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条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人物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专题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专题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闽商与福建慈善事业的近现代转型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条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人物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专题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专题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6年05月3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闽商与福建慈善事业的近现代转型

    闽商慈善代表陈嘉庚

    陈嘉庚1913年创办集美小学。图为延平楼(原为集美小学校舍)

    历经千年的发展历程,闽商已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与当地居民共同组建了新的生活空间。然而,无论闽商走向何方,他们作为闽地人的浓厚故园情结却从未流失,因为他们“经商打拼的共同动机是对家乡的挚爱,故乡是闽商四海闯荡的起点”。随处可寻闽商为家乡所作的无偿捐助。从古到今,这种深厚的桑梓情怀直接促进了福建慈善事业的兴盛发展。

    闽商慈善事业的渊源

    早期闽商往往是迫于生活所困而被动以经商为业的,由于封建社会重农轻商的历史因素,他们并不能拥有一个自由的经商环境。史书所记载的古闽商其实并不风光,反而常将之与“盗”、“寇”相提并论。闽商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形成了具有一定凝聚力的帮会,并推举有能力的人为领袖以扶持帮中事务。帮会上下以及会员之间的互助、讲义气便成为闽商与生俱来的特征,闽商慈善行为的发端与这种族亲或乡民情谊息息相关。

    闽商的偶发性慈善行为是与闽商的成长始终相伴随的,而史书中明确记载的成规模的闽商慈善事业则发生于明朝末年。明崇祯元年(1628年),福建发生旱灾,处处饥荒,生灵涂炭,地方官员束手无策,海商首领郑芝龙大胆献策并毅然捐资,“招饥民数万,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舶载至台湾,令其茇舍、开垦荒田为生。”

    饥民免遭灾难,还促进了台湾岛的开发。郑芝龙本是当地海盗,后来受招安,得以合法掌控东西洋贸易制度的运作,一时成为海洋世界的唯一强权。福建频现移民热潮,不管是从外地迁进,还是从本地迁出,皆呈现群体式或家族式移民特征,在客观上推动了互助会或慈善会的产生。清代以后,闽商慈善行为蔚然成风,争先成立善堂、善会,如义仓、义塾之类的民间慈善组织,大多由闽商捐资设立,并由其管理和运作。即使是官办性质的育婴堂、普济堂,尽管名义上是官绅出资设立,但“商捐”则是其日常经费的重要来源,商人的势力往往决定当地慈善组织的规模大小。《安海志》记载曰:“合镇贫乏家,孤寡有月资,病有医药,死亡有棺槽,行李困乏者助,济急扶危,遂以开一郡未有之善举。”

    类似的慷慨人士多有记载,但有的并非纯粹的商人,仅仅是从事了某些买卖活动而已。无论是否纯商人身份,参与这类善事的总是不乏其人。试举若干例子:“林清,字自源,怀安人。性乐善,自岁除必袖金数十囊,潜行里巷间,有贫而愁叹怨泣者,即掷金门内,不使其知也。”

    “施纶,字克端,闽县人。性慷慨乐义。少善贾,类赀巨万,辄施亲故之贫者。”

    从思想渊源而言,闽商行慈善的原初动机来源于儒家的仁义思想与宗法思想。福建自古多移民,很早就将中原文化引入,始终传承着儒家的核心价值体系。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提倡“仁爱”思想,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的“仁爱”并不等同于墨家所提倡的“兼爱”,“仁”是发自本心的,是从爱身边最亲的人开始,最终达到爱天下人的境界,这就与儒家的宗法观念紧密联系了。在传统社会,宗族内部的互助友爱已经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所以慈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即来源于这种宗族亲情。就福建而言,不同宗族各自聚居而成村落的现象十分普遍,同一宗族内的家族不仅互相团结以抵抗外族,而且形成了富而济贫的自觉意识。考察史料可以发现,古代各类民间救济,往往首先出现于宗族内部,上文所举例子便是很好的证明。闽商自小已受这种族亲氛围的深刻影响,因而无论是经商还是行善,皆体现出浓厚的宗族意味。早期闽商的慈善事业体现出小集体主义的帮衬扶持意义,其主要出发点是为了商帮内部发展的需要,其慈善行为也呈现出偶发性、狭隘性的特征。从郑芝龙的例子又可以看出,闽商从一开始便具有与官方政府相依赖的特性。

    古代商人地位低下,其善举往往无法载入史册,早期闽商的命运尤其如此。尽管闽商自诞生起便具有好善乐施、扶持宗亲的个性,但这种慈善行为往往局限于小群体范围内的资助,并不能在社会上引起广泛效应。同时,闽商与封建官府之间的矛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阻碍了闽商的内地发展,而促成了闽商在海外市场的巨大成就,也导致其慈善事业的侨资化转型。

