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前几日,塑料袋行业某家集团的头头说了句颇具挑衅意味的话:别这么快就否定废弃物。这位头头的工作,就是成天跟地方上对一次性商品包装袋的禁令作斗争。 “零浪费,就意味着零经济。” 将绿色环保与经济崩坏联系在一起,这种论调我们并不陌生。不过他关于废弃物的这番话,着实值得我们好好想想。垃圾确实是美国制造的最大一项“产品”之一,而且在经济环境好时的产量一般比在经济衰退时更大。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垃圾这种产品跟我们感觉上的正相反,其实是件好东西呢?难道那句关于“浪费得越少,想要的就越少”的老话真应该理解成“浪费得越多,得到的越多”?美国人是否应该冷静下来,并陶醉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是这个星球上最浪费的人,每个男女老幼平均每天要扔掉7.1磅垃圾——相当于一辈子要扔掉102吨垃圾?这就是说,我们美国人买的东西多,生活的消耗也大? 恰恰相反。浪费并非经济的增长引擎,而是一种代价高昂的上瘾行为。过去一年半以来,经过对垃圾问题的全身心投入研究,我发现了那些惊人数量的浪费是如何在几十年间从不可想象变成如今的新常态的。当你站在洛杉矶那150多米高的垃圾山上时——这里是全美国最大的垃圾填埋场,比大多数城市的高楼大厦都要高——你怎能不问:难道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 关于垃圾,看看这些事实: 垃圾是美国最大的出口商品,而中国对美国最大的出口商品是电脑。美国对中国最大的出口是废纸和废旧金属——我们用废品换他们的值钱货。中国将美国输出的废品制造成产品,然后再大幅加价卖回给美国人。而美国呢,这个曾经为全世界制造产品的国家,如今却变成中国的垃圾包装工。 浪费的高昂代价是:美国社会在废弃物管理上的平均开销甚至高于在消防、游乐园和娱乐、图书馆或教材方面的开支。 买完即扔的垃圾:最大的一类垃圾,也是超过三成美国人买完后就立即扔掉的垃圾,就是包装和容器。这些理论上都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但大部分最后都在填埋场一埋了之。 以前是以前,现在则是:美国现在的人均制造垃圾量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两倍。其他富裕国家制造的垃圾要比美国少得多:日本人每天的平均垃圾制造量只有2.5磅。 这只是垃圾问题的冰山一角。 现在的好消息是:解决办法是有的。浪费,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其中帮助解决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而且这不但对我们这个星球有好处,还有助于经济繁荣。 浪费或许确实会显著地增加经济活动——更多的零售意味着要填埋更多的包装品,但挥霍浪费并不能跟繁荣画等号。无论经济大环境是好是坏,浪费始终是一种消耗,而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那些聪明的公司就深悟这个道理。例如沃尔玛,这家公司减少了在加州80%的垃圾填埋量,将废弃的食物进行堆肥处理,并回收废塑料和废纸用来制造新的产品(例如把塑料衣架变成狗窝)。该公司现在已经把垃圾由成本变成了一项收入来源。 越来越多的家庭也通过零浪费而获益。我在新书《垃圾学》中提到的四个家庭其中之一——加州密尔谷的杰克逊家,就避免使用包装过的、塑料的和一次性的产品,更倾向于购买相对更便宜的大包装和可再生商品。他们还尽可能购买二手和翻新货。最重要的是,他们购买非食品类商品时,是根据一个简单的问题来决定:我能把这东西当成传家宝,还是在六个月后就当垃圾扔掉?比·约翰逊(Bea Johnson)表示,她的家庭开支减少了四成,因此省出了大学基金、一辆混合动力汽车和美好的度假。 其他国家也在跟浪费问题做斗争。在美国每年把69%的废弃物填埋掉的同时(因此浪费掉估计价值约200亿美元的原材料),澳大利亚、德国、瑞典、比利时、丹麦都已经把填埋率降低到4%以下,并把垃圾用来发电、取暖和制造,而同样的东西在美国都被扔掉了。 零浪费并不意味着零经济。它意味着一种不同的经济,不同的赢家。而且没有那么多的垃圾山。 (据《福布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