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戴高城 文/摄 2011年12月14日早上6点,安徽省颍上县三十铺主公路旁的田野里已覆盖着一层薄霜。离小镇不远的王家玉儿童福利院门口放着一个包裹,层层的棉袄里包着一个早产女婴,不足30厘米的小身体已全身发紫。老院长王家玉和护工赶紧将女婴送至当地医院,由于当地医院缺乏暖箱一类设备,小女婴在中午时被送到临近的阜阳市医院,但阜阳市的几家医院暖箱都在使用,护工们不得已又叫了辆车将女婴送往省会城市合肥。 辗转往返,小女婴达到合肥时已是深夜,庆幸的是,这个仅在母亲身体呆了7个月又惨遭遗弃的小生命保住了。 这也是王家玉儿童福利院这个月以来收到的第四个弃婴,四个弃婴都患有非常严重的疾病,其中有一个还因多种并发症在医院抢救无效而死亡。 自去年10月份开始,儿童福利院转为国家公办,或许这个小女婴唯一的幸运就是赶上了这趟车。 “圈养” 王家玉是90年代初当地最早进入万元户行列的一批人,早些年他经营着一家木材加工厂,后来主要制作骨灰盒和木质工艺品。 17年前,王家玉路遇一名流浪儿童并将其带回家,最初的想法“只是想带这个小孩回家饱吃一顿”,王家玉回忆说,“后来看这小孩挺可怜的,当时家里不缺吃不缺住的,就决定把这孩子留在了家中”。已近花甲的老王家中有五女,其中两位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因此老王对弱势人群有着特殊的感情,当初的决定便有着这样的情感,但这一决定却改变了他的后半生。 之后的几年里,王家玉从开始一年收留几个,到一年收养十几个,至1999年时,王家玉已经收养过80个孤儿。这些孤儿大都是流浪儿童,有的是王家玉自己带回来的,有的是别人送过来的。“当初也没想过要收养这么多,但每带回一个或别人送过来时,总不忍拒绝,而且当时捡到的孤儿也没地方送,颍上县没有福利院,派出所有时都会将孤儿送到这里来”。 王家玉已联系不上最早的那批孤儿,他们在成人后便离开了孤儿院外出务工,只有那堆落满灰尘的档案告诉着人们他们的存在。 经济上的宽裕让王家玉没有限制流浪儿童进入的标准,从1994年后,人数常年保持在了两位数,王家玉便将其工厂一部分改建成了宿舍,在1999年时,还将一间房子改成了教室。 孤儿的教育问题是王家玉逐渐认识到的。在他的规划中,这些孤儿最终要走向社会,但因为这些孤儿的身份问题或其他因素无法正常进入学校,因此他聘请了4名教师,为当时在福利院的39名孤儿开设了小学1至4年级的课程。 为了“便于管理以及防止那些精神不正常的流浪儿乱跑”,王家玉对福利院采取了封闭式管理,孤儿院在当时当地犹如一座孤岛一样存在。 附近一位村民在接受采访时显得有些紧张,“只是知道邻村有间孤儿院,但从没进去过,也没打过交道”,或许王家玉的行为在当地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一份早期《中国的儿童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截至1995年底,全国由地方政府创办的儿童福利院才73所,主要集中在较大城市,而当时整个阜阳市都没有政府创办的儿童福利院。可想而知,收养如此多的孤儿在颍上这样一个贫困县可以造成多大的冲击。 王家玉也无从解释,由此各种流言也纷至沓来,孤儿院曾一度被传为“贩卖儿童和走私人体器官”之所,这一流言在后来长达10年的时间里才慢慢消失。 关照 王家玉福利院的存在始终是游离在政策外的,对于这么一个社会进化过程中的特殊产物,其存在对于当地政府来说,不仅尴尬,更是一种无形的社会压力。 2006年,时任阜阳市民政局局长的司学龙曾这样评价“王家玉现象”:“王家玉创办孤残聋盲学校并未经过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至今没有取得合法办学资格,仍属于家庭办学,但收养200多名孩子却明显超过了其自身能力范围,与有关法规相冲突,目前,学校的经费维持,主要靠的就是民政部门通过‘政策绿灯’为孤残儿童办理的低保金支撑。虽然王家玉的个人精神非常值得推崇,但‘超能力’的爱心行动到最后往往仍旧依赖于政府收拾‘残局’,可能导致占用政府资源,使本该获得政府救助的群体反而得不到救助”。此评论出来时在网络上引得一片哗然,而当地政府未就王家玉福利院的存在发表过任何看法。 流言的产生除了对王家玉收养孤儿行为的不理解,对其财力的质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王家玉虽然在当地小有薄名,但要负担这么多小孩的吃穿用度还是需要一大笔资金。 