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专题
   第14版:社会创新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帮助困境儿童上好“云课堂”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社会创新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0年05月19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社会组织:
帮助困境儿童上好“云课堂”

    李晓辉与小轩合影

    李晓辉向困境儿童派口罩

    ■ 余和

    3月2日,广州全市中小学全面开启网上授课形式保障学生“停课不停学”。

    可是,“我家里没有台式电脑,也没有平板电脑,我好想早点回学校上课,妈妈说疫情还未结束需要继续呆在家里。”11岁的铭晓(化名)心里焦灼不已。实际上,广州还有不少困境家庭的孩子面临着像铭晓一样的烦恼。同时,由于口罩供应紧张,这些家庭也面临一罩难求的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与广州社联困境儿童关爱中心于2月联合发出倡议,呼吁儿童服务相关社会组织及志愿者行动起来,确保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此后更是动员社会爱心资源,为困境家庭捐赠包括防疫、生活和学习物资在内的“2020蓄力护童包”;还协调广州市的慈善组织紧急储备电脑,启动捐赠工作,协力保证每一个困境儿童在“云课堂”中不掉线、不掉队。

    截至3月20日,广州社联收到白云区、天河区、越秀区、南沙区、番禺区共25户困境儿童家庭提出“云课堂”设备申请,通过入户走访进行核查,已经确认对12户困境儿童家庭提供适宜的“云课堂”设备。

    疫情下,困境儿童更需守护

    早在2018年5月,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就牵头设立了广州社联困境儿童关爱委员会,发起成立广州社联困境儿童关爱中心和广州社联困境儿童关爱基金,先后完成困境儿童关爱政策梳理和印发、困境儿童现状摸查和调研报告撰写工作,并开展广州全市百名困境儿童结对帮扶项目。

    此次疫情来袭,恰逢春节期间,如何避免困境儿童因新冠肺炎的突袭而遭遇更多生活挑战,成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广州社联与关爱中心于2月1日联合发出了倡议书,呼吁社会组织重点关注困境儿童和因此次疫情临时陷入困境的儿童。

    倡议书呼吁社会组织在进入社区排查疫情,或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与困境儿童家庭联系时,认真评估儿童的生活状况和风险,及时上报并整合资源,确保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实施更适合儿童的保护措施。“我们还发出了百名困境儿童结对帮扶项目工作的紧急通知,动员相关机构采用多种方式掌握服务对象情况。”广州社联秘书长焦杨说。

    而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作为困境儿童关爱委员会成员单位之一,也参与到困境儿童摸查工作。自从疫情发生,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李晓辉几乎没停下来,该中心成为投入到守护困境儿童行动中的社会组织之一。

    爱心口罩,解决大问题

    李晓辉回忆道,疫情发生后,不少家庭向机构反馈,“有时一星期用同一个口罩”。一位困境儿童的家长透露,对于每天都要出门打工的他们来说,口罩就是刚需,“一定要去打工,不然不见几天,下次就没工作了”。

    为了给困境儿童家庭提供支持,李晓辉还联系社会各界为困境儿童提供帮助。那些天,广州市慈善会联合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送出50套“抗疫包”;2月19日,中国石油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益路同行”送出200份“儿童健康抗疫包”;千禾社区基金会也提供了一次性口罩500个,消毒水200支;广东中农企业总公司捐赠了1万元购买2000个儿童口罩。

    家住越秀东关汛的8岁小朋友小轩(化名)领到一套防护物资时,他很开心。李晓辉还记得,三年前第一次见面,和父母一样有听力障碍的小轩内向怕生,全家住在不到15平方米的老旧房子里,生活主要靠姑姑的收入来支撑。2018年,他们为小轩对接上爱心企业资源,帮小轩家改造书桌和衣柜,并引入了企业志愿者每周日一对一辅导活动。

    令李晓辉印象深刻的是,“孩子有些话,可能对着亲人说不出来,但对着志愿者哥哥姐姐,日子久了就愿意分享了”。也是在这一两年里,小轩在周日活动中逐渐“活泼积极”。这次李晓辉送来的口罩,对小轩的家人来说如同“及时雨”,“疫情下很缺口罩,有时同一个口罩用了又清洗,直到实在用不了了,而这些口罩解决了大问题”。

    他们的需要,还有很多

    李晓辉说,每个困境儿童都有自己心酸的故事,性格不尽相同,需要“花心思”陪伴——相互理解是陪伴的基础,一个孩子至少跟进两年,才能看见变化,现在更不能因为“疫情”按下陪伴“暂停键”。李晓辉分析,除了口罩需求,困境儿童的安全保护、学业辅导、情感关爱、心理健康等方面,也会因为服务机构无法开展线下服务而面临挑战。

