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0年,世界仿佛陷入“生存泥淖”,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全球经济持续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悲观情绪在新冠疫情的裹挟下肆意蔓延,以至于人们不约而同期盼这不祥的2020年快点过去。 然而在中国,情况却完全不同。 一场堪称人类史奇迹的脱贫攻坚战,在这个年份迎来决胜时刻。11月23日,伴随着贵州省剩余的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中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这意味着,这场消灭贫困的旷世之战,在这个冬天实现全线告捷。 这是中国创造的又一个奇迹,是人类减贫史最应铭记的伟大壮举。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因其山地、丘陵面积达9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在这片重峦叠嶂、平均海拔1100米的土地上,曾经居住了623万贫困人口。数据显示,2015年贵州拥有全国8.9%的贫困人口,数量位列全国第一;而贫困发生率为18%,高出全国10.8个百分点。 可就在不久前,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宣布,辖区内沿河县等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贵州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这也意味着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出列。 在这一振奋人心的壮举下,记者带着些许激动与新奇,走进了贵州铜仁的大山深处,一探这场消除绝对贫困战役背后的奥义。 柚子树下的笑声 从铜仁市区出发,跨过一道道险峻的山梁,穿过一层层缭绕的山雾,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蜿蜒山路行驶,车子停在了碧江区小江口村村口。 沿着混凝土道路向村中走去,记者发现,小江口村坐落在山坳之间,村庄两侧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生长着一排排柚子树。 “这些柚子是2017年陆续开始种的,现在全村已有4950亩了。”驻村第一书记龙水江介绍,刚到小江口村时,山上还是荒坡、杂草,当地流传着“山多地少,媳妇也难找”的顺口溜,而如今这里已是漫山遍野的果树,全村人均收入8500元。 提起当年种柚子的情景,村民徐树军表示,当时并不看好种植柚子的产业。“种了一辈子的玉米、红薯,突然要改种柚子,万一搞不好,怕是一点收成都没有。” 据了解,2017年龙水江等驻村干部来到小江口村后,设想让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来建设综合果园基地,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但美好的设想却遭到了村民质疑。 其中的症结在于,一方面村民以土地入股后,便相应失去了土地流转租金;另一方面,村民担心如果种植柚子失败,那将面临没有任何收益的窘境。 为了化解这些疑虑,坚定发展产业扶贫道路,小江口村的驻村干部积极开展起村民协调工作。“当时白天村民要下地干活儿,动员会基本都是晚上开,记得有个村民组半年内开了几十次动员会。”龙水江回忆道。 此外,除了转变村民固有观念,小江口村的驻村干部还让村民切身感受到了农村产业革命的甜头。2017年小江口村试验性地种植了200亩柚子,其中50亩柚子大苗当年便挂果了。但驻村干部却未急于售卖这些成果,而是将这一枚枚柚子分发到村民手中品尝,让其发自内心地认可这种业模式。 随着禁锢的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小江口村曾经种植的低效农作物被替换成了安江柚、蜂糖李等高效农作物,而村民也人人都成了看护员。 从此前的事不关己到现在的事事关心,小江口村不仅有了新产业,还有了新时代下的新村民,就连那个陈旧的顺口溜,如今也变成了“人均一亩半,人人吃饱饭”。 在全村的努力下,目前小江口村的综合果园基地规模发展至5200亩,并获得了省级山地高效示范园区称号,其中安江柚的种植规模已跻身全省前三。不仅如此,除了种植产业外,小江口村还在如火如荼地建设柚子加工厂,未来柚子汁和柚子饺子将成为其主打产品。 面对脱贫攻坚这场战役,小江口村靠着勤劳的双手,努力发展自身产业,成功地脱掉了深度贫困村的帽子,还形成了“一统五有”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格局。其中一统为统一经营、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五有则是人人参与有分红、土地入股有红利、劳动务工有报酬、贫困优先有照顾、集体经济有收入。 食用菌撑起扶贫一片天 如今的铜仁,像小江口村这样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的村落还有很多。如发展绿色蔬菜产业的江口县岑忙村、深耕油茶加工产业的玉屏县桐木村,以及打造食用菌基地的印江县凤仪村。 其中,凤仪村坐落于红军长征第一次会师圣地——木黄,2014年凤仪村在县政府招商引资的帮助下,引进了贵州梵天菌业有限公司,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目前已建立起1200亩的标准化食用菌基地,覆盖了附近4个村落,带动近200人长期务工,而用工高峰时期可达1000多人,直接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 “梵天菌业来到凤仪村后,让曾经每家每户的小田块变成了连片的大土地,不能外出务工的妇女们在家门口也能赚到钱了。”