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5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刘选国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理事长
刘选国/文
在北京灯市口五号线地铁口,最近这段时间每天早上七八点钟都有北京仁爱基金会的志愿者给行人奉送爱心粥——一台电动车悬挂着白底红字“奉送爱心粥”的横幅,十多个志愿者身着黄围裙、佩戴口罩和黑帽子,一部分人分粥装杯、一部分人列队捧粥,微笑着向所有经过的行人说:“送您一杯爱心粥,祝您一天好心情。”
无疑,爱心粥让这个繁忙的路口增加了些许温馨。
接连几天路过,他们都会主动询问要给我粥。我问他们为什么不选一个贫困人口比较多、真正需要粥的地区发放,比如大医院门口或车站等流浪人口多的地区,他们解释不尽相同,但大体意思都是:爱心粥就是不分对象、不分贫富,向所有行人赠送,通过送粥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慈善,让爱心传递。
按照人道主义原则,救助可以不分贫穷,超越国家种族,但应当优先救助那些最需要救助的人。而灯市口地铁出口,往来的大多都是附近写字楼的上班族,他们可能不是最需要早餐救济的对象。因此,起初我有些质疑他们这个公益项目的救助效益,给一些不需要救助的对象施粥,会不会滥用社会捐赠资源?
禁不住他们多次热情劝导,第三天我也接受了一杯绿豆粥,尝了一下,熬得真不错,稠稠的,豆子也熬化了,喝到嘴里感觉挺温润;一次性塑料杯,还配了个小勺子,也挺卫生,虽缺点小咸菜,也能全喝下去。通过阅读他们的微信,又登录他们官网进一步了解,逐渐改变了我对这个项目的公益价值的评价,其模式与公益目标相较中国古代灾年施粥完全不同。
据北京仁爱基金会官网介绍,奉粥项目名称为“仁爱心栈”,2008年1月就已开始在北京实施,最早是由龙泉寺住持、今天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倡导发起,其理念是为公众搭建一个善行实践的有益平台,通过365天持续不断地坚持奉粥,传递一份爱,唤醒大家的爱心,唤起人们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美好愿望。截至2017年5月,该基金会已在全国成立了47家奉粥的“心栈”,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雅安、秦皇岛、太原等城市,北京最多,有十几个发放点,每星期参与该项目的志愿者6000多人,奉送爱心粥三万多杯。
正如该项目背景介绍所描述,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工作节奏日趋加快,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成为了“都市忙人”,人与人之间关系越来越冷漠,彼此之间相互越来越缺乏信任。仁爱基金会坚持开展奉送爱心粥项目,不仅关怀到不吃早餐的年轻人,更通过这种点滴的慈善坚持,弥合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因此,奉粥的目的,并非只是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关怀,连接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项目价值更重要的还在于让志愿者和捐赠者通过参与慈善过程受到教育和感悟,享受助人的快乐。用基金会贤书法师的话说:“心栈奉粥不但是把爱传递出去的方式,更是每个人不断提升自己、进行修行的道场;不但为向善的家人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和形式,更是通过粥的温度去化解、接引并凝聚更多的善心。”
对于仁爱基金会来说,这个项目还是一个重要的慈善传播和招募志愿者、捐赠人的平台,通过在繁华地段设立送粥点,通过横幅和穿着制服的志愿者在人流密集区呈现一个慈善机构的存在,通过一杯爱心粥让城市的白领、中产阶级了解并便捷地与慈善组织建立链接,因此,每一个施粥点也是一个传播平台和一个捐赠人、志愿者的登记平台。从仁爱基金会的网站可以查询到,2017年仁爱心栈奉粥项目到5月止,已接受捐款626213元,是该基金会今年接受捐款第三大项目。据称这个项目已成为仁爱项目中影响人群最广、参与志愿者人数最多的一个,为基金会输送了很多骨干志愿者和管理者。
施粥,是中国慈善最古老的传统项目,也是宗教组织参与民间慈善的重要形式。在灾荒年代,官府或寺院冬季组织施粥,活人无数。但今天的宗教慈善组织开展“施粥”,如何既延续传统,又有公益创新?仁爱基金会着眼于“心栈”建设,是施粥,更是搭建都市陌生人交心暖心的栈台;既满足都市匆匆上班族的早餐物质需求,更是让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上班族从早晨路遇开始,开始感受他人的温暖;既为慈善项目的受者创造价值,还为施者创造价值,让更多受者变为施者,从而让爱心接力传递,让我们的社会增加温度和仁爱!
灯市口的爱心粥,有点甜,仔细品尝,很有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