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皮磊 2月24日,北京市延庆区民政局召开了延庆“1+1”关爱空巢助老项目推进会,希望将农村爱心力量参与农村地区精准助老服务的模式在全区进行推广,从而逐步改善农村困境老人的生活状况。 延庆区民政局副局长王玉玲表示,要想解决农村地区的居家养老难题,必须依靠根植于农村的力量,政府部门则应该顺势而为,提供最大程度上的帮助。 “从农村成长起来的志愿者队伍更了解农村,了解身边的老人需要什么,和老人沟通起来也不会存在障碍。今后,区民政局和慈善协会要进一步为他们提供支持,让他们实现组织化,让他们有荣誉感,把他们培养成专业的社会组织。”王玉玲强调。 培育农村志愿服务力量 景而沟村是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乡的一个小山村,距离北京市区大约有两个小时的车程。目前,全村共有121人,有近一半人在城里打工,现在村里能见到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人。由于地处山区,老人们的生活存在诸多不便;且由于子女大多在外,老人们的精神生活也需要关注。而这,也是延庆山区所有老人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延庆山区面积占72.8%,农村地区空巢老人占全区空巢老人的73%,农村空巢老人普遍面临经济收入少、生活照料难、精神慰藉少、不离家不离土观念浓厚等问题。 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王玉玲告诉记者,经过长期调研,民政局了解到,由于农村地区相对闭塞,单纯依靠政府为老人购买社会服务不具有可持续性她说:“社会专业力量因为成本太高不愿到农村地区,农村老人则因为不熟悉也不愿意接受服务,大多成为了一锤子买卖。养老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问题,要想解决农村地区的居家养老难题,必须依靠根植于农村的力量,他们要有为老人服务的爱心,要能和老人融洽相处,要理解农村老人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只有这样的力量,才能为老人提供长期的帮扶和关爱。” 2016年4月23日,延庆“1+1”关爱空巢助老项目在延庆区大庄科乡启动试点。由延庆区慈善协会为志愿者提供一定的交通和通讯补贴以及志愿服务工具、志愿者服装等费用,志愿服务队为辖区内最急需帮助的高龄、空巢、特困孤寡残疾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助老服务。 目前,“1+1”关爱空巢助老项目已在大庄科乡、旧县镇、千家店镇和八达岭镇相继启动,刘斌堡乡、沈家营镇、张山营镇、康庄镇也正在筹备启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之后,延庆区决定在今年将“1+1”关爱空巢助老项目在全区进行推广,重点培育、扶持农村爱心力量参与农村地区助老服务新模式。 提供精准助老服务 高稳容是大庄科思语爱心服务队的队长,她的队伍共有145名志愿者,其中大部分是乡村家庭妇女,她们主要为大庄科乡的老人们提供助老服务。为了更好地满足老人需求,及时沟通,大庄科思语爱心服务队除有“队长”一职,还设置了几名“片长”,方便队伍的组织管理。 “老人需要什么,我们就为老人干什么。”高稳容告诉记者,志愿者都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浓厚乡情”就是志愿服务的“源泉”。除了洗衣、理发、打扫屋子等常规性的志愿服务之外,志愿者还根据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况,从老人的需求出发,开展不同的服务。比如,由于一些老人在山里栽种果树,但由于行动不便,造成无法及时采摘。志愿者们会组织人手,帮助老人收山货、卖山货。在之前的6·29风雹、7·20特大暴雨中,志愿者们还发挥了应急转移安置的作用,及时转移安置老人、清理水道、修葺危房。 在延庆区民政部门看来,“1+1”关爱空巢助老项目实现了几个精准:定位精准、对象精准、服务精准、培育精准。“目前全区共有9000多名空巢老人,但由于现阶段我们的力量不够,因此我们优先选择了高龄、特困以及重残的老人作为服务对象。”王玉玲表示,解决好农村地区的养老助老问题,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定位精准、对象精准。 在精准识别服务对象方面,志愿者们也有自己的方式。旧县镇缙慈志愿服务队队长王连月告诉记者,他们服务的都是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老人。在摸排统计需要服务的老人时,旧县镇要求老人必须来自低保、五保、低收入这样的困难家庭。除此之外,他们还要看老人平常有没有子女或者是亲人照顾。 为了保证服务对象的准确性,王连月还对初步摸排上来的82户老人逐一进行了走访,详细了解老人家中的困难情况和生活状态。其中,有4户老人因为身边有子女或者是亲人照顾,暂时不能享受到志愿者的服务,最近有两户老人因为子女外出打工,又被纳入到了志愿服务的对象里。 逐步向专业社会组织转变 “目前,延庆区共有四个乡镇开展了‘1+1’关爱空巢助老项目,另外有四个乡镇正在筹备当中,今年我们争取要覆盖全区一半以上的乡镇。同时我们也会鼓励其他乡镇开展这样的服务。当然,政府部门不能强行推出自己的政策或者命令,而是要和群众的愿望达成一致,我们必须顺应农村的需求。” 王玉玲谈道,根据农村老人的需求、志愿者的需求以及项目发展要求,民政局和慈善协会将有目的、分阶段地为志愿服务提供精准的支持和引导。“这些从农村内部成长起来的志愿服务力量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了解老人的具体需求,但是还不成体系和规模。今后,我们会进一步为他们提供引导和支持,让他们实现组织化、专业化。” 为加强志愿服务队伍之间的交流沟通,延庆区民政局联合慈善协会,除跟随志愿者入户服务外,还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志愿服务微信交流群。在志愿助老服务开展一段时间后,民政部门会邀请市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志愿者为志愿者进行培训,提升农村志愿助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农村注入新的活力和先进的经验做法。 据记者了解,在这些农村志愿服务队伍中,四五十岁的成员占了大多数,其中也有60岁以上的老人,年龄最大的一位志愿者今年已经69岁。因此,如何让这种从农村内部成长起来的志愿服务力量和助老模式规范有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民政部门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我们首先强调奉献精神,但光有热情还不行。”王玉玲告诉记者,在组建起助老志愿服务队后,延庆区民政局和慈善协会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时刻关注和引领。“下一步,延庆区民政局和慈善协会将根据志愿者的需求,提供菜单式的培训,逐步把农村的志愿服务力量培育成专业化的社会组织,为农村老人提供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高标准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