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乡村要振兴,乡村教育怎么办?
重庆:创建慈善之城的创新实践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1年04月27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乡村要振兴,乡村教育怎么办?

    我们今天谈论乡村教育的时候有一个新的背景,就是我们已经进入了后普及教育的阶段,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都已经实现了。有一篇文章已经讲到,学校马上就要过剩,两三年以后幼儿园就会过剩,七八年以后小学就会过剩,这是一个大背景。另外一个就是在农村全面实现脱贫攻坚这样的背景下讨论乡村教育。

    没有乡村社会、乡村文化的复兴,就没有乡村教育的复兴。

    我们只要走下乡村,离城市稍微远一点,看到的问题都是一样的。乡村教育的这些问题都是老问题,都不是新问题,只是在不断演化。“城挤乡空”、城区大班额、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流动儿童、留守儿童、西部落后和“中部塌陷”、农村教师的困境等都是老问题,怎么办?

    乡村的学校还在慢慢减少。近十年来,乡村小学在不断减少,教学点在逐渐增加,也就是说,很多小学现在只剩三个年级了,就变成教学点了;乡村的初中也在不断减少,这都是大趋势。在城镇化的背景下是不可逆的。

    在这么一个新的格局下,我们到底怎么来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大家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共识,就是农村教育的问题并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或者说很大程度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我们不能够就教育谈教育,没有乡村社会、乡村文化的复兴,就没有乡村教育的复兴。

    只有乡村文化和社会恢复重建,才有乡村教育的振兴。

    我觉得有一些现象,比如说像少子化和老龄化是城乡共同的。

    但是像家庭功能的退化,在农村就格外显著——亲子分离的家庭、单亲家庭、失能家庭比例非常之多,超过我们的想象。家庭功能消失了,学校教育的功能怎么实现?非常困难。

    社区功能的缺失——原来一个熟人社会,乡邻守望相助、忠孝传家这样的文化,已经被麻将、赌博、彩票这些消费主义的商业文化甚至犯罪文化取代了;乡村文化的异化——很多人都说,现在一个农村青年要结婚的话,前提是在县城里有一套房,所以整个他的家庭、社区都在发生着非常深刻的变化。

    乡村教育的振兴,实际上是乡村文化、乡村社会的恢复重建。只有在这么一个乡村建设的视野当中,才能够破解乡村教育的衰败难题。

    什么是“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我们对农村教育包括中国教育的下一步提了一些新的概念,国家层面的表达是“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想这句话还是很有价值的,也是我们今天在农村教育当中要坚持的。

    第一个就是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基础教育的功能并不是发现和培养少数能够“跳龙门”的“锦鲤”,而是点燃大多数的学生,重点是关注弱势学生,这就是教育公平的概念。

    第二个是“有质量”,也就是完整的、基础的教育。即在提供学业成绩、发展认知能力的同时,弥补农村学生非认知能力的短板,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即“核心素养”,重视非认知能力、社会情感技能,不是培养“小镇做题家”“二流机器人”。

    面向农村学生的“有根的教育”。

    探索农村教育的新模式,要在规范性的课程教学内容之外,重点加强农村学生非认知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开展健康教育和创业教育,包括为农村学生提供进城务工所需要的生活技能、法律常识、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等。

    我们今天的教育,包括城市教育、农村教育都有一些基础性的问题,比如说,很多农村的学生初中毕业就去打工,那合不合理、正不正常?到底是读书无用论, 还是惟有读书高?这些问题都需要辨析。

    那么,我们教育的目标、功能、价值究竟如何来认识?这种面向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这种“为生活而教”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以乡土为根的,就是通过将普适性知识与乡土文化、地方性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实施适合农村青少年成长需要的植根乡土的教育,有根的教育、有机的教育、绿色的教育。

    (据中国发展简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杨东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