颍上县民政局党组成员徐伟,彼时正任当地殡仪馆馆长,他对当时政府和民政局没有接手孤儿院的原因并不清楚,但他认为政府没有放弃对孤儿院的帮助,“在殡葬行业未改革前,殡仪馆对骨灰盒的销售拥有独家销售权,当时民政局将这一业务全部交给了老王经营,老王因此每年都能获得纯利润5至6万元,而那时人均一个月工资不到300元”。 “最早那几年,收养的小孩大部分都很健康,即便残疾也是些聋哑儿童,只要能保证他们能吃饱睡好就可以,当时物价也低,所以一年能挣6万元肯定是够用的”,那时已年逾60的王家玉对流言并不在意。 除了通过这一形式隐晦地支持王家玉的爱心,福利院创办17年间,颍上县五任主管民政的副县长都去福利院视察过工作,这无疑是官方传达出的最好信号。 2003年9月,福利院正在度过最艰难的阶段时意外迎来了一个好消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殡葬行业进入了快速改革阶段,一些非公有制经济在“非禁即入”的发展指导意见下进入到殡葬行业,殡仪馆出现了“产权拍卖、经营权转让、股份制”等尝试。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王家玉的生意失去了原有优势,加上工艺相对落后,最终被迫退出了殡仪馆。年初时的一场大洪灾让王家玉不得不在199个孤儿和仓库中里的骨灰盒间做出选择。最后王家玉让孤儿们进入到安全房间,而所有木材和骨灰盒则被大水浸泡,这无疑让王家玉雪上加霜。 王家玉曾试图通过借贷来恢复生产,但一边是要花大精力改良生产工艺,另一边则是要花更大精力来照顾孤儿,同时那还是199张吃饭的嘴,最终借来的钱大部分用在了维持福利院的正常运营上。 “王家玉创办的孤儿院引起了省民政厅的关注,在多方的努力下,秉着特事特办的原则,为当时199个孤儿提供了每人每月91元的最低生活保障”,现已退休的颍上民政局前副局长赵丽芳回忆。 一位官方人士认为,“时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的李宏塔对王家玉的关注起了决定作用。他在了解到王家玉儿童福利院的情况后,督促颍上县民政局解决好孤儿院的生存问题,促成了这个特殊福利院拿到了低保”。 直到今天,福利院的孤儿们依然可以领到每个月的最低生活保障,金额也由最初的91元涨到200多元。 这一福利在2008年时被扩大到医保领域,当地政府将这199个孤儿纳入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当中,并且对看病费用实现全额报销。“以前看病先看急的,一些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小孩只能养着,现在情况好多了,遇上县里治不了的,可以往医疗条件更好的地方送”。颍上仁济医院是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医院,院长徐勉每年要为福利院医治30名以上的儿童。 放大 2004年的某一天,王家玉结束了他最后一笔生意,福利院也结束了王家玉个人“圈养”的年代,开始与社会全面接触。 也就在这一年,安徽交通广播首次报道后,引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和东方卫视等媒体争相报道。2008年初,王家玉入选2007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 王家玉和福利院的出名直接带来两个变化,一是,福利院成为社会目光所关注点,在极短时间里聚集了较多资源,甚至来自国外的资源;二是,更多的弃婴被送至福利院,不仅有邻近县城,甚至还有来自邻省的,并且这些弃婴中患重大疾病者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不过有意思的是,从2004年至今,有近300家的基金会、组织或个人来孤儿院考察过,他们都表示要帮助孤儿院。然而在记者查阅的账目中,仅有6家基金会、组织或企业资助过福利院,长期资助福利院的仅有两家组织。 “携手团队”是由香港人马静娴和几位朋友共同发起的,她最早从一位马来西亚籍华人那得知福利院的存在。2008年,她在考察完福利院后受到极大冲击,“很难相信还有这么一个群体存在,他们需要太多基础的东西了”。回到上海后,她向朋友们讲述了福利院的故事,并希望朋友们能和她一起为孤儿们做些事情。 很快她募集到了一笔资金,帮助福利院修建了厕所、改建了宿舍等。马静娴后来发现,除了基础设施,这些孤儿们更多缺乏软件上的配置,尤其这么多孤儿需要大量护工,护工人员的开支在福利院是笔较大的开支,因此她和她的团队决定资助30多位护工每个月800元的工资,从2008年开始一直资助到现在。 