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专题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新闻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让50%的学生到公益组织就业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新闻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1年01月26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开展慈善学历教育
让50%的学生到公益组织就业

    学院积极与基金会进行联系和交流,为公益慈善管理专业实习基地拓展和学生就业工作增加新的渠道

    浦江学院公益慈善学院的毕业生遍布国内各大基金会和公益机构

    浦江慈善商店是公益慈善管理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商业行为与公益项目相结合的运作模式,用商业运作的收益支持公益项目可持续开展

    ■ 本报记者 王勇

    2020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宣布不再开设教育学(公益慈善管理方向)辅修专业,由此引起了关于慈善学历教育的争论。

    那么,国内公益慈善本科以及专科学历教育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水平呢?谁在读这样的专业,师资力量从哪儿来,究竟学什么,学完如何就业呢?

    目前,除了已经停招慈善专业的北师大珠海分校,国内开展公益慈善学历教育的高校还有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公益慈善学院、山东工商学院、北京社会职业管理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等。

    其中,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公益慈善学院是全国第一个开设公益慈善管理四年制本科专业且坚持至今的院校。该专业已毕业学生245名,目前在读学生269人。

    ‘我们希望公益慈善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够有90%以上的就业率,其中50%在公益慈善组织就业。’该学院执行院长谢家琛表示。

    【慈善学历教育是否必要】

    目前,我国开展公益慈善本科以及专科学历教育的高校大致有5家。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以下简称“浦江学院”)于2014年开设公共事业管理(公益慈善管理)四年制本科专业;山东工商学院于2018年开设社会工作(公益慈善管理)四年制本科专业;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于2012年开设公共事业管理(公益慈善管理)辅修专业;北京社会职业管理学院和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于2012年和2018年开设公益慈善管理专科(大专)专业。

    对于到目前为止的高校仍然很少这一现象,浦江学院公益慈善学院执行院长谢家琛有如下四点造成了制约。

    “首先,对于公办院校来说,设立一个新的专业是比较谨慎的,不像民办高校这么灵活,它有各种各样的限制,不是想设立就设立的。其次,要正式设立专业,需要比较大的魄力,在课程体系不成熟,师资、教材匮乏等情况下,是有一定难度的。第三,目前公益慈善行业从业者工资薪酬不高,社会对公益行业认知度也比较低。高校对行业的情况也不是太了解,会担心开了专业之后的发展问题。第四,公益慈善行业总体和其他行业比,就业的人数还是有一定的限制,不像其他行业需求量那么大。”他表示。

    在这样的种种制约下,浦江学院公益慈善学院在2014年设立相关专业就显得弥足珍贵。

    据了解,浦江学院于1998年成立。自2014年始,正大集团全面加入到浦江学院的建设发展之中。2014年4月,在民政部门和中国侨联的支持下,浦江学院与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开展战略合作,成立了公益慈善学院。

    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设立的辅修专业不同,2014年9月,该学院直接招收了首届公共事业管理(公益慈善管理)专业本科生,12月组织召开了公益慈善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与会人员认为,学院开设全国第一个公益慈善管理四年制本科专业,对于推动公益慈善行业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转变,解决公益慈善人才紧缺的问题具有开创性、示范性和引领性的意义。

    谢家琛向《公益时报》记者表示,高校开展共公益慈善学历教育还是很有必要的。

    他说:“一是公益慈善行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职业化、专业化的专门人才;二是目前开设公益慈善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只有两三家,远远不能满足公益行业对人才的需要;三是高校其他专业培养的人才,如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不能满足公益行业对管理人才的需要。”

    同时,他也向记者分析了开展公益慈善学历教育的可行性。

    “一方面,学科间相互渗透和融合发展是当今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公共管理、社会学、工商管理等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发展为公益慈善管理这一新学科、新专业的产生提供了概念、方法和理论支撑。”谢家琛认为,“另一方面,公益慈善行业的快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操作技能,为公益慈善管理专业建设奠定了实践基础。”

    当然,认为学历教育有必要,并不是等同于公益慈善人才培养只有学历教育一种形式,如通识教育、行业培训等都是公益慈善人才培养的形式。

    【大部分学生仍为调剂】

    浦江学院公益慈善学院成立至今六年有余,每年有100个新生名额,其中公益慈善管理专业60余个名额。该学院现有在校生369人,其中公益慈善管理专业269人。已有三届学生共计322人毕业,其中公益慈善管理专业有245名学生毕业。

    据了解,该学院的学生均通过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录取。目前来看,大约50%的学生来自江苏省,50%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公共事业管理(公益慈善管理)专业除2014年(第一届)招收了93名学生之外,该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在60名左右。

