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年来,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也应该看到,在一些地方,已经建好的无障碍设施并未发挥应有作用。盲道成为断头路、“陷阱路”,被车辆、摊贩等占用;商场入口无障碍设施损坏后得不到及时修复,长时间“暂时关闭”;“无障碍卫生间”“第三卫生间”因各种原因“闭门谢客”;无障碍标识混乱……无障碍设施不仅没能给残障人士、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提供便利,反倒添了堵。 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尺,是现代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参与社交活动、融入社会的必要条件。 无障碍设施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我们有”层面,必须实现“能够用”“用得好”。要想让无障碍设施真正实现“无障碍”,既需要有看得见的“硬设施”,也需要增强看不见的制度、文化等“软实力”。 无障碍设施建设涉及城市管理、残联、交通等部门,需要加强相互联动、明晰责任,提高相关方的主动性。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每个环节抓起,真正把无障碍设施建设得“畅通无阻”。从立法层面强化无障碍设施建设,明确建设和验收单位的责任,形成问责机制。 当前,有些城市存在部分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被侵占或被破坏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市民的无障碍理念较为薄弱。要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浓厚氛围,引导市民爱护无障碍设施,降低或消除损坏、占用无障碍设施的行为和现象。 此外,还需要配备专业人员对无障碍设施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巡检,对不健全的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和升级,并及时修复破损的设施。 无障碍设施建设体现在城市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其设计的初衷和目的是给特殊人群提供便利、让城市更温暖。同时,也是所有市民的共同福利。 无论是蹒跚学步的孩童、不小心崴了脚的成年人,还是身怀六甲的准妈妈、拄着拐杖的半失能老人,每个人都有需要使用无障碍设施的时候。无障碍设施建设与我们息息相关,离不开我们的共同守护。(据《中国建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