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张明敏 6月17日,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王振华、周燕芬犯猥亵儿童罪,分别判处王振华有期徒刑5年,周燕芬有期徒刑4年。 一审判决后,王振华方面提起上诉,请求二审判决其无罪。7月10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决定立案受理。针对一审判决结果,引发舆论关切,网上不乏反对之声,要求二审重审或重判。 除了判决引发的热烈讨论之外,一些民间儿童保护机构也联合起来向有关部门发起倡议。6月22日,河南省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联合10家儿童保护组织(后增至106家)倡议“王振华案”二审重审重判。 有法律专家指出,司法实践中量刑偏轻,这主要是立法的问题,而不是司法的问题。因此,社会组织的发声,更多是在推动未来法律、政策等方面的变革,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社会组织在公共事件中发声,已经逐渐成为常态,但效果不一。目前,有儿童保护的类似修法也正在进行中,《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向公众征求意见,民间参与儿童保护的机会正在增加,渠道也呈现多元。 那么,公众是如何看待“王振华案”判决?社会组织参与儿童保护难点在哪?如何看待社会组织参与儿童保护的效果?《公益时报》联合问卷网推出本期益调查——社会组织联合倡议“王振华案”,你怎么看? 本期益调查于7月21日开始至7月25日结束。调查结果显示,74.04%网友认为判决较轻,13.68%网友表示判决较重,12.28%网友表示判决适当。 在此次关于“王振华案”的联合倡议中,社会组织数量很快从10家增至106家,50.88%网友认为体现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在大幅提升。34.56%网友认为是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增加了社会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动力。14.56%网友认为这样做可以加深公众对社会组织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在被问及认为儿童保护难点在哪时,46.14%网友认为难在儿童性侵熟人作案居多,这给立案、取证造成难度。37.89%网友认为,问题主要出在监护人缺乏儿童保护意识上。15.96%网友则认为是“谈性色变”,这样的观念让儿童保护工作在很多环节上都是有缺失的。 社会组织参与儿童保护目前效果如何?38.42%网友认为现在制度下,社会组织参与儿童保护渠道、方式、效果一般。33.51%网友认为社会组织自身理念、机制、能力有限,对于儿童保护作用有限。28.07%网友认为社会组织发声有助于推动立法,更全面的反映民意、维护公众利益、促进社会环境改善。 网友留言: 凤梨521: 从判决来看确实较难接受,希望二审能够采信更多证据,公正判决。 @火凤队长: 中国儿童保护经历很多年,儿童侵害案件仍时有发生,法律应该让违法成本增加,用好法律。 天娇儿: 真心期望儿童伤害事件少发生,不发生,让孩子们能够茁壮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