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新闻
   第15版:新闻
   第16版:第十一届(2021)中国社工年会
小小堂屋凝聚街道蜕变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新闻

第15版
新闻

第16版
第十一届(2021)中国社工年会

新闻内容
2021年03月16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小小堂屋凝聚街道蜕变
四川彭州创新探索社区治理“花村模式”

    端午节民俗活动——穿越花村街

    花村堂屋

    彭州每年春天牡丹花盛开,前往国家4A级景区丹景山赏花的人络绎不绝。离景区不远处,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花村街’,这里景美、水清、花艳,是当地休闲度假的又一去处。

    花村街原名花村,以花为名,以花为媒,位于彭州市丹景山镇关口场社区,是蜀中著名古村落,以盛种牡丹而名,全国闻名的黑牡丹王彭州紫就出自于此,这里还是古代茶叶交易中心。如今的古街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重建的,以明清风格为主调,人们开渠引水上街,沟宽水浅,亲水而居;这里户户竞种牡丹,争养朱砂,广植花木,四季繁花盛开。蜿蜒的流水,绽放的鲜花,白色墙面上镶嵌的牡丹书画以及各种楹联匾额,打造出了一个‘水上花村、水上茶城’。

    花村街的变化,离不开花村街广大居民的辛勤付出和努力,也是近年来花村街在党建引领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区发展治理格局的真实写照,是丹景山镇深入推进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理念在基层落地落实的缩影。居民李大姐说:‘这里无论是居家休闲还是做生意都很舒适,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打造“最美街道”

    群众说了算

    2019年初,花村街成功摘得成都市“最美街道”头衔。

    而在一年多以前,这里还是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街道房屋破损、环境脏乱差的地方。为走出花村街发展治理困境,重塑街道的生机和活力,丹景山镇关口场社区坚持以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为抓手,不断探索实践,逐步构建起“两个原则、三个委员会、四个双机制”的“234”工作法,推动花村街实现蜕变。其中的“2”是指花村街在社区发展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自上而下明确方向”和“自下而上推动工作”的两个原则;“3”是指花村街成立了“共建、共治、共营”三个委员会,分别负责发动群众全程参与花村街外围空间改造、负责劝导居民转变不文明行为和负责共商街道商业发展计策,激发居民自治活力;“4”是指四个双机制,建立“党建引领、资金保障”的双元保障机制,“以人为本、以客为尊”的双线问需机制,“志愿激活、组织培育”的双轮驱动机制,“项目支撑、多元参与”的双效推动机制,推动花村街品质提升。

    “过去,我爱提意见,那是因为居住环境差。现在经过沟通,我认识到社区治理不仅仅是政府和社区的事,更是百姓自己的事,必须靠大家共同努力广泛参与。”年近70岁的夏进东老人说。

    夏进东现在不仅是关口场社区的一名志愿者,也是共建、共治委员会成员之一。2018年,他被推举为花村街街长。他说:“花村街改不改、怎么改、谁来改,都由群众说了算。”夏进东还带动了一大批居民一起参与支持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在花村街游步道建设中,夏进东更是献言献策,主动参与劝导居民等。在花村街背街小巷整治动工前,结合居民后期停车问题,社区召开坝坝会,夏进东与居民一致同意将车停在街外。夏进东还被评为彭州市社区志愿服务十大感动人物。

    “从开始筹备花村街的整治,仅用了半年多时间就达到了现在的效果,得感谢居民的积极参与。”关口场社区党委书记陈开渠说,“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社区共建共治,让群众共享成果,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原则。在建设之初,免不了有居民不理解,经过走家串户沟通,并召开坝坝会,讲政策讲发展谈长远利益,最终取得了明显成效,花村街一期整体项目提升得以顺利完成。对资金管理,花村街的社区居民还推选出5名群众代表组成监督小组,对资金收集、管理、运作等进行监督。”

    街道通过美颜后,变得整洁如新,有居民提出建议,再把之前的老石槽、小盆栽、景观造型拿出来装饰家门口。“一家美,百家仿”,其他居民纷纷行动,有的改建石桥,有的砌小围栏,有的干脆把自家的大石缸拿出来,放几条小鱼,点缀几朵小花……如今花村街每家每户都有了自己的景致,王大哥门前小桥流水,周大姐的后院满园春色,吕阿姨家的橘子树硕果累累,改造后的花村街名副其实。

