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特别报道
   第09版:特别报道
   第10版:
   第11版:新闻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社会创新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他们守护三江源,我们守护他们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特别报道

第09版
特别报道

第10版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社会创新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0年09月29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他们守护三江源,我们守护他们

    形式丰富多彩的培训

    生态管护员的巡护现场

    ■ 本报记者 王勇

    冬  虫夏草、水母雪兔子、龙胆花、高山杜鹃、红景天;藏铃羊、普氏原羚、雪豹、野牦牛、棕熊、高山兀鹫……拥有丰富动植物资源的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称。

    因为有着独特而神秘的自然风貌,这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由于海拔高、辐射强、气候变化大,一般人很难在这里长期驻守。脆弱的生态环境需要守护,三江源国家公园为此设立了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让当地牧民成为生态管护员。

    生态管护员们通过日常巡护、监测,有效保护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但从牧民到生态管护员,对于平均学历只有初中的他们来说,并不容易。

    9月16日至9月20日,一场针对生态管护员的培训在玉树举行。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和北京红林制药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三江源生态管护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首期主题训练营’,为他们带来了水源地保护、高原巡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技能和知识。

    这次培训是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心系母亲河 养护三江源’项目的一部分。项目旨在通过对三江源地区管护员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化、职业化能力,更好地保护生物宝库,保护水源和生态屏障。‘生态管护员们守护三江源,而我们则守护他们。’

    从牧民到生态管护员

    “我们一个月要进山巡护四五次,每次要一天时间,去捡垃圾、看看雪情、观察水草、见到动物给他们拍照进行监测。”训练营学员、来自玉树州曲麻莱县叶格乡的永藏说道。

    今年22岁的永藏成为生态管护员已经两年了。从牧民到生态管护员,源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政策创新。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于2016年6月组建成立。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一项重大改革,青海制定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按照一户一岗的原则,共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保护处副处长巴桑拉毛表示。

    据巴桑拉毛介绍,作为生态管护员,需要承担日常巡护、辅助监督执法、生态监测、防火等12项管护职责。

    按照网格化的要求,每个生态管护员都有自己的管护区,同时园区组建了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三级组织,施行日常定点巡护+定期集中巡护的机制,从而建立了一个“点、线、面”全方位的“网格化大生态管护体系”。

    从牧民到生态管护员,要做到切实履责并不容易。

    尽管园区对生态管护员的条件有要求,包括熟悉当地情况、懂藏汉两种语言、能够填写管护日志等,但由于是一户一岗,实际上生态管护员的整体学历水平并不高,以初中为主。

    “我是读到高一退学回家,后来成了生态管护员。”训练营学员、来自玉树州曲麻莱县曲麻莱乡的昂扎表示。

    这就导致生态管护员在生态管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足,对生态管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与此同时,作为生态管护员,园区为他们发放了每人每月1800元的工资,按照基础工资70%,绩效工资30%的比例进行发放,同时为其配备了必要的巡护交通工具、生态监测设备、巡护服装等装备。

    “巡护需要骑摩托,加油加上食物等费用,真正用心去巡护,是不够的。”昂扎表示,为了更好地在巡护时拍照填日志,他花了自己一年的工资买了一台相机。

    实际上,由于地广人稀,每个生态管护员需要管护的面积是非常大的——每3万亩草原设置一名管护员。“我巡护的地方骑摩托需要4个小时再走5公里才能到,海拔从4000多米一直到接近5000米。”昂扎表示。

    从北京到玉树

    怎样才能让这些从牧民中产生的生态管护员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保护三江源的生态呢?“要提高他们的认同感,激发他们的荣誉感。”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人事处副处长李振宇强调。

    三江源生态管护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首期主题训练营正是为此应运而生。训练营由来自北京的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北京红林制药有限公司和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在玉树共同举办。

    训练营旨在提高三江源地区生态补偿机制下生态管护员的履职能力、提高生态管护员对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拓宽生态管护员的视野、发挥管护员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提升生态管护员对生物多样性和三江源国家公园保护的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探索建立“生态养护”的有效机制。

    来自三江源地区四个县的50名生态管护员和四个县管护站领队负责人参加了训练营。

    “为了让培训既有理论高度,又接地气,我们和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一起花了很长时间寻找合适的老师和形式。”基金会项目工作人员练伟庆表示。

