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8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崔子研
最近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领导学习班讲话中着重讲了供给侧改革的问题,各行各业都要领会学习,会形成供给与需求新的平衡、新的态势。尽管是经济领域的改革,但公益慈善事业也一定包含其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益慈善得到长足发展,但总的来讲,各公益机构基本遵循了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着力在扶贫济困、救灾等方面发挥作用,效果也很明显。但在《慈善法》即将实施的情况下,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加大公益供给也是势在必行。业内人士已经出了好多招,也可以做如下思考。
一是加强公益性。现在的公益慈善从事实上讲,慈善的内容更多、味道更浓,尽管从宏观上讲都属于公益的一部分,但从纯粹的公共利益考虑还不够主动、不够全面。如万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卫生防疫、特殊群体等着眼的还不够多、不够深。由于贫困、灾难更直观、更急迫、更易激发人们的慈善心,也确实有大量需求,促发人们积极参与、奉献爱心是自然的。但从发展看,不论社会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还是公益慈善组织进步与完善,更多地实现宏观的、长远的、高品质的公益产品供给恐怕是重要课题。
二是突出创新性。现在公益慈善项目同质、手段相似、资源分散、人才匮乏,尤其是在大量的非公募基金会取得公募资格后,在现有资源的蛋糕上重新分割,没有新的公益点,就不会有新的立足点。要想把蛋糕做大,也需要从新的供给方面考虑。要实现创新,一要激发民间力量。公益点不是政府设计的,而是民间蕴藏的、发现的、破题的,有官方背景的公益慈善组织的激发力远不如没有羁绊的民间组织来得快、来的猛,今天的草根,也许就是明天的弄潮儿,对民间放的越松,能量越大,供给越强。二要提高专业素质。现在从事公益慈善工作的人一方面缺乏公益慈善的专业知识,一方面缺乏不同项目领域的专业知识。仅凭热情或一份工作之心,是无法高屋建瓴地发现公益点的,也很难实现创新发展的,更无从谈起加大公益供给。
资深公益人
崔子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