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人物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访谈
我国残疾人福利体系初步建立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人物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访谈

新闻内容
2019年07月3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白皮书发布
我国残疾人福利体系初步建立

    7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白皮书中英文版(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 本报记者 皮磊

    7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白皮书。白皮书全文约1.9万字,包括残疾人事业发展历程、残疾人权益保障机制、健康与康复、特殊教育与融合教育、就业与创业、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等章节,系统介绍了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的巨大进步。

    白皮书指出,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是世界上残疾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务院残工委副主任、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谈道,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残疾人事业、改善残疾人状况的重大举措,残疾人事业由以救济为主的社会福利工作,逐步发展成为包括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维权、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预防等领域的综合性社会事业。

    例如,在教育方面,白皮书指出,我国残疾人教育体系日趋完备。中国残疾人教育以教育部门为办学主体,民政、残联和社会力量辅助,涵盖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统筹推进,普特结合。

    在社会保障方面,截至2018年3月,全国共有904.4万残疾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595.2万重度残疾人中有576万人得到了政府参保补助,代缴养老保险费比例达到96.8%;另有298.4万非重度残疾人享受全额或部分代缴养老保险费的优惠政策。

    在就业方面,白皮书指出,近十年来,中国残疾人就业总体规模与结构趋于稳定,新增残疾人就业人数每年保持在30万人以上。截至2018年,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达到948.4万人。

    残疾人教育体系日趋完备

    白皮书指出,我国残疾人教育体系日趋完善。中国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受教育权,颁布并修订《残疾人教育条例》,将残疾人教育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制定实施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着力办好特殊教育,努力发展融合教育,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中国残疾人教育以教育部门为办学主体,民政、残联和社会力量辅助,涵盖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统筹推进,普特结合。建立起从幼儿园到高等院校的残疾儿童和残疾学生资助体系,自2016年秋季学期起,免除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学杂费,从而实现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12年免费教育。

    白皮书指出,我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各地按照“全覆盖、零拒绝”的要求,通过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能力、扩大普通学校残疾学生随班就读规模及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特殊教育在校生数量逐年大幅度上升,视力、听力、智力等各种类别的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2018年,在校生66.6万人,比2013年增加29.8万人,增长81%。

    同时,融合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2017年,融合教育首次写进《残疾人教育条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等文件均提出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各地不断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加强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配备专兼职教师,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数由2013年的19.1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33.2万人,增长73.8%。近10年来,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比例均超过50%。

    残疾人就业方式丰富多样

    白皮书提到,近十年来,中国残疾人就业总体规模与结构趋于稳定,新增残疾人就业人数每年保持在30万人以上。2018年,城乡持证残疾人新增就业36.7万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11.8万人,农村新增就业24.9万人。截至2018年,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达到948.4万人。

    近年来,政府优化公益性就业岗位开发管理,鼓励“互联网+”就业。制定《关于发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意见》,针对就业年龄段内有就业意愿但难以进入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安排辅助性就业,集中组织生产劳动,在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劳动报酬和劳动协议签订等方面采取灵活方式。

    截至2017年,全国所有市辖区至少建立了一所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通过优惠措施帮助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生产劳动,实现就业创业。

    2011年以来,中国扶持近1300万残疾人发展生产,其中676万贫困残疾人摆脱贫困。各地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5490个,安置88.1万残疾人就业,扶持带动176.9万户残疾人家庭增加收入。

    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2811家,工作人员3.4万人。实施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适合残疾人特点的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组织各类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提升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2018年,城乡新增残疾人实名制培训49.4万人。建立了500家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350家省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

    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白皮书提到,按照“普惠+特惠”的原则,通过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同时,依法对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家庭给予重点救助,综合采取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截至2018年3月,全国共有904.4万残疾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将近90万残疾人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白皮书指出,。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2018年,受益残疾人超过2190万人次,发放补贴超过230亿元。大力发展托养服务,残疾人托养设施逐年增加。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已竣工托养设施791个,总建筑面积214.8万平方米,共有残疾人托养机构8435个,为22.3万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有88.8万残疾人接受了居家服务。

    十八大以来,政府将贫困残疾人脱贫纳入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布局,并作为脱贫攻坚重要内容,在制度设计、政策安排、项目实施上给予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专门部署贫困残疾人脱贫行动,确保到2020年贫困残疾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2011年至2018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康复扶贫贴息贷款53亿元,35万贫困残疾人受益。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政府将600多万残疾人纳入贫困户建档立卡范围,截至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人数已减少到169.8万。

    无障碍环境建设形成规范体系

    白皮书指出,中国重视无障碍环境建设与辅助器具供应和适配服务,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不断加大支持力度。

    自1989年《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颁布实施以来,中国相继制定了《无障碍设计规范》《无障碍设施施工验收及维护规范》等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城市公共交通设施无障碍设计指南》《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9部分:无障碍设施符号》等国家标准。

    十八大以来,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呈现明显增长的态势。截至2018年,全国省、地(市)、县共制定无障碍环境与管理的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475部。

    同时,截至2018年,全国所有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都开展了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的工作,开展无障碍建设的市、县达到1702个;全国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已有75%的出入口、40%的服务柜台、30%的厕所进行了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政府加快了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进度,2016年至2018年共有298.6万户残疾人家庭得到无障碍改造。

    此外,我国信息无障碍建设步伐加快。制定关于信息无障碍的国家技术标准,推动政务和公共服务网站的信息无障碍建设。加强信息无障碍标准体系建设,发布多个国家及行业标准,为残疾人便利使用信息通信设备、获取互联网信息、操纵辅助装置等提供有效标准支撑。推进中国政务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截至2018年,500多家政府单位完成了信息无障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3万多个政务和公共服务网站实现了无障碍服务。

    白皮书最后指出,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全社会给予充分的尊重、关心和帮助。目前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滞后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充分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全面促进残疾人融合发展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