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新闻
   第14版:新闻
   第15版:社会创新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数字化 让我们更好地传递爱心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特别报道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新闻

第15版
社会创新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1年06月0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数字化 让我们更好地传递爱心

    晒出一幅自己捐助的“小朋友画廊”里的画作、积攒运动步数在“蚂蚁森林”里种一棵胡杨、网购一件“公益宝贝”、参与一次“为爱拼单”……从电脑端到移动端,从社交互动到网络购物,如今,互联网公益越来越普遍,形式也愈发多样。

    古人说:“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公益,是一种人人可为的善举。数字时代,互联网公益将更多的人、信息、技术连接起来,以指尖公益消除数字鸿沟、以透明公益建立信任纽带、以理性公益推进慈善文明,逐渐成为一种创新的互助方式、生活方式,在社会治理和民生建设中也发挥出重要作用。

    随着公益迈向的新征程,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工具,创新公益项目、提升运营效率、重塑生态格局,以更好地创造社会价值,成为整个行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数字化为公益插上翅膀

    “大家好,我是助盲志愿者陈燕,我给大家带来的影片是《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聚焦新中国历史上的经典瞬间,讲述了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5月29日晚7点半,让我们相约心目影院,用心灵的目光,去欣赏和感悟电影艺术的魅力。”

    听到公益项目“心目影院”最新一期的观影预告,“铁杆粉丝”石秀青又开始期待起来。

    “我是先天失明,以为这辈子都和看电影无缘了,但没想到有了这样一个影院。”石秀青说,平均每周一部电影,她跟着心目影院“看”了17年电影。“用心灵的目光,去欣赏和感悟电影艺术的魅力”这句经典结尾,对她而言是再熟悉不过了。

    从2004年开始,心目影院每周六在北京鼓楼的一个小院里为视障朋友们“讲”电影。“那时候屋子小,就15平方米,放了十几把折叠椅。”心目影院创始人王伟力说,由于有固定的播放时间,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视障朋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2012年,小屋扩大到近40平方米,心目影院也在全国20个城市落地。到2018年,一家电影院伸出援手,承诺长期提供一间影厅给视障群体讲电影。

    不过,能到现场“观影”的视障群体还是有限。如今,数字化平台的介入,彻底改变了心目影院的困局。

    2020年5月,心目影院通过企业微信平台为全国视障观众直播,坚持每周六晚为视障观众讲述一部电影。直播平台开通后,视障观众点击链接就能收听、错过也可回放、群里还能交流,大家直夸“方便!”

    一位观众说:“这样看电影,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还可以邀请志愿者来给我们讲一些以往的经典电影,好电影我们不会错过了。”

    线上直播讲电影的形式吸引了更多的视障观众,也增加了志愿者参与服务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到这场爱心接力。截至2021年4月24日,心目影院线上直播讲述电影累计举办47场,参与讲述志愿者达57人次,直接受益的视障观众达6086人次(不含观看回放人次)。

    为了维系心目影院,王伟力曾卖过车,也花光过存款,甚至还向父母借钱。现在,心目影院的故事被搬上互联网公益平台,那里凝聚了各方善意,也能扩大传播效应,陌生人的爱心源源不断地涌来。借助互联网公益平台,心目影院还实现了善款的透明化管理。

    心目影院的故事,是数字化赋能公益的一个小小案例。在中国,数字化为越来越多的公益项目插上翅膀,实现转型升级。

    互联网公益结出累累硕果

    “近年来,通过民政部指定的2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慈善组织募集的善款每年增长率都在20%以上,2020年募集金额更是达到82亿元,比2019年增长了52%。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有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了互联网慈善。”近日召开的2021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通过线上致辞,披露了这组数据。

    王爱文表示,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技术的应用,对人们生活方式与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人们的慈善观念、慈善行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探讨数字化时代的公益事业如何创造可持续社会价值,意义非常重大。

    确实,如今,通过互联网公益平台,捐助人可以直接找到关心的项目,第一时间获取项目反馈,甚至与受助者在线上、线下进行互动,这种体验和流程上的变化,正在深刻改变着大众参与公益的习惯,帮助善意得到最大效率的汇聚和运用。

