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1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王会贤
6月16日午后,在爬山虎覆盖的单向空间花家地店,单向街公益基金会正式启航。免去了一群人按启动球之类的仪式,单向街和基金会的掌舵人、捐赠人、公益领域嘉宾坐在一起聊了聊这个基金会怎么做。
单向街公益基金会是5月9日正式在北京市民政局登记注册的。说起文艺界的基金会,让人不由得想起上一个冬天火热启动的暴风摇滚公益基金会,项目已经运行到“5月31日暴风摇滚公益扶持计划首批扶持乐队出炉”的阶段,基金会仍未正式注册。
但无论如何,可以看到文化艺术领域在商业、政府两种途径之外,越来越多地以公益的方式,推动文化事业的进步。我们相信,走的人多了,公益的“第三条路”也会越来越宽。
愿景:惟愿向更多同行者敞开大门
对于很多爱书者,单向街是一个桃花源。从2005年成立到现在,这个桃花源有过地点的辗转,也有过认识上的变迁,从与世无争的“避风港”到拥抱“我们的黄金时代”。
基金会理事长许楠作为主持人介绍说:“2005年,在这个世界还没有完全被经济理性所统御的年代,单向街书店从偏居一隅的圆明园附近冒出头来,找到了自己的起点。13位创办人倾囊相助,建造了一座群贤毕至的桃花源。十年以来,这间特立独行的书店衍生出自己的品牌矩阵——单读、单谈、单选、单厨和微在,像一艘乌托邦式的舰艇,在商业的大潮里漂流,接受着新的考验。而没有被时间、空间所改变的是,这里依然是一个公共交流的阵地,以阅读、思考和智力为轴心,坚持出版,举办上千场免费向公众开放的文化沙龙,被称为‘京城思想策源地’。”
“理想”可能是读书人最不需要的形容词,因为这个标签就贴在他们身上。然而单向街公益基金会的成立,的确又给这座漂流的乌托邦,增加了一些个体之上的理想色彩。
许楠说,如果说在商业中进行实验、寻找突破,是一种复杂社会中的生存意志,那么在精神世界中的跋涉,本质上始终是明确的、多元的、开放的,是本雅明意义上的单行道。因此,我们最新的尝试,是成立一家自己的文化公益基金会,向社会和公众最大程度地开放单向街的资源,让它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运转的公共平台,凝聚关心文化事业的各方力量,投入到我们真正尊重、欣赏并且相信的事业中去。
单向街公益基金会将持续、深入地推广阅读文化,扶持文学、艺术领域的优秀创作者,资助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倡导不流于消费时代的精神价值;它将筹集和管理各界人士捐赠的善款,搭建一个透明、有公信力同时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文化公益平台,并以成为华语世界最优秀的文化公益基金会为愿景。
项目:你最喜欢的一本书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公益阅读视频拍摄计划,是基金会资助的第一个项目,基金会将邀请作家、艺术家、导演、演员以及社会各个行业的人,在镜头面前讲述、朗读他们的阅读史,逐一记录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
不仅有知名人士,这些人还包括了给书店送快递的小哥、门口便利店的老板、书店的保洁阿姨……花家地单向街的洗手间就在书店里边,位置明显却完全让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真的是好“大胆”。记者当时想,做保洁的阿姨一定是极用心的,直到在视频上看到她,讲她在书中读到的“80后的共同困境”,是一个可爱的保洁小妹。读书,让所有人之间存在了一条看不到的连线。
单向街创始人许知远说基金会就是要“做点无用的事”。“你最喜欢的一本书”,可能是记者见过最“无用”的基金会启动时的门面担当项目,然而当那些视频中的普通人说“我最喜欢的书是XXX”,然后把他喜欢的文字读给你听,现场的观众都不自觉地扬起嘴角微笑起来,像有人在你心里点了一盏暖暖的小桔灯。
“一本书必须是一把凿开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在一次与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进行的公益合作中,单向街把弗兰兹·卡夫卡的这句名言印在地铁4号、14号线里。它击中了许多在地铁里穿行而过的人,他们在眼花缭乱的品牌广告中发现那几幅黑白的画面,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吟诵过的诗,找回了不知何时已经遗忘在书本里的爱。
■ 本报记者 王会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