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专题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新闻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能力不足已经成为社会组织筹资的主要障碍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新闻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1年01月26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能力不足已经成为社会组织筹资的主要障碍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期间,“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理念,将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北京瑞森德社会组织发展中心联合创始人

    岩松/文

    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资金和资源的支持。在新环境、新发展阶段,如何提升筹资成效,践行组织使命,将成为社会组织管理者的破局点和发力点。

    2020年12月28日至2021年1月15日,北京瑞森德社会组织发展中心联合19个省市地区的合作伙伴,开展2021社会组织筹资能力需求调研。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连续3年开展的筹资能力专题研究。

    本次调研,共收集问卷113份,包含24864个数据,其中有效问卷105份,重复作答与不合格问卷8份。有效率为92.92%。

    参与者包括基金会、慈善会、社团、民非的社会组织负责人与业务骨干。工商注册与未注册的组织占比为3.53%。

    调研主要涉及社会组织筹资规模、结构、运营推广,以及2021年筹资能力建设需求等多个方面。经过与前期数据进行比对,总结出3个主要发现如下。

    国内基金会与慈善会

    对社会组织资助有限

    本次调研数据显示,社会组织的主要收入包括公众捐赠、企业捐赠、政府购买服务,基金会、慈善会资助相对较少。

    从收入结构可以看出,企业捐赠占比31.14%,公众捐赠占比为27.36%,政府购买服务占比为22.64%。而居于公益行业生态链上游的基金会、慈善会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占比仅为12.04%。

    中国慈善联合会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中,内地接收款物捐赠共计1509.44亿元,71.25%的资金流向了基金会与慈善会。其中,基金会接收捐赠占比为44.86%,慈善会占比为26.39%。

    一边是众多一线社会组织缺乏资助举步维艰,一边是大量资源集中在基金会、慈善会手中,自己开展项目。这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上游不资助(自己做),下游发展不起来,行业规模小影响力不足,获得资助少。最终反噬整个行业。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社会组织收入降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国内的基金会与慈善会也加大了对一些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

    2020年度《第四届中国基金会评价榜调研报告》显示,NGO接受基金会资助的平均金额较前两届相比呈持续上升趋势,但未接受资助的NGO比例也从18%上升至36%。这表明部分NGO获得了更多的资助。

    还有数据显示,22%的(受访)基金会完成了67%的资助行为。这表示少数基金会,完成了大部分的资助行为。

    截止到2021年1月4日,全国共录得8549家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徐永光认为,中国基金会定位为资助型的基金会数量占比不到1%,大部分还是自己做事,这反映我们行业发展水准非常低。”

    社会组织重视筹资

    但专业能力不足

    调研数据显示,78.01%的社会组织认为筹资“紧急且重要”,17.14%组织认为这项工作属于“重要不紧急”的范畴,觉得筹资不重要的组织占比为4.76%。这足以彰显社会组织对于筹资的重视。

    在疫情的冲击之后,虽然社会组织对筹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但从调研结果来看,筹资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升。这直接反映在筹资规划的制定上。

    本次调研中,每年制定筹资计划的组织占比为53.29%,45.71%的组织未能连续制定筹资计划。这与去年的情况变化不大,但相对于2019年,制定计划的组织比例增加了23.04%。

    如果将组织比作一艘探索新大陆的航船,那么筹资计划就是指明方向的航海图,是推进工作、配置资源的重要参照。

    超过四成的组织缺少连续的筹资计划,显示出部分社会组织筹资工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有可能为组织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当被问及“在筹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主要有哪些”时,“筹资能力有待提升”居于首位(54.29%)。缺少专业人员与缺少外部资源紧随其后(同为46.67%),选择筹资方式创新不足位列第三(30.48%)。

    而在2019年与2020年的调研数据中,受访者主要将“筹资方式创新不足”“缺少外部资源”“缺少专职人员”视为筹资的主要障碍。

    三年来数据的变化,显示出社会组织对于筹资的认识,更加客观、真实,对于自身问题的洞察愈发理性、深入和全面。

    筹资是社会组织的生命线,这方面的能力与成效,关系到组织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对每个行业从业者有着直接影响。

