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9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崔子研
尼泊尔地震发生后,引发了西藏的地震,这再一次激起民族之情、手足之爱,灾区人民浸在了爱的汪洋大海之中。
想起汶川地震的一段往事。当时由于重灾区都有了对口支援省,加之国家投入力度大,相比而言,次重灾区的资金就不那么丰厚了,社会捐款自然而然地流向最缺少帮助的地区。
尽管捐款有的是几万几十万,对于建设一所灾区学校还显得不够,但这份爱心是不能用钱数简单衡量的。接受捐款的公益机构有责任认真落实好每一笔捐款,不能简单地把钱一给了之,要考察、审核、跟踪、复核等等。手续不能简单化,细节不能忽略,往往会多次同地方教育部门联系、索要资料、详核问题,有时确实有些繁琐。但几乎所有接受捐款的受灾县都能积极配合,对捐款落实表现出认真谨慎的态度。可也出现了一个例外,某县教育部门的一位科长在几次提供资料说明后,有些不耐烦了,居然非常恼火地说:“就你们事儿多,别的资金都没像你们这样,这么麻烦。”听后愕然。
这就使我想起他们说的,这次地震,他们的教育设施建设、交通道路建设比正常情况下至少提前完成几十年。看来受灾之后,在全国人民的关心帮助下,不但能重建家园,而且还又多又快又好地建设了家园,这也算不幸中的幸事,也用事实诠释了“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吧。
可是这一切的取得恰恰是爱的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是人们的血汗钱在筑起爱的丰碑。难道因为钱多了,就瞧不起几万几十万吗,就可以拒绝捐款的严细管理吗?话虽不多,但这种态度确实令人胆寒。如只是一人的态度倒不可怕,如果受灾地区有很多人是这种态度,那可就冤死全国人民了。
因此想到,救灾也有个度,那就是要把钱用在刀刃上,把钱用在善待捐款的地方。同样,灾后重建也要有人为可能出现的渎职、贪腐、浪费、麻木、享受、无为、低效等负责。
救灾不只体现爱与关怀,更应该体现在依法、科学、规范、严格、实效、考核等各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对爱心的珍视,这样才能更好地为防灾救灾积累经验、创造模式。
资深公益人
崔子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