    闽商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

    传统闽商大多靠海洋发家,但因受到海禁等政策的制约,要壮大自身势力实非易事,因而其慈善事业也是艰难前行的。翻看史书,能行慈善的主要是一些大商,尤其是一些海外经商的华侨。早在18、19世纪,闽人便热衷于东南亚的市场开发。但由于殖民政府的统治,东南亚移民的教育、医疗卫生环境十分恶劣。闽商本着自身群体利益的基本需求,开始了兴办学校和医院的慈善事业。随着势力的增强,他们甚至得以参与市政建设,不仅使华人受益,也惠及其他族人和整个东南亚社会。侨居在外的闽商,无论创业多么艰难,其慈善活动却能一直延续到今天。从19世纪末到上个世纪中叶,无论是民族危亡之际,还是民族崛起之际,海外闽商始终不忘捐资扶持家乡,开创了中国华侨回馈桑梓、献身公益的先河。以陈嘉庚、胡文虎等为代表的近代著名闽籍侨商,即是其中之典范。

    陈嘉庚于1874年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的一个华侨世家,当时的集美居民因不堪忍受封建官僚以及外国列强的剥削,纷纷到南洋寻找新的出路,陈家祖辈亦是如此。

    1890年,陈嘉庚到新加坡与父亲会合,开始了经商的生涯。1894年,回乡娶亲的陈嘉庚出资二千元建立惕斋学塾,捐资兴学的人生理想由此展开。除了助学之外,陈嘉庚亦在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运动中积极参与,不仅自己慷慨捐资,而且组织华侨捐资,在福州光复等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陈嘉庚而言,为祖国做点贡献是理所当然的责任,他将一生的心血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宣称其生意及产业逐年所得之利,尽数寄归祖国,以充教育费用。

    当他1958年患病住院时,首先考虑的依然是教育,在病中口授遗嘱,将他当时的余款、利息及今后捐款的各项收入,都充作集美学校的教育基金,而诸子孙未取一分钱。支撑这种无私行为的是陈嘉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士大夫情结。

    有着“万金油大王”和“报业大王”之称的侨商胡文虎,是闽商中又一位富有慈善热情的传奇人物。作为商人,胡文虎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东南亚的商业奇迹;而作为华侨,他认为爱国是一个人的天职,在抗日战争中领导海外华子共救国难,做出巨大贡献。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东南亚一带产生了各个行业的闽商富豪,除了陈嘉庚、胡文虎之外,如“木材大王”李清泉,“汽车大王”谢建隆,“糖业大王”黄仲涵,“丁香大王”和“金融大王”林绍良等等。他们在海外创业的同时,时刻不忘家乡、亲人,始终将家乡事业当作自身的责任,为家乡的经济发展以及教育和社会福利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嘉庚与胡文虎的近代闽商慈善行为与古代闽商的慈善行为一样,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仁爱精神,但在特殊年代,他们都表现出了为祖国命运而抗争的爱国情怀,因而十分看重教育事业。正如陈嘉庚所言:“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言念及此,良可悲已。”

    陈嘉庚一生颇为热爱国学,在性情上也更贴近传统士大夫的儒者风雅;而胡文虎因自小生长于南洋,在性格及行为处事上带有更强烈的现代色彩。胡文虎式的慈善不仅是一种仁爱的表征,也是一种融义利于一体的现代商业理念,开启了现代闽商的慈善先锋。

    闽商慈善事业的现代转型

    在外在环境的制约下,近代闽商大多是迫于生计的被动式崛起,其慈善事业也往往随着自身企业的沉浮而起伏不定,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与不可持续性。现代闽商则完全摆脱了上个世纪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无论是自身发展,还是为社会行慈善,相对地体现了稳定性与可持续性。随着国内改革开放政策的兴起,无数海外闽商以更大热情投入到家乡乃至整个大陆的投资潮流中,而福建本土也迅速涌现出一批批闽商,他们共同谱写着闽商慈善事业的现代新篇章。

    与传统闽商一样,现代闽商亦满怀投资家乡、捐助家乡的浓郁桑梓情结。他们的爱心渗透到各个方面中,除了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种传统公益事业外,还兴起了地方民间慈善组织、各类慈善基金会等等,使慈善事业进入系统化、长期化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例如,“福建首富县”晋江,早在2002年12月18日便成立晋江市慈善总会,成为全国首家县级民间慈善机构。海内外的晋江人纷纷加入,不到一年,慈善总会已获得慈善基金近两亿元人民币。晋江的民营企业家是其慈善机构的主力军,甚至亲自担任领导职务,以更好地引发公益作用与集资效应。

    无论是成立大的慈善基金会,还是组建小型慈善组织,现代闽商都散发着传统人性的优良美德。但作为现代闽商,他们的更大贡献在于为中国慈善事业开启了引领潮流的新气象。

    中国的慈善事业已经进入一个高度成熟的时期,然而,其未来的发展道路依然漫无边际,捐股这种慈善新模式的探索更显得意义非凡。闽商能够在各个时代潮流中引领风气之先,这既是传统闽商优秀品性的不断延续,又是闽商开拓进取、义利兼容思想的现代诠释。

    ■ 林春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