    实际上,根据电访了解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实际需求,广州社联困境儿童关爱中心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协调社会关系、连接社会资源。在广州市游戏行业协会、广州市越秀区创意产业协会和广东中达励展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支持下,购置防疫和生活学习物资,并发动相关社会组织为困境儿童家庭送去“2020蓄力护童包”。

    “2020蓄力护童包”里面,除了广州社联困境儿童关爱中心购买的酒精湿巾、一次性手套、优质米、小麦胚芽粉、小表胚芽面条等防疫和生活物资外,还有爱心单位广州市游戏行业协会、广州市越秀区创意产业协会筹集捐赠的台灯、笔袋、削笔机、动漫绘本、蓝牙音箱等学习物资和设备。李晓辉所在机构负责其中一部分物资的派发工作。

    疫情期间,广州社联困境儿童关爱中心还开设了困境儿童心理、法律、健康咨询3条援助专线,分别是联合广州市黄埔区心灵家园服务中心开设的“困境儿童心理咨询援助专线”,联合广州市君诺未成年人保护公益服务中心开设的“困境儿童法律咨询援助专线”,联合广州市医疗行业协会开设的“困境儿童健康咨询援助专线”,通过合作机构的专业优势为困境儿童及其监护人提供支援。

    其中,广州市黄埔区心灵家园服务中心疫情期间开展困境儿童在线关爱服务工作,通过微信、电话等形式,主动联系黄埔区困境儿童家庭,提供疫情防御知识和心理支持服务,共服务120余人次,跟进包括3个服刑人员子女在内的5个心理辅导个案。

    “疫情初起时,主要的问题集中在大家的焦虑、担心和恐慌的情绪上。”黄埔区心灵家园服务中心的许慧介绍说,“还有,不少困境儿童由爷爷奶奶带,有些教育方法简单一些,我们也会和家长们分享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导家长们在家庭关系中正确处理个人情绪。但现在,疫情时间拖得很长,孩子们不能上学,呆在家里时间长了就会出问题,所以我们又想到了利用网课的形式,邀请孩子们参与进来,在美术中融入心灵成长的方法,来帮助孩子们度过这一艰难的时期。”许慧说,自己同时也是一名美术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她看来,美术是心理情感的表现方式之一,“我会在绘画中分享很多美好的故事,比如木棉花开,落英迎春,象征着春天的美好,一边科普,一边让孩子们在木棉花的绽放中,带来一份信心与期盼”。

    复课遇难题,社会组织来助力

    此外,广州全市中小学校启动“云课堂”复课以来,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还协调市慈善组织紧急储备上百台电脑,启动捐赠工作,协力保证每一个困境儿童“云课堂”中不掉线、不掉队。

    “我家里没有台式电脑,也没有平板电脑,我好想早点回学校上课,妈妈说疫情还未结束需要继续呆在家里。”就读五年级的铭晓今年11岁,如果是往年,本该是在学校上课,于校园中和同学玩在一起。

    线上开课给他的家人出了第一道开学“考题”: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微薄,学校通知网上授课后,铭晓家里无法为他购置电脑或手机上网课。彼时,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启动了对“云课堂”必需设备的家庭摸查工作。

    松洲街社工站相关负责人第一时间向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反映了铭晓的家庭情况。3月3日,广州社联相关工作人员在社工的带领下,来到铭晓家中了解其家庭的实际困难。

    核实情况后,仅用了3天,广州社联项目工作人员便为其申请购置一部电脑。3月6日,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秘书长、广州社联困境儿童关爱中心理事长焦杨和广州市妇联兼职副主席、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妇联主席孟昕来到白云区松洲街送上了铭晓急需的上课设备。

    焦杨告诉记者,电脑是给学生线上课程学习,因此广州社联还制定了一份《电脑上网使用约定书》,表示电脑需在家长的监督与指导下使用,不可利用电脑打游戏、上网聊天等,而赠送方及监督方有权了解电脑使用情况。“谢谢叔叔阿姨们”,铭晓边说边自愿在约定书上正式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虽然笔迹还很稚嫩,可他脸上满是认真的表情。

    据悉,“云课堂”设备捐赠工作受到了广州各区民政部门的重视,有需要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通过儿童主任、儿童督导员以及社工反映需求。截至3月20日,广州社联收到白云区、天河区、越秀区、南沙区、番禺区共25户困境儿童家庭提出“云课堂”设备申请,广州社联通过入户走访进行核查后,已经确认对12户困境儿童家庭提供适宜的“云课堂”设备,设备金额总计30300元。焦杨认为,此次疫情大考之下,广州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接下来还需要密切关注,细致排查,积极配合各级政府部门工作,全力保证学童正常复课,“让我们的工作再细致一些,再温暖一些”。(据《善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