    共治共享催生

    “家门口经济”

    “引水上街、花开四季”“家家有特色、户户有变化”。如今的花村街已变身为集民俗、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魅力街道。

    “变美的花村街,引得更多的游客慕名前来,为了满足爱好美食的游客,看来还得扩大店面。”在花村街中段有一个装修别致的“蛮姐食堂”,店内员工热情招呼着来往客人,“先吃安逸了再逛一逛耍一耍,还可买点花卉回去。”在临街各大铺面门口,商家都摆放了盆栽,这样既装点了门面,靓化了房前院后环境,又在家门口做起了生意。

    据了解,花村街主街长400多米,有商铺183个,共有7条支街小巷与主街贯穿。变美后的花村街街面整洁有序、建筑立面清爽靓丽,不仅提升了居住环境,还盘活了沿街部分商家店铺,游客越来越多,许多居民都在家门口做起了生意。

    “要想吸引更多的游人光顾,我们必须维护好环境。”花村街群众在坝坝会上提出建议。为此大家计划在开敞铺面广迎游客的同时,推选出28名共治委员会成员,专门维护管理沿街基础设施、环境卫生以及景观等。

    “环境改造后,生意比以前好多了,我进了一些民族风格的服装,有一天就卖了好几套。”居民刘应贵对改造后的环境很满意。

    环境与产业双轮驱动。“我们还成立了由5名商家代表组成的‘共营委员会’,通过商业带动,让更多社区居民的腰包鼓起来。”丹景山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今的花村街,正以其“最美街道”的示范效应和影响力吸引着更多的人到花村街走一走、看一看,并带动街道经济“活”起来,构建“一花一街一世界”的生态美景。

    搭建“花村堂屋”

    实践社区发展治理

    2019年夏天,由街道群众共同打造的“花村堂屋”正式落成。

    “花村堂屋”既不是社区干部的办公场所,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活动中心,而是社区发展治理框架下群众自治的载体和平台,是花村街共建委员会、共治委员会、共营委员会成员议事活动的地方。堂屋的房子是居民的闲置空房,里面的100多件陈设是每家每户自愿捐的,居民们轮流当值,负责打扫卫生、接待游客咨询、为街道的群众提供茶水等服务。小小堂屋成为花村街183户人共同的客厅,实践着彭州市丹景山镇创新社区发展治理的“花村模式”。

    堂屋的房子是居民的闲置空房,里面的100多件陈设是每家每户自愿捐赠所得。以“今天我当家”的流动红旗流转值班的方式由花村街183户居民对堂屋进行自我管理,主要负责堂屋的卫生打扫、游客接待咨询等服务,一间小小的堂屋,有机融合群众议事厅和民情收集点的服务功能,是居民聚会、联谊、观影、开展小型艺术活动的理想场所,更是承载关口场社区居民归属感、自豪感、凝聚力的多功能阵地。

    此外,花村街通过村民自发筹集、政府以奖代补、社会资金注入等多渠道不断做大资金池,构筑公共资金大平台。

    提供智力支持,实施“乡贤回引”工程,打好乡情牌,吸引外出务工优秀人才返乡创业。鼓励乡村设计师、造价师,当地书画爱好者、文艺工作者全程服务于街道改造和院落整治等工作中,形成一支本土化、专业化的乡村规划工作队伍。

    以建设和谐社区为目标,关口场社区还结合“蓉城好邻居”“邻里好活动”要求,成立多支志愿服务队,联合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邻里志愿服务。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主要开展的活动有书法展览、川剧演出、乐器表演、文艺演出、读书、广场舞等,通过活动营造社区和谐气氛,进一步拉近邻里关系。

    如今,花村街已成为网红打卡景点,“蛮姐食堂”“春风十里”“江哥鲜花店”等群众自己的店面陆续开张营业。“希望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在游玩花村街时,也顺便逛逛我们的‘花村堂屋’,来感受一下我们的幸福新生活。”花村街居民张大姐发出邀请。(据《四川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