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地方新闻
   第05版:封面报道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社会创新
   第09版:趋势
   第10版:专题
   第11版:企业公民
   第12版:企业公民
   第13版:国际·新闻
   第14版:国际·人物
   第15版:国际·观点
   第16版:国际·案例
你是我的眼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要闻

第04版
地方新闻

第05版
封面报道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社会创新

第09版
趋势

第10版
专题

第11版
企业公民

第12版
企业公民

第13版
国际·新闻

第14版
国际·人物

第15版
国际·观点

第16版
国际·案例

新闻内容
2012年06月1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你是我的眼

    ■ 本报记者 辛朝兴

    2012年6月6日是第17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爱眼日”活动的主题为“情系白内障患者,共享和谐新视界”。

    作为世界上盲疾患者最多的国家,我国已定下“2020年人人享有看得见的权利”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离不开众多以专业志愿者身份活跃在各种公益行动中的眼科医生。在“爱眼日”到来之际,《公益时报》将把目光聚焦在这群可爱的医生志愿者身上。

    6月6日这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医院的刘平一早就出门了,他来到哈尔滨最大的福利院给老人们做眼科义诊,中午结束后他又赶回医院,今天还有他的门诊和手术,完成最后一个手术,已经是晚上9点了。

    这不是只有爱眼日才碰到的忙碌安排,而是几乎天天如此。近几年来,刘平和他的医疗队已经为西藏、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地超过7500位白内障患者施行了复明手术。为了达到医疗队留在当地的目标,连续十年举办白内障继续教育培训,先后使近千名医生得到培训。

    台湾盲人歌手萧煌奇在《你是我的眼》中唱到,“如果我能看得见/就能轻易地分辨白天黑夜/就能准确地在人群中牵住你的手/如果我能看得见/就能驾车带你到处遨游/就能惊喜地从背后给你一个拥抱……”对于渴望光明的盲人来说,一个优秀的眼科医生无疑就是他们的再生之眼。

    怀揣20年的公益梦想

    1990年,瑞士巴塞尔大学眼科医院,来自中国的年轻医生姚克正在向导师辞行。除了准备把所学的知识技能带回国内外,他还想回国实现一个在留学期间萌生的梦想:在国内创建一座流动眼科医院,像国外的奥比斯飞机眼科医院和火车眼科医院一样,深入偏远地区为那里的贫困患者提供免费的复明手术。

    经过多年的坚持和努力,1996年,姚克教授终于创建了全国第一辆“汽车眼科医院”。15年来,“汽车眼科医院”到过30多个贫困县区和偏远海岛,累计行程近30万公里,免费施行白内障复明手术4000余例,救助的患者中年龄最小的只有5个月,年龄最大的已经105岁。由于在防盲治盲中的突出贡献,“汽车眼科医院”被评为“感动浙江卫生”十大事例,姚克教授也被中央七部委联合授予“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11年8月,姚克教授率“汽车眼科医院”赴藏医疗队,携手“韩红爱心西藏家乡公益行”行动,开赴昌都,带去了价值近百万元的适合高原气候的Sovereign Compact白内障超声乳化设备,建起了西藏第一个现代化的眼科手术室。姚克教授亲自主刀实施了西藏史上第一例微切口白内障超乳手术。

    姚克的“汽车眼科医院”是国内目前众多的眼科公益行动中的代表。从1982年奥比斯飞行眼科医院第一次降落广州,将免费复明手术概念带进来中国,30年间,眼科领域的公益行动已经从涓涓溪流汇成了滚滚洪流。姚克教授的公益行动已经坚持了近20年,还会继续做下去,20年前他留学时的公益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做公益“上瘾”的医生

    2005年,北京市西城区做了一次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看到调查结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鲍永珍大吃一惊。在北京这个全国人口素质最高、医疗资源最发达的地区,眼科的视力残疾还相当多,还有相当比例的居民不知道自己有白内障、青光眼或眼底出血症状。这让已有近十年公益眼科行动经历的鲍永珍深深感觉到,北京尚且如此,全国的情况不知又会严重多少。

    在辽宁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四院院长张劲松看到的是另一组数字:2008年,辽宁全省的眼科医生只有1000多人,平均近4万人中才有一个眼科医生,而其中真正能独立做好白内障手术的又不到10%。

    这些数字清晰地显示出眼科疾病的医疗需求和现实医疗资源间的巨大差距。

    鲍永珍从1999年起就开始参加了卫生部组织的“健康快车”公益项目,长年接触基层的眼科病患者,让她对眼科医疗资源与患者需求差距的感受更为强烈。“很多地方县医院就一个眼科医生,连基本的眼科手术显微镜都没有”。鲍永珍笑称自己做公益“有点上瘾”,除了看到病人复明带来的一种成就感,更多的还是想尽力帮助更多人的责任感一直在支撑着她。

    与鲍永珍主要参加政府举办的眼科公益行动不同,广州中山眼科中心的陈伟蓉教授主要是以个人志愿者的身份在进行免费的白内障复明手术。在广东省北部的山区里,她利用周末时间为贫困患者施行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已经坚持了近3年。