    不过,筹资是实现公益目的的手段之一。如果片面追求筹资额,背离了回应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公平、进步的根本,组织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筹资绝不是各种技术手段的叠加。缺乏长远的战略和稳健的体系,再精湛的技术,最终也会走向低水平重复,即所谓的“内卷”。

    “筹资方式创新不足”“缺少外部资源”“缺少专职人员”都只是表象,其实质问题是由于专业能力不足,引发的运营管理等多方面挑战,已经成为制约组织发展的顽疾。

    那么,社会组织筹资能力建设的主要痛点在哪里?调研结果表明,“缺乏经费”一直是社会组织的老大难问题。

    调研数据显示,66.67%的受访组织,将缺乏培训经费作为筹资能力建设的主要障碍,紧随其后的是,“缺乏持续辅导”和“不知道哪里有专业课程”。

    纵观2019-2021年的数据,“缺乏培训经费”一直困扰着社会组织。有秘书长坦言:“我们有限的资金往往首先用于开展项目,而轮到筹资能力建设这种软性支出,往往就是心有余而立不足了。”

    “与商业机构相比,NGO整体行业的基础建设投入相差甚远。”全球联合之路(United Way Worldwide)中国首席代表袁家凯认为:“在募捐产品设计上,眼泪指数高的项目容易获得捐赠,但类似从业人员的培训,信息化系统的开发等合理支出,却很难获得捐赠人的垂青。基础建设投入不足严重正在影响NGO行业的健康发展。”

    社会组织筹资能力建设

    需专业团队持续辅导

    数据显示,33.33%的社会组织在2020年参加了1次筹资培训,没有参加过的组织占比为29.52%。2019年参与过1次培训的组织占比为31.37%,没有参加过的组织占比为30.39%。

    如果说2020年,主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减少了人员流动和聚集。那么2019年与2020年数据对比相差不到2%,就说明,新冠肺炎疫情不是影响筹资能力建设的主要因素,缺少资金投入与专业有效的内容才是症结所在。

    据统计,2020年社会组织筹资能力建设以线上为主,占比为56.19%,参加公开课的组织占比33.33%,27.63%的组织选择了“团队内部分享”。

    从培训效果来看,40.86%的组织认为线上培训效果很好,“对工作有一定帮助”,但是给予非常好评价的社会组织占比仅为1.69%。

    另外,有44.07%的组织表示线上课程效果一般“相关经验只适合特定的组织”,6.78%的组织认为“这对工作没有帮助”。

    2021年,社会组织对参加公开课、工作坊和聘请专家团队进行辅导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其中,60%的组织选择了参加公开课,愿意参加工作坊的组织占比为53.33%,希望聘请专家团队进行咨询的组织占比为35.24%。

    有受访者表示:“很多时候,内容和时间都是碎片化的。偶尔听一次课,当时感觉挺好。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还是容易沿着老路走。”

    对于社会组织来说,怎样在预算有限的前提下,得到持续深入的专业支持已经成为刚需。

    根据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KirkpatrickModel),从学会到做到,再到做好需要跨越巨大的鸿沟,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提供反馈与指导。

    而“培训+陪伴”的轻咨询,可以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让社会组织与专业团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工作中,以目标为锚点,通过系统化的知识输出与过程支持,将方法论、工具、经验与实践相结合,推动绩效提升。

    这种边干边学的模式,有助于社会组织实现内外部协同,不断用实际成果,检验方法的有效性。最终,形成适合组织发展的筹资体系,助力组织高质量发展。

    社会组织作为“第三部门”,投身公共服务生产,有效弥补了政府和市场供给的不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筹资贯穿社会组织的整个生命周期,而能力建设是一个“取势、明道、优术”的过程,作为组织的一项战略投资,推动人的发展与组织使命达成才是其价值所在。

    本次调研,揭示了社会组织对于筹资能力认识的变化,折射出新的时期,对于系统化开展筹资能力建设的迫切需求,并提供了提升筹资能力的参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