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皮磊 2020年即将结束,回顾过去的10个月,脱贫攻坚仍是全社会关注的重中之重。 决战脱贫攻坚,企业的参与必不可少。近几年来,不同性质的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了很多成功的扶贫模式:向贫困地区派驻扶贫专员、帮助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扶贫、通过科技力量助力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 2019年,多家企业因为在扶贫工作方面的突出表现,被《公益时报》评选为年度公益企业。时隔一年,这些企业的扶贫工作是否有新的变化?取得了哪些新的成绩?未来他们对扶贫工作又有哪些新的规划? 信息扶贫赋能当代新农人 前不久,字节跳动发布了阶段性扶贫成果:三年时间,今日头条、抖音等平台依托多个扶贫项目,通过品牌打造、人才培训、流量扶持等方式,累计帮助25659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截至2020年10月,字节跳动各类扶贫项目累计为国贫县农产品提供曝光超过百亿次,帮助销售国贫县农产品超过1.7亿元。 据记者了解,从2017年11月开始,字节跳动依托旗下今日头条,发起“山货上头条”项目,帮助贫困地区打造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产品销售。此后三年,字节跳动陆续在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等平台发起“金稻穗计划”“山里DOU是好风光”“县长来直播”“扶贫达人培训计划”等项目,推进三农信息普惠,助力脱贫攻坚。 流量扶持,已成为当下新型互联网企业助力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的有效方式之一。而信息精准分发则是字节跳动扶贫的一大优势,通过精准连接贫困县扶贫产业和市场需求,字节跳动扶贫帮助贫困地区农产品走出大山,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 今年疫情期间,针对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遇阻的问题,抖音“县长来直播”邀请各地县长走进直播间,为当地农产品带货,仅5月茶叶直播专场销售额就超过1078万元;抖音“荔波DOU是好风光”话题带动某些贫困县2019年五一假期游客同比增长65.98%,旅游收入同比增长68.11%。 北京字节跳动副总裁李涛告诉记者,下一步,字节跳动准备将“山货上头条”“山里DOU是好风光”“扶贫达人培训计划”升级为“字节乡村计划”,依托地方政府,联合公益机构,建立系统、长效、规模化的培训体系。 “未来五年,‘字节乡村计划’计划培养10万名具备新媒体、电商直播思维的新农人,带动身边的农民在信息赋能下走向富裕之路,助力乡村振兴。”李涛表示。 脱贫特派员助力精准脱贫 2019年,阿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助力农村脱贫模式——脱贫特派员。自2019年6月开始,两批平均在阿里工作10年以上的员工陆续驻扎到山西平顺、甘肃礼县、贵州普安、湖南城步、甘肃渭源等11个国家级贫困县,并带去了阿里农村数字化的一整套思考方式、数字技术、运营经验。同时,围绕教育脱贫、健康脱贫、女性脱贫、生态脱贫、电商脱贫这五大脱贫方向,这些脱贫特派员对贫困县域进行全方位助力。 戈新县是一名在阿里工作了15年的老员工,今年4月被派遣到江西省寻乌县,帮助当地建立了全国首个阿里巴巴客服中心,首期就提供了近300个工作机会,为寻乌培养新零售服务人才、电商生态运营人才,吸引大量青年返乡就业;同时“新未来高中生”“马云乡村寄宿学校”“养育未来”“加油木兰”等教育、就业、医疗保障措施也纷纷在寻乌落地。 另一名脱贫特派员聂星华去年6月到达山西省平顺县后,组织当地3500余人参与了电商培训,带动当地网店商铺从最初的30余家发展到近400家,全县一年网络销售达到近8000万元,其中7场淘宝公益直播就为当地贫困户卖出农林特产超过800万元。 他为当地引入的“蚂蚁森林”沙棘生态经济林保护项目,创造1000多个就业机会,人均增收5673元,未来每年预估可产生1300万元收益,沙棘生态绿色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四大主导产业之一。 10月14日,在全国第七个国家扶贫日的重要活动“扶贫日系列论坛”上,国家相关部门公布了扶贫成效显著、受到群众认可的“真扶贫、扶真贫”的典型案例,其中阿里巴巴首创的“脱贫特派员”模式被评选为“网络扶贫十大案例”。 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阿里巴巴脱贫基金执行秘书长孙利军表示,打造一套可持续、可参与、可借鉴的互联网+脱贫模式,就是阿里特色的脱贫实践。“虽然不同贫困地区的发展瓶颈有所不同,但缩短数字发展的差距、创造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模式、增长自我造血的能力,是实现脱贫的重要途径。” 扶贫创客探索产业扶贫新路 事实上,派驻员工深入贫困地区并不是阿里一家的做法,很多企业近几年也在进行积极探索。发展产业扶贫、造血式扶贫已成为企业共识。 2018年,高顿教育集团启动了暖锋计划公益项目:选派具有创业精神、有想法、有公益热情的优秀员工到贫困村挂职兼任村长助理,负责执行企业扶贫计划。这些被选派到扶贫一线的员工被称为“扶贫创客”。当时,这些创客被派驻到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两个贫困村,并相继成立了“洞波乡里那村刺绣工作室”和“那能乡那瓜村沙糖橘种植合作社”。 高顿教育集团董事长助理、暖锋计划发起人陈若诗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暖锋计划共招募了七名创客,其中两人是公司内部选派转岗,项目还在当地招募了一名文书与两名大学生,长期为项目工作,每个月发放固定薪资。 据介绍,目前刺绣项目已经比较成型,只需要日常组织活动、维护、承接订单,每年固定制作高小吉约2000只,帆布包、钥匙扣等订单数量约300件,带动当地留守妇女约70人,每个月产生300至500元额外收益。 砂糖橘项目种植的160余亩砂糖橘基地已经开始挂青果,今年12月将第一次成熟。砂糖橘第一年产量不高,一棵树产量约为40至50斤,一亩地种植100至120株果苗,预计今年140亩地总产出将达到40万斤。到第三至第四年,砂糖橘将进入丰果期,每棵树产量将达到百余斤,经济效益非常不错。除此之外,砂糖橘项目每日雇佣临时工10至15人左右,都来自那瓜村建档立卡户,每日工资80至120元,项目还招聘了三名长期管理岗位。 不过,虽然扶贫创客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陈若诗及团队也在不断反思,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长远发展规划。 “我们非常相信这种创客模式,目前的两个项目有轻有重,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和成果。我觉得,以我们的热情和智慧去撬动当地的扶贫工作,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已经走通了,今后也要开拓新的方向,紧跟乡村振兴的步伐。另外,我们发现固然外部新鲜血液的注入非常重要,但也要让当地的年轻人回得来、留得下,因此我们也希望有效发动当地大学生。”陈若诗表示。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未来企业的扶贫项目该如何转型,这也是摆在很多企业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陈若诗的看法或许代表了很多企业的心声:“脱贫攻坚即将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是脱贫不脱钩,乡村振兴、文化振兴也非常重要。我们的扶贫项目会继续开展下去,因为虽然贫困地区物质生活基本能保障了,精神生活还需要有所关照。未来,我们会从更广阔的视角发掘更多乡村文化、乡村的美,并把这些东西发扬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