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弃儿”杨六斤一经广西卫视报道,立刻收到大额捐赠,甚至摆脱之前无人接手的悲惨命运,一跃成为各家争抢的对象。对于此事件,实务界和学界褒贬不一,笔者无意探讨其中的伦理问题。但是,从专业募捐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杨六斤事件里面蕴含了不少的深度信号,有待解读。 一方面,自2010年以来,我国社会捐赠总额连年走低,从最初的1032亿元,下跌到2013年的567亿元,总值近跌去一半。学界莫不惊叹:“公益募捐的大势去矣。”但是,在社会捐赠总额一片愁云惨淡的同时,在另一头,民间公益却发展得如火如荼。有不少组织一改以往愁知名度、愁捐款的格局,在几年内突飞猛进。这其中蕴含的道理恐怕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透的。 另一方面,之前有报道称,2013年,中国成为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将达1020亿美元,约合6000多亿人民币,而同年的社会捐赠总额却还不到奢侈品消费总额的1/6。此外,2012年美国的社会捐款约为3162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中国GDP约为美国的1/2,但是美国的慈善捐赠总量却是中国的近24倍。于是,学界同侪又开始惊呼“国人无爱心矣”。 在杨六斤这个事件中,我们却看到了一片完全不同的景象: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弃儿,经过媒体的一番报道,竟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并在短时间内收到500万元的大额捐赠。单凭这个数据,我们就没有理由说“社会捐赠疲软”或者“社会公众没有爱心”。 就我看来,社会捐赠并不疲软,社会公众也不乏爱心,但公众绝不是爱心泛滥,对谁都会有爱心。要想公众拿出自己的血汗钱,就必须要顺势而为,让公众满意、放心。这也就是说,公益组织在募捐技术、客户服务、项目管理等多方面都需要跟进,提升专业水平,达到让公众愿意掏钱的程度。 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的公益组织的业务水平还有待建设,公益产品的绩效质量并不及客户的预期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客户的预期很高,而产品的实际质量很差,那客户只能拍拍屁股,一走了之。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杨六斤个人能够收到那么多捐款了,那是因为电视台的宣传做得好,募捐做得到位,打动人心。 另外,在这个事件中,我国公益界的学者多埋怨电视台不该公布个人账号,更不该抛弃公益组织,单独募捐。但是,就我看来,电视台不跟公益组织合作,是因为公益组织“太不靠谱”,让人无法放心。既然让人无法放心,那就只能找个靠谱的方式,直接捐给个人了事。这样能省去很多的中间环节,避免不少不必要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募捐市场越来越自由的背景下,公益组织要想避免如此的尴尬,非得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不可。不然的话,未来我们还能看到“赵六斤”、“李六斤”频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所以,我认为,杨六斤事件中至少蕴含了三个利好消息:首先,社会捐赠疲软不是针对所有组织的;其次,中国人不是没有爱心的;最后,在新市场格局下,公益组织将被倒逼改革。 文/褚蓥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