55岁的黄文杰感慨说,儿子和儿媳常年在广东打工,目前他和老伴留守家中,照顾82岁的老母亲和几岁大的小孙子,平时自己会到食用菌园区打杂工,一天能有120元收入,这既兼顾了家庭,又大大缓解了此前的生活压力。 据梵天菌业首席执行官刘建国介绍,公司在凤仪坝区建设了全国最大的地摆菌棒生产基地,全长1公里的土地上栽有200万根菌棒,全年种植黑木耳4941024袋。大量的采摘需求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劳作机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了更多收益。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梵天菌业在凤仪坝区的用工人次达8万次,发放当地员工工资800多万元,有效地带动凤仪村的经济发展。 据悉,近年来铜仁围绕产业发展“八要素”,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全面推进坝区产业调整,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蔬菜、食用菌、生态茶园、中药材、油茶等现代高效农业,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50.5万亩,累计投产生态茶园125万亩、中药材63.89万亩、油茶117.64万亩;累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716家,带动11.59万名贫困群众稳固增收。铜仁农村发展方式正在从传统向现代、从单一产业向融合发展转变。 “文明储蓄所”引领新风尚 走进铜仁印江县三村村,这里干净宽阔的马路从村头直通村尾,一幢幢农家小别墅拔地而起,彩色的墙砖为村子增添了一抹色彩,虽然村庄里少了几分城市喧嚣,但俨然呈现出一幅新农村面貌。 村民告诉记者,此前的三村村可并非这般景象。“那时有的村民好吃懒做,田边土角纠纷不断,牲畜损害庄稼争吵不休,茶余饭后闲话连天……”70多岁的老人田儒发回忆,过去这些不和谐的现象在村里泛滥,如今通过“三星三爱”评比,大家都争着搞生产,那些怪现象消失了,村里也更加和谐了。 驻村第一书记任林表示,为了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三村村结合实际创新开展“脱贫致富之星”“感恩奉献之星”“孝老爱亲之星”的评选活动,经各村民小组推荐、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进行表彰,并设有奖金、奖牌和证书。 在三村村村委会前的小广场上,记者注意到,“三星三爱”的评选结果正在公示。此外,这里还矗立着“三村村干群公约”“村规民约三字经”和“村训”。 一条条村规村训虽然清晰地列在提示板上,但想让村民一一遵守却非易事。村主任铁承浪介绍,起初为了改变村貌,村“两委”组织该村村民捡拾烟头、塑料瓶、酒瓶和纸壳等垃圾,根据捡拾垃圾的数量,村民可以兑换相应的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用品,慢慢地“爱心超市”就在村中诞生了。“现在垃圾可以直接兑换成相应金额的领物票据,村民拿着票据到‘爱心超市’就能换取等价商品”。 在变相奖励下,村民素质渐渐提高,村里的垃圾也越来越少。为此,三村村村委会又推出了文明储蓄所,通过文明可储蓄、善行能积分的办法来营造乡风。而其灵感来自银行存款机制,只不过银行存的是钱,三村村存的是分数。 具体来说,文明储蓄所以户为单位,采取一户一存折的形式,每个账户拥有100分基础分,并制定了加分红10条、减分黑10条,以及违纪违法、早婚早孕等一票否决的规定。如家庭成员有参军入伍的加10分、吵架纠纷造成不良影响的一次减6分等。此外,每月村民的各种表现会被及时公示在“红榜”“黑榜”上,每个季度村民可利用超出基础分的分数来等价兑换生活物品和社会化服务。 “三村村在全县率先成立了文明储蓄所,通过正负面清单量化积分、集体经济分红和子女就学情况等与奖金的发放挂钩,实行农民积分管理制。通过这种方式,让全村村民参与到‘文明储蓄所’,自动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达到乡风文明和形成农村治理模式新局面。”铁承浪说。 据了解,目前印江县已创建10座文明储蓄所,吸收储户4000余户,累计储蓄积分10万余分,基本实现了以小积分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的转变。 脱贫只是长征第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防止返贫工作就像及时雨一样,哪里有困难,哪家有需要,就及时帮扶到哪里、关心到哪家。对照这一要求,铜仁的很多地方,正在探索建立防止返贫机制。 2017年黑岩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历史帽子,而这只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万里长征第一步。脱贫后如何有效地防止返贫,成为黑岩村村干部考虑的难题。 贫困的发生往往是一个动态过程,虽然村子已整体脱贫出列,但不少村民的收入刚刚超过贫困线,极易因病因学等事情导致生活重新陷入困。 为此,黑岩村为了更加精准地识别需要帮扶的贫困户,率先面向所有村民推出“建档立卡”机制,并开展防贫监测预警工作,建立起集“监测、预警、保障”为一体的防贫工作机制。 罗有才是黑岩村精准扶贫系统的受惠者之一。罗有才母亲在2013年病情加重,瘫痪在床,“为了照顾母亲,我从外地回家”。同年年底,罗有才母子二人被识别为建档立卡户,纳入精准扶贫系统。 此后,罗有才被村委会和街道办事处林业站聘为护林员,每年工资1万元。此外,母子二人享有农村低保,母亲还享有养老保险金、高龄补贴以及良种补贴等,每年可享受政策补贴10154元。 “我一定继续努力,把生活过得更好。”罗有才是黑岩村脱贫攻坚众多得益者之一。黑岩村的防贫监测机制探索,为摘帽县脱贫出列后跨入乡村振兴提供了“黑岩样本”。(据《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