    来自当地的讲师中,巴桑拉毛从宏观和整体层面介绍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基本情况,生态管护岗的设立和机制,并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强调了监测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放牧是巡护,转山就监测,转湖要看鸟,见到动物要记下。”巴桑拉毛强调,“生活就是巡护,要体现在每时每刻。”

    长江源区国家公园曲麻莱管理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局长尕塔告诉大家,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要讲故事,要做宣传,要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来自上海的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郭光普,从理论的高度为学员们系统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重要性,结合学员们的实际普及了青藏高原的形成和动物起源的知识。

    “国家层面的规划,世界性的物种多样性,以及我们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很多是之前没听过的,也没想过的。”昂扎表示。

    来自北京富群社会服务中心的项目经理蔡静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和学员们一起探讨了三江源社区生活垃圾管理与环境保护的具体做法。

    训练营期间,学员们还来到地处扎曲河源头所在地甘达村实地参访。著名生态环保人士哈希·扎西多杰以甘达村为案例,向大家分享了他花10多年的时间,打造出的甘达村案例的故事,和对国家公园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据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副秘书长马景介绍,考虑到学员的实际情况,训练营安排了懂藏汉双语的主、副班主任负责训练营期间的日常工作和小组讨论期间的引导工作。

    经过理论教学和案例分享相结合,探讨交流和实地观摩相结合的培训,学员们的认识与态度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保护三江源不用用工资来评价,这是我们自己本来就要做的事情。”昂扎表示。

    “为了三江源更美,为了祖国更美。我们愿意守护好这篇土地和家园,这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永藏强调。

    “培训班旨在提高巡护员对自然的理解,加深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意义及工作意义的理解,提高巡护员业务能力,增进巡护员间的情感。目前看来,取得了预期效果。”在发给项目工作人员的微信中,郭光普这样写道。

    “这次专家培训管护员,是一级培训,我们还要有二级、三级培训,让参训的管护员把所学带回家乡,传授给牧民。我们希望能够促进生态管护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更好地服务国家公园建设和国家生态保护工作。”马景强调。

    从三江源到黄河尾

    “此次训练营最大特点是抓住了生态管护员这个群体,通过公益组织连接了社会资源,将政府、公益组织、爱心企业和个人整合起来,真正实现了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全社会参与。”哈希·扎西多杰表示。

    实际上,此次训练营是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发起的“心系母亲河 养护三江源”大型生态公益项目的一部分。项目采用一加一结对认亲的方式,正在动员全社会参与三江源养护行动。

    按照项目设计,捐赠5000元,可结对资助一名三江源的生态管护员,进行专业化、职业化培训,提高他们生态管护专业水平和美好生活建设能力。捐赠者还可以通过随机结对,交一个三江源的朋友,认一门藏族亲戚。

    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理事长兼秘书长汪文斌表示,项目核心是“育人”,即通过育人,提升生态管护员的综合能力,从根本上保障三江源的生态养育;机制是“结对”,即一加一资助,结对认亲的参与方式;价值是“补偿”,即利益、生态、情感的补偿。

    项目已经得到了社会的积极响应。

    “我离你很远,相距2500多公里。但你离我很近,我们祖祖辈辈喝的黄河水,就从你的脚下流到我们家,可以说,我天天见你。”训练营结业仪式上,项目捐赠人代表郑杰以视频的方式发表了自己的感想,“我家珍藏着一瓶采自三江源头的水,看到它,就如同见到圣洁美丽的黄河源头,虽然我们距离很远,但生活息息相关。”

    学员们同样以拍摄视频的方式,表达了“守好水源、护好家园”的决心,并热忱邀请和他们结对的亲戚到他们这来走走。

    “项目通过下游公益捐赠反哺上游管护员,通过育人,进而养育生态,是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的好案例。”玉树州委、州政府副秘书长,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书记、副主任扎西表示。

    目前,训练营已经结束,学员们又回到了生态管护的岗位上。按照训练营的要求,他们将把学到的知识技能、感受到的善意和爱心通过在地的二次培训传递给身边跟更多的管护员和牧民。

    “心系母亲河 养护三江源”项目的脚步并未停止,新的工作正在酝酿实施——吸引更多的参与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出更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我们希望更多人加入我们,爱心养护中华水塔,万众永续民族血脉!”汪文斌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