    与民政部披露的数据相呼应,在“腾讯公益”平台上,2020年用户捐赠38.49亿元,比2019年增长37%,参与人次也突破了1.18亿人次。截至2021年4月,腾讯公益平台上累计筹得爱心网友的善款总额超过117亿元,共计为9万多个公益项目提供了助力。

    在参与人数、筹集善款等数量上的持续增加之外,更重要的是,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敏捷、高效、线上化的数字化能力充分展现,基于数字化思维和能力的公益项目正在不断涌现。

    例如,在乡村振兴和教育助学领域,《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发展报告》指出,许多农村寄宿学生因为无法得到有效的陪伴而面临心理健康问题,但传统公益的服务模式在专业人才及地域分布上较为受限,农村地区的寄宿学生很难得到充分关注。

    腾讯公益平台上的“新一千零一夜”公益项目,通过线上播放经典绘本故事的形式,低成本、高质量地为农村寄宿生提供了情感陪伴。

    在中国各个互联网公益平台上,各公益团队得到公众聚沙成塔般的支持:有公益组织常年关注崇山峻岭间的山区学校,为孩子们带去书籍;有机构将爱心投向亟需救助的罕见病患者,为他们点亮生命里的一束光;还有公益组织让更多人关注到农村妇女笔下的农民画,并通过直播带货改善了她们的生活境况……善意,正通过互联网平台悄然传递。

    实现“人人公益”的善行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完善财税等激励政策。规范发展网络慈善平台,加强彩票和公益金管理。”建立全国统一的慈善大数据平台,促进慈善捐赠和救助数据共享,助力和推动全行业的数字化建设,已成为行业共识。

    在2021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公益数字化也屡次被提及。

    一位公益组织的负责人说得很坦诚:现在很多公益组织都开始使用数字化工具,比如在线文档、在线会议等;但是,机构只把它们当作好用的工具,不会使用“数字化”这种说法,因为负责人对数字化的了解也不深入,不知道怎么搭建数字化的框架、怎么进一步推进数字化与业务的结合或者数据与战略的结合。

    《公益数字化研究报告2021》的调研结果,印证了这位公益组织负责人的说法——虽然近七成公益组织负责人表示对于数字化有需求,但66%的公益组织投入数字化的金额仅在总募资额的1%以下。

    “当大众对互联网公益产品日趋熟悉,更大的命题也随之而来:整个公益行业该如何进一步加速数字化?”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陈一丹表示,在社会需要、民众期待之间,公益数字化成了尤为明确的目标和使命。

    一位公益数字化产品供应商负责人表示,目前,一些小型公益组织的数据分析意识并不强。数据分析一般有三个目的,一是向公众或受益方披露,二是用于研究,三是用于决策、指导开展服务。很多公益组织对于数据的使用还停留在第一、二阶段,不会用于业务的决策。

    尽管目前公益事业面临数字化工具薄弱、人才匮乏、资金缺乏等问题,但公益数字化的未来是值得期待的。

    陈一丹认为,公益数字化的整体方向,必然意味着更多的连接、更丰富的生态和更大的可能性。以前,很多公益组织因为得不到关注而处境艰难,直至数字化技术将其与公众、公募基金会直接连接,崭新的活力与能量由此迸发。数字化连接不仅能为公益组织带来资源上的帮助,更能拉动施益方深度参与所捐助的项目,加深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助力社会进步。

    此外,数字化帮助互联网公益持续提升透明度和运营效率。例如,应用区块链技术后,公益项目全流程信息可溯源、可回查、可追踪、不可随意更改,项目的进展能更好披露给公众,从而保证每个公益项目都在阳光下运行。以“心目影院”项目为例,记者看到,在腾讯公益平台上,一家爱心企业和2072份公众为之捐款的记录都被上传至区块链,信息公开透明,项目有了专属的区块链电子认证。

    陈一丹这样展望公益数字化的前景:伴随数字化程度加深,公益行业将更加去中心化,越来越多的人将被公益组织、公益项目直接触动和感染,最终有望实现“人人公益”的善行圈,让爱心更好传递。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