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经过努力,健康扶贫攻坚任务接近全面完成,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全面实现,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累计使近1000万因病致贫返贫贫困户成功摆脱了贫困,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贡献。 11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就推进健康扶贫和医保扶贫、确保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在发布会上公布了上述数据。 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据李斌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医保局、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部门精准施策,合力攻坚,推动健康扶贫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一是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设施条件,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将加强县医院能力建设、“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建设、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作为主攻方向,强化资金投入、项目建设、人才培养,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设施条件,提升服务能力。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通过上级医疗卫生机构选派医生到乡村巡诊、派驻等方式,远程医疗覆盖所有贫困县并向乡镇卫生院逐步延伸,推动优质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并逐级下沉,全面消除贫困地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实现每个乡镇和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卫生院和卫生室并配备了合格医生,贫困地区县医院收治病种中位数已达到全国县级医院整体水平的90%,服务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 二是因户因人因病精准施策,推动措施落实到人、精准到病。组织动员全国80多万基层医务人员全面摸清贫困人口患病情况,实施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管理、重病兜底保障“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对贫困患者实行分类救治,实行“及时发现、精准救治、有效保障、动态监测”全过程管理,全面实现了对贫困人口的应治尽治、应签尽签、应保尽保,有效减轻了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累计分类救治1900多万贫困患者。 三是强化健康危险因素控制,推动健康扶贫关口前移。坚持预防为主,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疾病,一地一策、一病一方,实施地方病、重大传染病、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贫困地区艾滋病高发态势得到全面遏制,结核病、包虫病得到全面控制并逐步消除,克山病、燃煤污染型砷中毒、血吸虫病病区县消除率达到100%,碘缺乏病、大骨节病、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县消除率达到96%以上,尘肺病患者得到有效救治,一些长期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取得历史性成就。强化妇幼、老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改善,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促进,贫困地区健康环境全面改进,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是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健康扶贫。在疫情防控紧要关口,及时指导贫困地区基层广大医务人员转战疫情防控战场,充分运用健康扶贫工作过程积累的方法和经验,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控制了疫情的扩散蔓延,实现了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快速清零,推动将贫困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为快速复工复产、推进脱贫攻坚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过努力,健康扶贫攻坚任务接近全面完成,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全面实现,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累计使近1000万因病致贫返贫贫困户成功摆脱了贫困,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贡献。 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部署要求,持续攻坚,坚决打好健康扶贫收官之战,推进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健康保障。 一是加大“三个紧盯”力度。紧盯突出问题动态清零,紧盯重点地区挂牌督战,紧盯重点措施彻底落实。通过这“三个紧盯”的措施,全面高质量完成健康扶贫的任务。 二是巩固拓展健康扶贫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实现工作重心由补齐短板、解决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向提升农村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夯实乡村振兴健康基础转变,实现工作机制由集中攻坚向常态推进转变,政策导向由特惠向普惠转变,工作方法由事后保障向事前预警转变。 具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保持政策总体稳定,巩固基本医疗有保障的成果,确保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实现动态清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动态清零。二是加强和优化政策供给。进一步改善农村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破解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紧缺的问题,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进一步提升乡村卫生健康的服务水平。三是坚持预防为主,加快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计划。按照专病专防的思路,持续推进传染病、地方病的综合防控,加强健康促进、妇幼保健,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健康危险因素防控的长效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健康保障。(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