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新闻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新闻
   第15版:新闻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社区治理中的“90后”书记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特别报道

第06版
特别报道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新闻

第15版
新闻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1年05月1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社区治理中的“90后”书记

    范是华(右三)一有时间,就走到居民中,讨论加装电梯相关事宜

    上海的治理基底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就在不久前的村居党组织换届中,上海4000余个居民区里共涌现了51名“90后”书记。1000余个行政村里,“90后”村支书也纷纷冒头。

    年轻人不光参与社区治理,甚至成了上海基层治理单元的“掌门人”。这背后透射出一座城市怎样的治理逻辑和现实需要?

    被放大的“年龄劣势”

    “俞书记,侬真时髦。”普陀区桃浦镇同济沪西小区的居民吴阿姨拦住了俞浩泉的电瓶车。她端详来,端详去,眼前这个小伙子长得浓眉大眼,衣服整齐洁净,头发根根直立,还反着光。“就是有点不大像书记……”

    同济沪西小区上一任居民区书记是56岁时从岗位上退下来的,她走后,换上了28岁的俞浩泉。一些老年居民对俞浩泉这个“孙辈”有疑虑。刚到社区那会儿,因为搞错几位老干部居民退休前的行政级别,俞书记还被他们拉到一边苦口婆心地“教育”过。

    可没过多长时间,俞书记开始办大事了。他要改革小区的停车位和绿化结构。小区有92辆车,42个车位,长期供需不平衡。俞浩泉找人画了图纸,如果将小区东西南三侧绿地归并到一起,可以在不减少绿化率的前提下,补足车位缺口。这一方案得到90%以上的居民同意,但仍有33户居民,“不让进门,也不听解释”,俞浩泉为此绞尽脑汁。

    在社区办“大事、难事”遇阻并不足以说明什么。相反,对“90后”书记们来说,这些正是他们进入社区一块最好的敲门砖。

    刚满30岁的范是华,不久前刚从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北梅园社区副书记的岗位上提正。能得到居民拥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范书记可以帮我们装电梯”。

    装电梯是居民自治行为,流程烦琐庞杂,并不是所有居委会都愿意插手。但范是华花了大量时间研究老房加装电梯的推进办法,还成功帮助小区里十几个楼栋率先装上。这一下,范是华“出圈”了。走在小区里,不少居民远远看见这个瘦高个子,都会点头招手。

    过去人们理解的社区,是一个基于居住关系的人际网络。特别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人与社区的连接是极紧密的,且不说居民三天两头找居委会开各式各样的“介绍信”,就是处理邻里、夫妻矛盾,也仰赖于代表组织权威的居民区书记。这就难免造成一种时代性的误读,似乎当书记的,必须要和居民打成一片,才能把小区治理好。

    然而从小书记们有限的经验看,今天的社区关系早已发生了重要的转折。随着人的私域边界越来越清晰,城市居民与社区之间的情感连接,也更多地转变为事务性连接。换句话说,如果居民和他所在的社区没有产生具体的利益相关,他甚至不必知道居委会的大门朝哪开。

    “所以老书记过去常教导我们要多‘上门’,其实这是很困难的。”俞浩泉说,现在你想到居民家去,必须有充足的理由。你想和居民加个微信,还可能遭到拒绝……

    不过,自从为小区完成了车位改造后,俞浩泉明显觉得自己多了一些拥护者,“可能是那些从中得利的年轻车主吧。总之后来再推物业费调价等工作,就比较平顺。”

    老百姓要的,是办得了事的书记。这让许多小书记得以用干劲和创意弥补自己年龄和经验方面的劣势。但小书记的上任,给社区关系带来的客观影响也不容回避:29岁的蒋申杰是目前奉贤区唯一一名“90后”村书记,他告诉记者,他将工作重心放在带领乡村产业发展、村民富裕上,是因为“治理这一块,我感觉老百姓还是愿意靠自己。现在村民之间有矛盾,通常不找书记。”

    俞浩泉也感到,自己上任后,“原来老书记和居民的那种亲密关系就断掉了”,“可能老居民觉得和我有代沟,家长里短也不会找我抱怨。”

    “老经验”仍管用

    近两年,上海大力推进基层数字化建设,社区有了智能设备的系统性支持,对社区干部的人力依赖似乎在逐步减弱。

    然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社区干部却在机制安排下“回炉再造”。譬如普陀区委组织部近年来展开的“大梁带小梁”工作制,让梁慧丽等一批全国模范的居民区书记成为年轻书记的带教老师,手把手传授社区工作经验。

    这恰恰说明,社区环境再发展、再变化,内里一些核心的治理逻辑还是一脉相承的。

    前些日子北梅园社区一个80岁老太太摔倒了,书记范是华第一时间赶过去后,围着老太太急出一脑门子汗。北梅园社区是老旧公房,2360户居民中,老年人占一半以上。发病、摔倒等突发情况几乎是防不胜防。“万一遇上了,我又没什么处置经验,老人也等不起,我就赶紧打电话给……”范是华报了一串居民区老书记的名字,他们中有的是范是华的带教老师,有的早已退休,他们提供的方法,让范是华觉得“屡试不爽”。

    俞浩泉是梁慧丽一手带出来的徒弟。当年,梁书记把普陀区“最乱小区”莲花公寓救出泥潭,还一度因为“居民不愿她退休”而引发全社会热议。俞浩泉在莲花公寓做社工时,就跟着梁书记去医院照看生病的居民,给去世的老人送花圈,“每年除夕梁书记都要给社区孤老做年夜饭,我就负责洗菜、切菜……”

    梁慧丽能让劳改人员管自己叫“阿姐”,并积极参与社区事务。这让俞浩泉至今觉得不可思议:“我常常在想,为什么监狱都改变不了他们,梁书记却可以?”

