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6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皮磊
8月3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北京市民政局联合举办“展望十三五 发展谱新篇”——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展望新闻发布会。据了解,《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是北京市65个专项规划之一,近日已获得北京市政府审议通过,由北京市民政局、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
据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介绍,“十三五”时期,首都民政事业发展目标是“四个率先”,即率先形成高效顺畅的民政体制机制,率先构建普惠均等的民生保障格局,率先实现民政社会治理现代化,率先建成首都特色的法治民政。北京市要实现享受福利保障儿童占户籍儿童人口比重达6%、每万人登记备案社会组织数达24个、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占总人口比例达1.73‰、社会捐赠总量占GDP比重达0.4%等15项具体指标。
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北京市民政事业面临七大任务:构建首都特色养老服务模式;完善基本民生保障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服务产业发展;促进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加快法治民政建设;建设智慧民政。
对于社会比较关注的养老问题,李万钧表示,北京市将继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制定《关于贯彻落实<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实施意见》,就近满足老年人就餐、就医、助浴、精神慰藉等基本服务需求。同时,北京市将加快建设市级养老服务综合指导中心、区养老服务管理中心、街乡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等,到2020年建成覆盖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管理服务网络。规划还将加大老年人社会救助力度,提高针对老年人的救助系数。
9月1日,我国首部《慈善法》正式实施,面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问题,北京市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主任温庆云表示,北京市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社会组织、街道社区、社工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三社联动”。
据介绍,为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北京将建立混合型登记体制,并出台《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对公益慈善类等四类社会组织改双重管理为直接登记;对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会组织予以备案,建成直接登记、双重管理、备案管理并存的新型混合登记管理体制。
今后,北京市还将逐步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比如,将基金会和异地商会登记管理权限下放到各区;推动民办非企业单位转型为社会服务机构,培育不同功能类型、立足本地资源、服务社区的基层社会组织,探索发展社区基金会。预计到2020年北京市登记备案社会组织将达5万个。
此外,北京市还将创新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方式,健全扶持政策,如完善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机制,统筹事业单位改革与社会组织发展,逐步转交适合社会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规范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离退休人员在社会组织任职,实现逐步退出,推进政社分开。北京市还将出台《北京市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管理办法》等具体政策法规,推进社会组织的转型与发展。
本次发布会的一个亮点是,促进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也被纳入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当中。今后,京津冀三地将加强在跨地域养老、区域防灾减灾、慈善、社会组织、社工人才等方面的协同合作,提升三地民政服务整体水平。
据了解,“十三五”时期北京市还将大力加强民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养老、儿童、残疾人、社会组织、社区、救助服务、救灾、慈善捐赠等11类民政设施建设。
■ 本报记者 皮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