    然而,“大部分的同学都是调剂过来的”,这也是学院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对这个专业一开始是不太了解的,确实是一个现实情况。”谢家琛说,“不过经过一年的教育之后,可以去重新选专业,从我们专业离开的同学并不多。例如2018级有60多个学生,只有三个人离开了。

    不过他也坦言:“尽管转出去的还不多,但是真正确实非常想在公益慈善行业工作的同学,比例也就在一半左右。”

    【在工作中学习】

    “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我们会盯住公益慈善行业需要的人才,他们所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哪些能力,进行课程的设置和相应的调整。”谈到本科学历教育所涉及的内容,谢家琛始终强调“工作本位”。

    所谓“工作本位”,即以行业和职业需求为本进行人才培养。

    依据这一理念,浦江学院公益慈善学院设置了如下课程:

    一是根据素质教育要求,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公益品格。

    二是根据交叉学科特点,设置以公共管理为主、兼顾社会学、工商管理的学科基础课程,为学生奠定专业知识基础。

    三是按照行业岗位要求,设置项目管理、资金筹集、公关传播和综合管理等四大模块的专业核心课程,为学生奠定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的根基。

    四是根据复合型人才要求,设置专业选修课程,让学生通晓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视野。

    按照“工作本位”关于“干中学”的理念,浦江学院公益慈善学院创建“在工作中学习”和“通过工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具体而言,教学通过以下四个方面互相配合完成。

    第一,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把学习现场设计成工作现场;第二,开展项目教学,营造“在工作中学习”的环境;第三,开展“双师制”教学(即安排行业专家参与学校专职教师的授课),引入“在工作中学习”的氛围;第四,安排“实战型”实习,创造“通过工作学习”的条件。

    谢家琛表示,大一、大二的学生在暑期会到公益慈善组织进行为期两周和四周的实习,大三学生在学校慈善商店实训,大四学生到公益慈善组织进行为期五个月的毕业实习。

    “大一基本上是一种体验式的实习,我们要求学生到公益组织去体验,我们开介绍信,然后同学自己去找。大二基本上也是自己找机构实习,但是我们会提供一定的支持。大三学生一方面在慈善商店实训,另外一方面暑期学校会组织他们到公益组织去实习。2019年,我们在敦和基金会支持下发起了公益先锋计划,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资助。”

    “到了大四毕业实习的环节,我们基本上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我们会推出三四十家公益组织,都是学院联系来的实习就业基地,发布后让同学们来投简历,优秀的同学我们还会为他们进行推荐;还有一部分就是同学自己找地方去实习。”

    在起步之初,浦江学院公益慈善学院缺少师资。学院通过邀请有关高校的教师、公益组织和企业中的行业专家来校授课来解决这一问题。如邀请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健讲授公益项目设计和管理、邀请上海卓越公益组织发展中心理事长徐本亮讲授公益组织内部治理和公信力建设、邀请瑞森德咨询公司合伙人刘盛、方德瑞信社会公益创新发展中心负责人叶盈讲授筹资原理和技巧等。

    经过六年多的发展,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6名,兼课教师10余名,另外聘请了20余位行业专家开设讲座。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现在由专职教师讲授,并安排行业专家以开设专题讲座/工作坊的形式参与专业课程教学,以弥补专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实现理论与实际更好的结合。兼课教师主要承担部分学科基础课程的讲授。

    学院专职教师通过公开招聘聘任,兼课教师来自南京其他高校。行业专家来自在公益慈善组织担任秘书长、部门主任、资深项目经理等职务的中高级管理人员。

    【50%毕业生在公益慈善组织就业】

    “学院公益慈善管理专业2018届、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92%以上,其中50%以上被公益慈善组织聘用,不少学生被全国性公益组织和省级知名公益组织录用。2020年因受疫情影响,毕业生中除去考公务员的同学外,就业率为89%,其中考上研究生和在公益慈善组织工作的占49%。”谈及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谢家琛还是流露出了满意之情。

    即使与浦江学院的其他二级学院比较,公益慈善管理专业2018届和2019届的就业率也在全校排名第三(全校共10个学院),也因此得到学校表彰。

    这也达到了学院对于就业情况的评价指标——90%以上的就业率,其中50%在公益慈善组织就业。

    “我们觉得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整个大环境摆在这,能够提供比较好的工作待遇、报酬,有比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的公益组织,毕竟数量有限。另外,每个同学的能力、特长和职业兴趣也不一样,有些同学认为自己更适应在企业工作。”谢家琛说。