    参加公益活动,陈伟蓉的想法很朴素:“老百姓接触到高端的医疗服务不容易,我们这些有经验的医生,能够从事公益活动,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那些贫困的人,对老百姓是幸事。”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主任卢奕则把眼科公益延伸到了国宝大熊猫身上。2011年11月,他主刀为上海动物园12岁(相当于人类40岁左右)的大熊猫“鹏鹏”成功进行了白内障摘除手术。

    在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毕宏生院长带领援藏复明手术医疗队,15天时间里每天奔波15个小时,冒着在海拔5000多米的通拉山口两次爆胎的危险,在藏区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300例,诊治病人1000余人。

    重点是基层医生的培训

    2012年6月2日,上海陆家嘴国金中心二期12楼,雅培跨越之路白内障培训中心。来自全国各地县级医院的眼科医生正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蒋永祥老师的指导下,在猪眼上进行着超声乳化的基础操作培训。他们必须在模拟操作中达到娴熟的程度,才能在人眼上实施真正的手术。

    据估算,我国的盲疾人士约有400万至600万,为世界第一,其中大部分是白内障致盲。而随着科技发展,这些盲人大部分可以通过手术复明。2011年中国的白内障复明手术量创了新高,达到119万例/年,但与印度一年500万例的手术量相比,还是相差很远,加上每年新增约45万白内障病例,按照目前的手术量,实现“2020年人人享有看得见的权利”目标,还有相当距离。

    其中的一大制约因素,就是合格的能独立操作的眼科手术医生数量严重不足。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四院院长张劲松的个人最高纪录是一天做了111例白内障复明手术。他笑笑说:“即使我拼命干,面对那么多病人,我也是力不从心。”所以,在眼科公益行动里,他把重点放在了对县级医院眼科医生的培训上。

    张劲松介绍,对县级医院眼科医生的培训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把县级医院的医生免费接到中国医大四院来,给他们上理论课,从患者进入医院的检查开始讲起,一直到术后的医护管理。第二步,再集中3个月到半年进行免费的实践能力的培训,同样是在中国医大四院。第三步,培训生回到自己所在的县级医院进行实际手术操作,由中国医大四院派有经验的医生陪同做现场指导,一旦遇到棘手的问题,指导老师可以直接上手处理,并给培训生提出指导意见。如此反复,直到培训生可以独立操作手术为止。

    经过连续5年的强化培训,辽宁省全部44个县医院和东北其他地区部分县医院都成了受益者。目前,辽宁省内能独立操作白内障复明手术的眼科医生比例已从不到10%上升到50%,超过一半的县级医院能够独立完成手术,手术量从培训开始前的一年1.5万例,上升到一年3.5万例,新增手术案例大多数来自县级医院。

    “培养好医生,就像酿红酒”

    6月1日,在第25届APACRS年会暨第14届全国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学术会议上,张劲松提到了雅培的小型超声乳化设备,它对资金需求不高,操作比较简单,县级医院医生都很满意。对此,雅培会继续提供这款设备,还会坚持研发改进适用于基层医院的眼科设备,在保持操作的简便性同时,不断提高设备的稳定性。

    张劲松的意见反映了一个问题:眼科手术是个精细活儿,非常依赖设备,设备的适用性、医生对于设备的熟悉程度,直接决定手术的质量。

    “首先要有好的环境,合适的设备给基层医生去操练,技术足够娴熟才能在人眼上实践,还要有老师手把手带教,循序渐进,才是真正的锻炼培养。”天津市眼科医院院长汤欣谈到培养基层眼科医生时如是说。

    汤欣打了个比方,“培养一个好的眼科医生,就像酿红酒,要给他时间和环境去成长、体会、实践。”

    雅培眼力健就是这样的环境提供方之一。跨越之路白内障培训中心位于上海陆家嘴顶级写字楼国金中心内,可以俯览陆家嘴中心绿地和蜿蜒的黄浦江,中心免费为县级医院眼科医生开放,提供各种类型的设备供学员们进行操练实习。

    雅培眼力健公司(中国)总经理萧嘉隆表示:“作为眼科技术领域的领导者,雅培一直致力于为眼科专业人士提供最新的技术、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视觉质量。同时也在践行其社会价值,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我们努力使更多患者能够受益于我们的专业技术,我们还将继续投资于新技术的研发以满足中国医生和患者更多临床治疗需求。”

    虽然仍面临很多困难,但在医务工作者、政府、企业和公益组织的持续努力下,一种良性的防盲治盲机制正在中国形成。

    眼科专业志愿者语

    姚克(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医疗下乡是基层群众最需要的。

    张劲松(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作为一个眼科医生,我非常幸运,每天都能得到老百姓的祝福,这是给我的最大的安慰。

    刘奕志(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默默的公益慈善手术,明亮了患者的眼睛,清静了术者的心灵。

    汤欣(天津眼科医院):到基层去做手术,很累很艰苦,但对每个人都是个很好的锻炼。

    毕宏生(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将眼科医院的资源贡献给最需要帮助的人,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卢奕(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保证专业性和手术质量是我们的核心。

    鲍永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尽力帮助更多的人,是医生的使命。

    陈伟蓉(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能够看到病人复明,没有其它任何事情比这更令我快乐的了。

    刘平(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做公益,走到哪里都受到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