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专栏 > 以减灾的思路做灾后重建
以减灾的思路做灾后重建

2018-10-13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喻东

文/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减灾与重建项目官员喻东
 
今天是第29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减少灾害损失,创造美好生活”。国家减灾委员会和应急管理部也下发通知,强调关注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负面影响,推动落实《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中减少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目标。
 
仙台框架中将以下四项列为优先领域:
 
了解灾害风险;
 
加强灾害风险治理以管理灾害风险;
 
投资于减少灾害风险、提高抗灾能力;
 
加强备灾以有效反应,并在恢复、善后、重建中“建设得更好”。
 
可以看到舆论最关注的紧急救灾,只是灾害管理表面的冰山一角。只有做好防灾减灾备灾,才有可能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即便是从紧急救援阶段来讲,了解灾害风险发生的规律、提前筹备备灾物资、铺设好救援网络、做好政社协同等大量公众看不到的工作,才是做好救灾、减少灾害影响的必要条件。
 
同很多国内的机构一样,壹基金的灾害相关项目体系起源于救灾,减灾工作也是从救灾和重建中开始摸索的。在雅安地震重建中,壹基金提出“以减灾为核心,创建韧性家园”,宗旨就是让居民及其生活的环境具备应对灾害的能力及灾后的快速恢复能力。
 
壹基金雅安重建中引入了钢结构抗震农房、抗震减灾学校、避灾运动场等硬件,并发展了社区减灾中心、安全农家、减灾示范校园等项目,以减少灾害风险、提高当地的抗灾能力。
 
设立防灾、减灾机制的根本目标是让每个人都掌握应对灾害的知识和技能。壹基金一方面着眼于儿童与校园,通过开展“儿童平安计划”推动儿童减灾与安全教育;另一方面聚焦于本地志愿者与社区,在四川雅安、云南鲁甸等灾后地区开展“社区减灾中心”、“安全农家”等项目,探索有效的社区减灾模式。
 
社区减灾中心是基于原有的乡村社区中心进行援建,增加抗震性,并加入了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设计,使其能够承担备灾中心、应急指挥、避难和安置的多种作用。安全农家项目则设置社区志愿者救援队、应急物资标识系统、社区应急预案和社区培训演练等活动,提升社区自救互救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
 
四川是自然灾害多发省份,这种基层减灾模式很快起到了作用。今年6、7月,雅安频遭暴雨,安全农家项目的32个社区都加强了灾害隐患点巡逻,一旦灾害发生,他们即配合政府,按照演练的预案拉警戒线、疏散道路、搜救、转移。今年夏天,约有20支社区志愿者救援队组织参与了山洪、泥石流、落石等灾害应急响应。实践证明,在中小型灾害的预防和救援上,社区志愿者救援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社区志愿者救援队,有完善的制度、设备,定时组织演练,培养了一批受过系统培训的社区群众。这些队员们最了解家乡容易发生哪些灾害,也是最愿意在灾害发生时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家。他们同时也是减防灾知识在社区传播的一个个中介点。
 
这些经验,既有机构自身在救灾和重建过程中的摸索,也有从国外拿借鉴来的经验。我们希望将这些经验推广到更多社区。
 
减灾、救灾和重建中,公众参与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是捐款者或志愿者,每个人都能提升自我应对能力减轻损失就是尽我所能,人人公益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