对于“携手团队”来说,她们做的并不轻松,因为携手并不是一个正式组织,马静娴更愿意称其为“朋友的聚会”。所以马静娴也只向她的朋友、同事进行劝募,然后将每笔钱的开支用电邮的方式通知她的朋友们,不过她的捐赠人中大都为华人和外籍人士,这让她着实担心。 而另一个资助过福利院1年多的团队“米饭妈妈”,不过最近“米饭妈妈”在未通知福利院的情况下,已暂停了对福利院的资助。据知情人士透露,“双方在文化和环境上的差异导致了对慈善的看法和做法有很大不同,米饭妈妈通过劝募后转变为物资来资助,而福利院更希望获得资金自己运作”。 除了团体的资助,个人捐赠占到了整个捐款的大部分,来自合肥的王云就是其中之一。 王云是较早为福利院捐款的个人之一,她在2004年时听说了福利院并亲自过去考察,大受感动的王云当场决定,捐出个人年工资的10%来资助这些孤儿。2005年,王云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资助的行列。之后每一年,王云都会组织100多位朋友来孤儿院捐款捐物。 加速 见到颍上县民政局党组成员徐伟时,他刚从为福利院添置空调的招标会现场回来,“只要将这60多台空调安装好,孩子们就可以在元旦时搬入新的福利院,生活条件会得到极大提高”。从最初给一个流浪儿一口热饭,到199个孤儿入住专业福利院,王家玉走过了不寻常的17年。 随着名声日盛,外界的目光和资源开始流向王家玉儿童福利院,福利院也顶着“民间最大的儿童福利院”头衔,福利院这几年确实得到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但王家玉认为儿童福利院能支撑下去,最根本原因是有当地政府在背后的支持。 “外界可能存在这样的误解,一些社会捐赠虽然流向儿童福利院,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不投入,相反国家才是福利院最大的后盾”,王家玉在办了17年福利院后感触颇多。 2011年10月开始,王家玉儿童福利院正式被纳入国家福利院体系,199个未满18周岁的孤儿将享受到由政府、省级和地方三级财政配给的每人每月1000元的补助,之前每个月的最低生活补助颍上县政府照常发放。颍上县民政局还决定聘用王家玉为名誉院长,继续管理新的儿童福利院,原有团队也会跟随过来。徐伟说,“民政局刚向县政府递交了财政预算,其中就包括了新福利院100万元的运营费用”。 转正之路始于2007年初。彼时,民政部印发了《“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实施“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简称“蓝天计划”),资助地方政府在大中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儿童福利机构,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都拥有儿童福利机构。 2008年,王家玉在一位马来西亚华侨的帮助下,尝试着向民政部递交了一份“蓝天计划”的申请,尽管因为种种原因这份申请没有通过,不过王家玉意识到,儿童福利院的整体建设正由国家层面在主导推进。 很快,王家玉儿童福利院迎来了第二次机会。 2010年,安徽省实施的民生工程由2009年的28项增加到了33项,其中就包括了县级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建设,投资600万元的颍上儿童福利院也被纳入到该体系中。颍上县政府决定接管王家玉儿童福利院,并在三十铺镇化桥村修建一所社会儿童福利院,该地离王家玉儿童福利院旧址不到两公里。 就在王家玉儿童福利院被政府接管后,利好消息不断传出,困扰孤儿多年的户口问题终得以解决。同时,王家玉儿童福利院目前还剩下的40多名超过18岁的大龄青年或孤寡老人也正逐步被纳入到政府的“民生工程”。 王家玉的心态从来没有这么轻松过,“不论什么原因,我都没有想过将孤儿院停掉,原来我想,我会将孤儿院办到我死的那一天,可死后怎么办我也不知道。现在政府接管,了却了我所有的担忧,我可以放心地陪着他们了”。 福利院转公,在不远的将来,王家玉一家人的生活有望重回17年前的轻松与平静。 感谢您关注本期“寻找真相”报道,并请将读者意见、建议和报道线索发至muguang@vip.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