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专栏 > 谁来拯救亚的斯十万流浪儿童?
谁来拯救亚的斯十万流浪儿童?

2016-09-06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刘选国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理事长

刘选国/文

行驶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街头,作为一名人道主义工作者,我感觉到强烈的无力感:面对车窗外、咖啡馆前、广场边成群结队的儿童少年、妇女乞讨者,给了一个跟了几十米、可怜眼神的孩子十个比尔(1比尔≈0.3元人民币),他们就蜂拥而至。在司机和地接人员的不断阻止下,给完了身上刚换的零钱,那些没有得到钱的孩子,在“Chinese”的喊声中,追赶、拍打着我们乘坐的汽车。

据该市红十字会秘书长介绍,该市有200多万人口,在大街流浪乞讨的儿童少年就高达10万人。也有一些公益组织,如联合国儿基会等也开展过流浪儿童救助项目,帮助他们寻找父母,收养一部分儿童,但因数量太多,资源供给不足,难以解决绝大多数儿童的流浪问题。尤其是该国没有严格的婚姻法律,更不会要求计划生育。妇女被性侵或与男性交往,怀孕或生下孩子,常常被男人抛弃,这些无助的女性带着无父亲的孩子,唯一的生计就是背着孩子乞讨。

我们到亚的斯市郊区阿卡开社区一所初级小学调查,学校倒是有栋五层楼的教学楼,还有一个长满齐腰深野草的操场。学校老师告诉我们,该校有1500多学生,因为埃塞俄比亚没有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政府拨付的经费连支付老师的工资还不够,学生每年要缴纳100~200比尔的学费,还有书本费,因此,学生流失率非常高。阿卡开社区红十字会的负责人卡萨轮鉴于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没有早餐和午餐,因此策划开展一个免费提供食品的项目,类似于中国的免费午餐,资助的对象也就是挑选最贫困的孩子30人,但只坚持了7个月,就资源短缺,难以为继。他带我们参观了一下学校提供免费午餐的棚子,只有几个长棍子扎成的凳子,没有桌子,也看不到厨具,比中国最落后的山区学校设备还要差。

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号称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国,而且是非洲仅有的没有被殖民的国家。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塞西拉皇帝曾经通过废除奴隶制、实现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使国家统一并一度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随着晚年的专制和贪腐,1974年他被民粹军官推翻。此后,埃塞俄比亚政权不断更替,还一度号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与前苏联、中国、古巴关系密切。经过一个时期的内战后,上世纪90年代初放弃社会主义模式,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联邦制度,总统全民选举,政党通过竞选议院席位来组建执政内阁。今年上半年刚完成一次选举,总统及总理继续连任。据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腊翊凡介绍,该国属于转型比较成功的非洲国家,他们与中国友好并十分积极学习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经验,这些年经济也有所增长,据国际组织提供的数据,2015年该国人均GDP达到了690多美金。

但走在这个国家的首都,我们看到的是贫穷、脏乱,没有安全感,似乎看不到民主政体给这个国家带来的社会治理和社会福利。除了一些由中国等国家援助的高层建筑如非盟大厦、高速公路、城铁等,看起来还有些像现代建筑设施外,老百姓的生活似乎还滞留在原始社会。瘦削的老女人背着长长的柴火包走在坡道上,男人赶着独轮车叫卖着干瘪的西红柿、小洋葱和橙子,女孩儿蜷坐在街旁烧烤着玉米销售,杵着拐杖的残疾人乞丐也特别多,大街上充斥着晃荡的无业者,马路上挤满冒着黑烟的蓝条纹的“面的”和早该淘汰的前苏联生产的拉达轿车。感觉这里的商店似乎也没有什么商品可卖,唯一兴盛的产业是擦鞋,到处都是几块石头砖块和破塑料壶装水组成的擦鞋摊。还有背着长枪的军人,凡是政府部门和重要一点的公共场所,都有持枪的军人守卫,酒店也要安检搜查身体和携带的包裹。

大慈为政,小慈为善。至少在我们看到的首都亚的斯,并不缺雨水,八月是他们的雨季,我们呆的这几天,差不多每天都有阵雨,土地看起来也很肥沃,成片的桉树,气候一年四季如春,但就是这样,他们至今还解决不了吃饭和住房问题。靠国际援助项目,靠人道救助,靠慈善机构,解决不了这个国家的饥饿和就业问题。如果没有魅力型领袖人物和强有力的政党,不从政体国体改革入手,不从国民教育和就业来解决民众的生计问题,不抓经济产业发展,不走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生搬硬套西方民主模式,靠这些乞讨妇女让他们的孩子从小接受乞讨的训练,而不是学习知识,培养勤劳、自食其力的技能,谁也改变不了他们的命运,这样下去,这个国家没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