    如今,俞浩泉用上了梁慧丽的一句口头禅,“遇见居民要热情,接待居民要有感情,解决问题要真性情。”去年底上海遭遇寒潮天气,俞浩泉命令班子全体到居民楼里排摸老人水电煤使用情况。其中一户住在二楼的独居老人,打电话不接,敲门也不开。

    俞浩泉急了,架了梯子就往老人家里爬。打开窗子的一刹那,老人和俞浩泉四目相对。“当时我就骑在窗框上,进退两难。老人喊我:小俞你要干嘛,赶紧进来,太危险了。”原来头天夜里老人吃了两粒安眠药,睡得太沉没听见动静。

    俞书记的“真性情”闹出了乌龙,但打那之后,小区里却传出一种声音:小俞刚来,虽然没有做什么事情,但品德是很不错的。现如今,俞书记说话做事,偶尔被个别人“怼了”,总会有几个老居民站出来帮腔。

    这便是社区的底色,再“冷漠”或疏离,总有“人情味”在里面。再智能与发展,还是离不开居委干部的社会经验与社交智慧。

    记者联想起梁慧丽曾讲过的一个故事:1996年,她从大型企业中层干部转岗,考进了所居住的潭子湾,担任万民居委会的主任。第一天上岗,她被当时的老书记赶到了垃圾厢房门口,递给她一个水桶,一块抹布,要她把垃圾厢房打扫干净。

    “老书记那是考我呢。当时洗厢房要水,得敲开老百姓的门去借,然后一趟一趟地担水回来,再蹲地上扫。老书记后来对我说,当居委会干部就要满足三个条件,运动员的身体,宰相的肚子,橡皮的鼻子。”梁慧丽觉得,即便到了今天,想做一个好的居民区书记,还是离不开这三点:能吃苦,能容人,不怕碰壁。

    直面“危与机”

    去年发生了疫情后,很多居村书记不约而同提及同一句话:老革命遇上了新问题。疫情中遭遇的种种,已经全然超出了老一辈社区干部的既有经验框架,对于年轻一代社区干部来说,更可谓是危与机并存。

    范是华就是险些被击垮的那一个。因为社区里出现了一例确诊,居民把书记和主任的电话打爆了。“一上来就是‘国骂’,根本就不听你解释。真是气到想辞职。”

    其实范是华也只是转了转辞职的念头,即便小区矛盾最激烈的那几天,他和主任两个依旧背起消毒水,在小区里边走边喷。有居民来吵闹,范是华还是会赔笑脸。只有关上办公室门后,才敢猛敲两下桌子板凳泄气。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还要感谢这些事。经历过了最糟糕的,以后还有什么更艰难吗?”范是华说。

    今天的社会治理工作正面临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这不单体现在人力资源的迭代上。一个年轻书记所要面对的,除了他的村居民,还包括全新的治理任务,全新的班子,以及他内心的秩序。

    拆违和减量化后,上海大量乡村失去原有的厂房租金,每年100多万的财政转移支付并不足以支持农村的环境整治和日常开支。和许多村书记一样,蒋申杰每天睁开眼睛就会想:接下来从哪里“搞钱”。

    集体的收入和老百姓的红利是直接挂钩的,并进而影响老百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换言之,一个村来钱难,就等同于治理难。

    蒋申杰以前在某园区有过两年招商的经验,“脑子里还留着一些市场化的因子。”他设计了一套思路,一方面把村里有限的一些农用地流转给效益更好的合作社,发展农旅结合的体验式经济;另外再成立一个以村集体为主导的运营公司,雇佣自己的村民承担乡村的物业、保洁、养老服务等工作。“当然,这些还停留在设想阶段。我准备把它当一次实验,成与不成的,总要探探路嘛。”

    蒋申杰上任后还做了一件事,他重新整合归并了班子成员的独立办公室。“我是想学习市区开放式办公的做法,把有限的地方留给村民作为服务空间。没想到,当场就有人反对。”

    整个村委班子里,蒋书记年纪最小。有人觉得,“他想法很多,偶尔会跟不上他的思路”,特别是面对一些创意性的工作,也有人明确表示,“我支持你,但很难主动为你做什么”。

    “这里面有代际的问题,也有视野的问题。一代人和一代人的办事风格本来就不一样,而且大家的工作背景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差异很大。”蒋申杰说,“当然,我这人也比较硬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上班时间只认事不认人。”

    或许,相比老一辈书记,年轻书记无私忘我、全身心奉献的精神有些减弱,但责任意识没有减弱,对成就感的追求没有减弱。这也意味着,当下社区岗位留人,必须切中年轻一代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要进一步发展数字化手段,将基层社区干部从繁碎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给他们更广阔的创新创业舞台;要进一步提高基层社区干部待遇,优化投入产出效能,从而提升全社会对社区岗位的价值认知;更要充分相信年轻人,放手让他们去承担“书记”这样的重要岗位职责。

    (据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