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王勇 “脱贫攻坚以来,累计有近700万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贫困残疾人收入大幅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为脱贫攻坚圆满收官打下良好基础。”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夏更生表示。 10月14日,2020年“全国扶贫日”来临之际,中国残联和国务院扶贫办在京联合举办“2020年全国扶贫日系列论坛——残疾人脱贫攻坚论坛”,论坛主题为“解决因残致贫问题的中国探索”,夏更生出席并讲话。 残疾人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残疾人脱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打赢脱贫攻坚战,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迎来了难得的重大机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绩。 一是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的数量大幅减少,贫困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得到有效保障,自我脱贫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二是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残疾人的帮扶力度,残联组织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政策落地,不断创新帮扶方式,提升了贫困残疾人减贫成色。 三是探索总结出“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康复扶贫”、“居家无障碍改造扶贫”、“特殊教育扶贫”、“助盲就业脱贫”、“云就业脱贫”、“助残扶贫基地辐射带动扶贫”、“资产收益助残扶贫”、“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社会组织助残扶贫”、“残疾人自强脱贫示范带动”等一系列解决“因残致贫”的典型案例,鲜明生动释放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残联在论坛上发布了《解决因残致贫问题的中国方案》。全书分为九章,由41个残疾人扶贫案例组成,汇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策略,围绕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康复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东西协作扶贫、兜底保障扶贫、社会参与扶贫、树立脱贫先进典型的重点工作,总结提炼经验,梳理工作成效,分析举措方法,深入展现各地在残疾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的创新和智慧,提供了一个个破解“因残致贫”问题的典型案例,真实诠释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力量。 “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给当前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一股活水,破解了基层治理难题,补了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驻马店市残联理事长张银良表示。 吉林省长春市“善满家园”创办人胡艳萍说:“我们将不断创新探索,通过精准培训,将岗位匹配的技能传授给农村贫困残疾人,通过把残疾人脱贫攻坚融入乡村振兴建设,让更多贫困残疾人由被同情者、受益者向参与者、建设者转变。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再迈新台阶。” 残疾人相对贫困问题长期存在 尽管我国在残疾人脱贫攻坚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问题依然存在。 夏更生表示,目前,距离打赢脱贫攻坚战还剩不到80天,必须争分夺秒、快马加鞭,落细攻击点位、下足绣花功夫,全面完成剩余贫困残疾人脱贫任务,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 要全面排查解决贫困残疾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全面完成剩余脱贫任务。对因残致贫返贫问题,随时发现随时解决。要研究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有返贫风险人口和边缘人口提前采取帮扶措施。要加强残疾人扶贫工作总结宣传,对五年来残疾人扶贫脱贫的鲜活的案例、生动的故事深入挖掘,全面宣传残疾人脱贫攻坚伟大成就。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扶贫,激励更多的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参与扶残助残事业。 据中国残联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厉才茂介绍,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公益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的残疾人相对贫困问题研究显示,残疾人相对贫困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在未来一个时期将更加突出,本质上不是生存问题而是发展问题,治理的重点仍在农村。 中国残联副主席、副理事长程凯强调,在看到脱贫攻坚阶段已取得成效的同时,仍要清醒地认识“因残致贫”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及解决“因残致贫”问题的艰巨性。他指出,在推进全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一要稳定建立起精准监测与帮扶机制。二要进一步完善“因残致贫”家庭的社会救助制度。三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解决“因残致贫”家庭经济困境中的撬动作用。四要持续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助残扶贫。五要加强和改善乡村为“因残致贫”家庭服务的能力。六要不断引导激励自强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