    如何让学生愿意在公益行业就业,学院方也做了不少努力。

    “第一个办法,入学第一年我们就会开公益慈善管理概论这门课,给学生打基础,这门课我们会非常用心地上。第二个办法,我们采用双师制的教学模式,请了很多的行业专家来开讲座、做工作坊,效果非常好。他们讲的是行业最新发生的一些情况,最新的一些探索和经验,同时他们也对公益行业充满了激情,可以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同。第三个办法,我们要求学生去公益组织实习,去实践,四年实习实训不断线。此外,我们实行项目化教学,要求同学们都去做各种公益项目,去参加公益创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

    通过这样一套“组合拳式”的教育方法,浦江学院公益慈善学院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但谢家琛也表示:“当然我们也只能影响一部分人,能做到50%的同学愿意到公益组织去就业,这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在联系就业岗位方面,学院与公益组织展开合作,目前有四十余家合作单位。

    “一方面,大四学生实习的时候就和就业联系起来;一方面,我们会发布招聘岗位,也会邀请一些公益组织的负责人来现场招聘。对于表现比较突出的比较优秀的学生,我们会有意识的推荐给我们认识的公益组织负责人,增加他被录用的可能性。”谢家琛说。

    【公益行业对高校教育的支撑是关键】

    据了解,浦江学院公益慈善学院目前财务状况良好,能够实现自负盈亏。

    学院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学费和住宿费,其中学费14000元/年,住宿费1500元/年。学院公益慈善管理学历教育工作也得到了公益慈善组织的大力支持,无论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活动的开展,还是实习岗位的安排、就业单位的落实,公益慈善组织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积极合作。

    在学院成立初期,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积极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帮助学院邀请讲课教师,理事长乔卫还来学校为同学授课。

    2019年,敦和基金会通过设立“菡萏行动”支持公益慈善学历教育,资助该院20万元用于实施“工作坊计划”、“公益先锋计划”和“青年教师发展计划”,帮助学院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爱德基金会、南京市慈善总会等公益组织积极开发实习就业岗位,招募和接收学院学生到本单位实习就业,这些组织已经成为学院开展公益慈善人才培养的重要合作伙伴。

    谢家琛表示,按照“工作本位”教育理念来开展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投入会比较高。因为这其中需要邀请很多行业专家、其他高校的教师来讲课;要拿出一部分资金来资助学生前往北上广等地实习;青年教师的学习和调研也要得到落实。所以,资金方面的需求还是比较高的。学院则通过为社会组织进行培训等方式,通过提供社会服务获取收入,用于教学活动。

    而在资金之外,课程研发、教学、实习也均需要支持。目前学院和公益组织的合作刚刚起步,“我们希望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公益组织一起设立公益慈善管理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讨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产学融合、校社合作、联合办学的模式。”

    谢家琛说:“公益行业对高校教育的支撑问题,我们认为这是公益慈善学历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教育是一项需要较大投入的事业,对于新专业来说更是如此。希望公益慈善组织能对高校的支持力度更大些,通过投入财力、人力(行业专家)和物力(实习基地),帮助高校提高公益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优质公益人才产品。”

    【争取2025年纳入本科专业目录】

    据了解,浦江学院公益慈善学院的下一步发展目标是,争取用两到三年时间把公益慈善管理专业打造成省级一流专业,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其中到公益组织工作的毕业生达到50%,在全国性公益组织或省市4A级以上公益组织工作的毕业生达到25%。到2025年,争取使公益慈善管理专业纳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

    谢家琛解释道:“2015年的时候,民政部、教育部的相关部门召集过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南京大学河仁慈善学院和我院的负责人一起开会研究过这个事。但因为当时开本科专业的高校还不多,这方面的经验积累也不够,所以条件还不太成熟,如果条件成熟了,是可以把公益慈善管理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的。”

    “所以我们用5年时间,首先把我们自己的公益慈善管理专业打造成省级一流专业,慢慢扩大影响力;同时在行业的支持下,许多高校也开始行动起来。到2025年的话,可能会有更多的高校来开设这样的专业。到时候条件应该会比较成熟,我认为还是有这样的可能性的。”他说。

    在具体措施上,该院将采取如下动作,力求完成上述目标。

    1. 深入开展调研,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2. 根据教育部新文科建设要求和公益行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积极编写专业课程教材;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双师制”教学;4. 每年打造一到两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模式的“金课”;5. 推进教学改革,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把项目教学方式贯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学过程之中;6. 完善涵盖江苏、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等地的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训的安排和指导。

    谢家琛表示:“公益慈善学历教育实质上是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实践。推进改革和开展创新要突破传统学科的自我设限和传统的象牙塔自我循环,要将更多的社会资源引入学校,推进‘校社合作’和产学融合。”

    “希望有更多的基金会像敦和基金会、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一样支持学院的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实现学校与社会组织的深度合作和联合办学,从而使学院能不断获得行业经验资源、行业导师资源、实习基地资源和办学经费资源等资源支持,使学院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公益慈善行业不断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促进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谢家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