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年9月,原本应该已经毕业的陕西长安大学“材料成型”专业学生潘恒作将继续自己的大四学业——前年大三结束后,他并没有像大多数学生一样,按部就班升入大四,而是给自己设计了一个独特的成长规划。这个规划使得他休学一年,参与NGO实践,有了一次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一个名为“小鹰计划”的公益项目,给了他实现这一梦想的绝佳机会。 2014“小鹰”初长成 2014年7月,刚结束大三学业的潘恒作听说了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小鹰计划”公益项目。该项目在全国征召18名同学,前往全国10个NGO项目点进行为期一年的项目实践,并鼓励实践者在过程中提出自己想法,“小鹰计划”将视可行性帮助完成。 由于对项目的具体情况不太了解,加之休学的想法遭到父母和老师的反对,潘恒作差点错过成为“小鹰”的机会。但强烈好奇和想拥有不一样人生经历的想法,让潘恒作还是提出了申请。 入选“小鹰计划”并不那么容易,每年的申请者并不在少数,仅2014年就有2000人申请,当年仅有18人最终获得小鹰名额,竞争程度可想而知。 经过认真准备,潘恒作很快通过选拔,成为2014“小鹰计划”的一分子。根据安排,他被分配到一家远在云南名为“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的公益机构,参与当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 “小鹰计划”鼓励“小鹰”们在一年的社会实践期接触项目本身,并更多给出自己的创意。长期在城市生活的潘恒作对农村生活并不十分了解,但通过接触,他对农村手工艺、文艺产生了浓厚兴趣。不久后,他推出了自己的云南“手工艺”文化推广计划。 鼓励资助创新 再好的想法也需要资金落实,结合时下最为流行成本又最低的方式,潘恒作想到了众筹。 2015年1月19日,潘恒作和2012年“小鹰”王威、张冰两人很快在腾讯公益平台上发起了云南“手工艺”文化众筹项目,希望通过众筹使更多城市人认识到乡村手工艺品的艺术价值,从而保护当地村落的手工艺文化。 这一次,互联网的魅力得到了展现,众筹消息发出没多久,很快吸引了报名者。最终6名申请者成为了这次云南“手工艺”文化体验者,按照众筹设计,这6名体验者每人将支付3800元作为体验经费。 按照“小鹰们”的项目设计,这6名体验者被安排通过6天时间,以旅游的方式,从城市来到农村,与手工艺师傅们同吃同住,了解当地手工艺,在此基础上去感知乡村手工艺文化的魅力。 6天时间很快过去,这6名体验者的“手工艺文化”之旅也宣告结束,告别时,一位体验者给潘恒作的一句话让他留下深刻印象。 这位体验者告诉潘恒作:“以后看见街上卖手工艺品的,如果要购买我将不会再去讨价还价,6天的体验使我知道了乡村手工艺制作的不易。” 潘恒作说,听到这些变化,他已经很满足了,对于自己和其他两位“小鹰”共同设计的这个项目很满意。 在这一过程中,“小鹰计划”也提供了支持。潘恒作提出的计划通过后,“小鹰计划”并没有直接资助钱款,而是鼓励潘恒作自行创意,并适当帮助他联系众筹平台,给予“小鹰们”非经济上的帮助。 “小鹰计划”负责人认为,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小鹰们”成长。 今年,潘恒作们又在贵州做了一场乡村手工艺文化体验之旅,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7月9日,“小鹰计划”2014毕业暨2015开营盛典在北京举行,这是2014小鹰们毕业和2015新的小鹰们“入伍”的日子,同时潘恒作也将很快继续到大四的学业当中去。 潘恒作说觉得,“小鹰计划”的经历不仅只是带给他项目上的成功,更多的是给他思维上的开拓,这也将成为他求学阶段中最大的收获,未来他在专注于学业的同时将更多从事公益。 打造开放平台 从2011年发起至今,“小鹰计划”已经走过5个年头。旨在发现和支持具有远大志向和天下襟怀的青年,通过深入基层完成为期一年的社会公益实践和有计划的传统文化熏习,了解社会、认识自我、磨练心智、涵养正气,开始一场超越自我的人生体验,成长为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的跨界领袖型人才。 2011年,“小鹰计划”项目建设初期,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就为“小鹰计划”发展设计了一整套发展模式。 每年“小鹰计划”会在全国征集NGO项目合作伙伴,而这些伙伴中大多都存在用人需求。将需要收集整理,“小鹰计划”开始发起针对全国的公益体验者招募计划,每年向全国招收一定数量的学生加入到“小鹰计划”当中,并提供一年驻地项目工作机会和每月1000元的生活津贴,保证参与者在项目驻地能够很好地进行项目实践。 “小鹰计划”鼓励并提倡,公益项目体验者在NGO驻地工作过程中提出自己的个性化想法,该想法将有助于社会创新问题解决,并将此想法提交“小鹰计划”项目官员进行综合评定。对于可行性项目,“小鹰计划”项目组将给予一定方式的资助,但并不鼓励物资资助,鼓励小鹰们利用各种现有条件,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2011—2014年,来自剑桥、港中文、北大、浙大、同济等海内外高校的优秀本科及硕士毕业生累计2000多名申请小鹰计划,其中入选87名,入选几率为4.2%。 四年来,小鹰计划志愿者实践地点分布于10余个省20余个地区,为贫困地区累计志愿服务10万余小时,发起和执行公益项目100余个。 ■ 本报记者 张明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