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条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人物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专题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专题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撤点并校”叫停背后的民间力量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条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人物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专题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专题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6年05月3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撤点并校”叫停背后的民间力量

    新学校的建成让河头小学的孩子们十分高兴

    孩子们收到捐赠的文具

    河头希望小学竣工了

    李侬一从来没有想到十年前和几个村民的一次“抗旨”经历,竟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名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的庄稼汉李侬一,在2001年国家推行“撤点并校”政策期间,多次联名村民手印上书,阻止撤销家门口就近的小学教学点。2012年后,“撤点并校”政策被国家叫停。

    十年坚持,成为李侬一上书“抗旨”最有利的“证据”。

    如今,近百名孩子因此获得了就近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而一些坚守十年的山区小学教学点(屯)也得以“借机”重生,并最终得到了民间力量的青睐。

    “上书”手印保校舍

    回想起那几次经历,李侬一仍有一些后怕和欣慰。

    后怕的是,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顶着压力做了件“对抗”政府的事。而欣慰的是,这样的“对抗”最终换来了8个适龄孩子的教育启蒙机会。

    这一切还得从90年代末期的“撤点并校”政策说起。

    2001年,国家正式开始推行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中心布局的“教育改革”。具体说来,就是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

    这份由国务院出台的名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表示要“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这一决定,在教育界被简称为“布局调整”,在民间,则被简称为“撤点并校”。

    有统计数据表明,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

    当时,还是农家汉的李侬一看到自家村寨松桂镇河头小学教学点被当地政府列入“撤点并校”计划后,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联合当地数百村民通过集体按下手印、上访等方式向政府及有关部门请愿,希望对方放弃“撤点并校”想法。

    多次尝试后,李侬一等人的联名手印发挥出了“威力”,当地政府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作出“妥协”,这来之不易的成功,让李侬一尝到了甜头,也让他在接下来几次并校风波中占了上风。

    十余年间,仅有一名老师、一个年级(一年级)、累计近百名学生的鹤庆县松桂镇河头小学教学点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让村里的十多名孩子有了获得启蒙教育的机会。

    政策转变与“微校计划”

    联名“抗旨”保留下来的学校经过长年使用,一个不争的事实出现了。由于常年失修,几块木板、数颗钢钉加上几片石棉瓦勾勒出了河头小学教学点的全貌。急需改善和加固成为这所学校的当务之急,但没钱,难办。

    十年后,“撤点并校”政策开始悄然发生起变化。为了求学,学生们要背井离乡,家长们有时也要被迫陪读,因此产生部分学生的营养、心理、亲情、文化等问题,随着时间的延续,这些问题慢慢浮现。

    2012年1月20日,国家教育部发布《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关于教育布局的调整用词开始变得谨慎,即以“坚持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审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来表述。

    该工作要点的发布一度被认为是“撤点并校”政策的转向,而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和多部门联合发布的两个《意见》则将“撤点并校”政策的调整坐实。

    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叫停“撤点并校”。

    2013年12月3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提出政府为主、社会捐助,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办好必要的教学点,让农民的后代不出村也能享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政策的突然转向令李侬一感到些许的安慰,也为当初联名村民的“抗旨”行动找到更多地坚持的依据。

    鹤庆县松桂镇河头小学教学点在2016年5月前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这个全村唯一一所仅有一个年级(一年级)的村小教学点。

    数年间,雨水冲刷和有限维修,使得河头小学逐渐成为危楼,全村小学一年级适龄儿童在入学一年后,不得不搬到数十公里外的中心校继续就读,学校的老师也一度成为稀缺资源,仅有一名老师的河头小学教学点,师资力量方面一直保持着1的记录。学生读不好,老师不想来,一度成为偏远山区小学教学点的特有现象。

    2015年,中国青基会在全国摸底,准备开始实施希望小学“微校计划”,旨在将贫困地区的村小(完全小学)特别是教学点(不完全小学)作为希望小学援建重点。

    而根据教育部门的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约有15万所乡村小学和6万多所教学点,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村小、教学点,是农村义务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部分,国务院文件将其界定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

    消息的不胫而走,令李侬一和他联名“抗旨”的村民很是兴奋,通过各种途径反映学校情况,引起了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注意,最终机会来了。

    通过团委和教育部门衔接,信息很快被反馈到中国青基会希望小学“微校计划”项目。而当地政府决定重新修建这所使用十年之久的学校,也给社会组织力量参与提供了有效渠道。

    公益“产品化”撬资源

    按照希望小学“微校计划”的资助范围,将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全国1100县进行资助,而这些县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占全国的40%,学生占全国的33%。

    资助同时与当地政府签订配捐协议,“微校计划”拿出一部分资金,当地政府再配捐一部分资金。

    李侬一所在鹤庆县境内的联名“抗旨”的松桂镇河头小学教学点和另一所草厂镇小马厂小学教学点很快被列入“微校计划”,这令李侬一十分兴奋。

    根据前期调研,希望工程“微校计划”决定对这两所小学教学点分别投入27.8万和25万,政府再配套7.2万和28万,使得河头小学教学点、草厂镇小马厂教学点重建经费分别达到35万和53万。

    这一次鹤庆县两所学校能获得捐赠,得益于西班牙Inditex集团捐赠,该集团将向云南、广西两省共10所小学教学点捐资300万用于学校重建。

    严石是中国青基会希望小学部部长,在他看来“微校计划”虽然刚刚“满月”不久,但吸引的捐方却不在少数,而将公益“产品化”是获得捐方最直接的一个砝码。

    根据“微校学校”的调研报告,微校计划是一种适应偏远农村地区适龄学生少而设置的规模较小的学校形式,普遍存在于西部和贫困地区,对保障农村贫困地区学生受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但小微学校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方面与正规学校有很大差距。

    “一目了然,公益产品化有助于捐方根据自身捐赠意愿和实力对项目进行选择,将公益效益最大化。当然,公益产品化更需要公益组织前期进行详细参观、调研,形成详实报告,最终产品化。”严石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

    如今,鹤庆县境内的松桂镇河头小学教学点、草厂镇小马厂小学教学点已经重建竣工,9月这里将会迎来新同学的同时,也为存在十年之久的木头危房松绑。

    ■ 本报记者 张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