈阳抗击鼠疫总指挥,在他的组织下,沈阳迅速建立了防疫院隔离所、消毒站、检查站、掩埋队等临时防疫机构630余处,为控制疫情在沈阳蔓延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抗击鼠疫过程中,盛京施医院医务人员也都亲临第一线。英籍医学教授嘉克森应司督阁之聘来盛京施医院工作,一月二十四日,他在皇姑屯车站特别防疫站参加鼠疫防治工作时,不幸感染肺鼠疫,以身殉职,东三省总督锡良赠金1万元,嘉克森之母则将该款捐作修建奉天医科大学之用,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

    1911年4月,东三省鼠疫得到有效控制,为表彰司督阁及盛京施医院为控制东北鼠疫流行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司督阁“蒙政府进奖三等第一宝星,同年英皇又特授爵士之位,总督锡公奖与金质奖章”。

    培养近代医科人才

    司督阁在治病行医过程中, “深感东北医药人才之缺乏,必须训练本地人士,以应本地之急需”。1892年,司督阁招收8名学生,亲自对他们进行医务培训,学制5年,当时称为“盛京医学堂”,“此实为东北人习医之始”。首批学员有王宗承、刘志学和王雅臣等,王宗承因学习成绩优异而留校,后调任东北军授予军医总监,成为东北军军医的创始人。

    盛京施医院重建后,该院已“年诊数万,誉满东北”,但司督阁“不以此自足,觉一人所作有限,非设立医学训练人才,不足以应付社会之需要”,遂有在奉天建立正式医学校之议。1907年,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司督阁提出创办医科大学的设想,得到其大力支持。1908年8月,徐世昌在给奉天度支司的札文中这样写道:“查奉天各种学堂渐有起色,独医学一门问津者少,今由该医士创办,事虽托始于他人,效或渐收于我国。本大臣拟每年酌给三千两,以十年为限,即由该司如数筹发,以资提倡。”同时,他还决定在盛京施医院东侧拨地一块,使奉天医科大学筹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徐世昌称:“查医学一门于卫生裨益匪浅,当此开办之日,自应以筹款为先。此间岁给三千两,限十年为期,已饬度支司知照矣。”1909年,司督阁又从英国募集5000英镑,补充建校资金。1912年,奉天医科大学全部建成,成为辽宁第一所医科大学。学校以“教练中国幼年学习内外医学为宗旨”,学制5年,开设化学、体幼学、外科学、病理学、妇科学等25门课程,与英国爱丁堡医科大学授课课程相似,所有课程均用汉文教学。大学招收首届50名学生,司督阁出任第一任校长,1923年,司督阁退休,辞去校长职务。1925年,东北三省各界人民为纪念和表彰司督阁在中国创医立校及他对中国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集资铸造司督阁半身铜像一座,立于教学大楼正门东侧,并刻有碑文,由张学良将军揭纱剪彩。司督阁回国后,仍关心医院建设,为医院和学校开展募捐活动,长达14年之久,直到1936年逝世,终年81岁。

    此后该校几经变迁,但盛京施医院作为该校的实习医院的性质始终未变,为近代东北培养了大批西医人才,至1949年共培养本科毕业生531人(1949年6月并入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12月28日,盛京施医院在建院120周年之际,恢复了盛京医院名称。

    此外,在培养医本科人才的同时,1920年,盛京施医院还开办了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民国十年至民国三十五年,共毕业生20个班,总计毕业生为244名”。

    盛京施医院是西方传教医士在东北开办最早的西医院,西医从此传入东北,客观上改变了东北传统的医疗观念,推进了近代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据辽宁省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