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专家共话“新常态”下的社会工作
专家共话“新常态”下的社会工作

2015-03-25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闫冰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社工协会第五届名誉会长司马义·艾买提被授予“中国社会工作特别贡献奖”。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举行揭牌仪式,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正式更名升级为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社工协会第五届名誉会长司马义·艾买提(左三),民政部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建军(右三),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徐瑞新(左二),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杨建昌(右二),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京(右一),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王思斌(左一)共同启动“2015年国际社工日”宣传活动。
 

2015年3月16日,由民政部社工司指导、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主办的2015年国际社工日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第六届(2015)中国社工年会同时举办,发布了《2014年度全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揭晓了2014年度中国社会工作特殊贡献奖、2014年度全国社会工作领域十件大事和2014年度中国十大社工人物等。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社工协会第五届名誉会长司马义·艾买提,民政部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建军,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徐瑞新,民政部社工司巡视员许启大以及相关部委的负责同志、行业专家和一线社工等300余人参加了会议。

3月16日上午,来自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等部门、机构的社工人共同启动了2015年国际社工日主题宣传活动,并通过一线社工的现场表演和微电影等多种形式展现了社工的风采。民政部社工司巡视员许启大在致辞时强调,要通过活动广泛宣传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扩大社会服务范围、提升社会服务品质、满足人民群众人性化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需求中的独特功能与典型案例,广泛宣传专业社会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社会、助人自助、为民解困的职业精神与先进事迹。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同时揭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正式更名升级为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中国社工联合会会长徐瑞新在致辞中表示,更名后的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将成为同性质、同类别社会组织的中枢组织和联合平台,明确定位为政府的参谋助手、行业的发展推手和会员的桥梁纽带,为推进社工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为响应“发展社会工作,创新社会治理”的主题,仪式现场还向社会各界发出《在创新社会治理中彰显社会工作价值与作用》的倡议书。

十八大以后,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将它归纳成为“4个产业”、“4个全面”,对各行各业都提出新的要求,社会工作在落实4个全面的战略部署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

当天下午,以“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工作发展战略”为主题的研讨会召开,民政部社会工作司综合处处长黄胜伟,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京,李嘉诚“大爱之行”项目顾问李昺伟等出席论坛。专业学者、社会工作者们共同探讨在新常态历史背景下,社会工作以什么样的姿态、什么样的战略思考来适应这样的发展,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观点

北京大学教授王思斌:

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优势

谁来进行社会治理?社会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是社会的事。社会工作的服务型治理具有几大优势,一是价值观优势。二是深入民众优势,其他的专业高高在上,很多人在那里就是做事情。三是工作方法优势,这是别人做不到的。四是目标取向优势,服务取向加秩序取向。

既然政府说发展治理能力是现代化的要求,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更好地发挥它的服务功能和社会治理功能。通过我们的服务和努力,尽量使老百姓离不开我们。因此我觉得社会治理有很大的前景。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陈志强:

社会工作如何切合国家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4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落实4个全面,既是今后我们开展社会工作的大背景、大格局,同时也对我们开展社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工作其实需要在这种大背景、大格局里面,找准自己的定位。我觉得可以从这样的两个角度来考虑:第一个角度是社会工作对落实4个全面的专业支撑,第二个角度是解决问题的功能作用,社会工作有它能够和善于解决的问题的领域。

未能充分发挥社工在落实4个全面当中的功能作用,我觉得可以有这样的思路和举措。第一加强研究,弄清楚社会工作和4个全面的关系,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做深入研究。第二着眼落实4个全面的要求,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已经30年了,但是教育内容相对来讲比较陈旧,不能适应落实4个全面的要求,要把发展型、结构型等等这样的社会工作取向纳入到社会工作课程里面去,培养大批能够胜任4个全面要求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最后建立疏通社会工作参与落实4个全面的渠道和平台,渠道在哪里,平台在哪里?这也是要加紧建设的。

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

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的转型

当前我国社会治理面临4个方向的转型。一个是社会治理目标的转型,从维稳转到多重目标,最关键维护社会公平,提升老百姓的幸福,同时要维护社会和谐和增强社会的活力,不能再用原来简单的方法做社会治理。第二要健全社会治理组织体系的转型。从过去简单的政府,向政府、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等各种组织共同合作。第三社会治理机制方式的转型,从过去比较简单的,到行政手段到市场机制,以及包括群众自治在内的多重的机制和方法。第四社会治理的资源保障。社会治理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业余的,随便做做就行了,应该把它看成是一个国家治理当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一个正事,是一个大事,这时候必须投入足够的资源,不能做不成大事,也做不好大事。资源保障体系是四大转型之一,也是相当重要的。

在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我觉得社会发展基本思路有这么几方面,第一坚持专业化的发展。第二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构建方面,应该更多的注重与人才的使用带动人才的培养。第三通过“三社联动”,“三社联动”在我们现在的体制下还是需要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社区是一个平台,但是不仅仅是一个平台,它是一套组织体系,必须要协调起来。第四通过嵌入的发展,通过社会工作人才在各个方面发挥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孟营:

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主体意识

我们先追问:社会治理的特质是什么?用最简单的语言来理解,社会治理就是把坏的社会变成一个好的社会,把不太幸福的社会变成幸福的社会。怎么把坏的社会变成好社会,把不幸福的社会变成幸福的社会。这就需要政府以外的其他的组织和个人也能发声。我们追问社会治理的根本特质,就在于政府以外的其他组织,包括个人,包括我们法律上的自然人和法人都要发挥作用。我们要把坏社会变成好社会,把不幸福的社会变成幸福的社会。我们希望自然人和法人有能力参与,有权利参与治理的组织和个人有能力参与这样的公共治理的建构。

既然我们参与主体的意识要唤醒,要培育,谁来做这个工作呢?我觉得我们社会工作领域的专家和实践工作者,恰恰可以在这个地方大有作为。目前我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当然很多专家已经在历史意义上思考了,实际上我们在实践层面,我们仍然把社会工作当成是一个工作方法,在客观上,可能会改变宏观的某些东西,可是当你没有意识到它本身的价值的时候可能缺乏战略谋划。

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邹学银:

标准化建设促进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的标准化建设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标准化建设是社会治理理论或理念的行动表现,是一种实践类型。为什么这么说呢?从标准的概念来讲,是三个字,“为经共”,为了达到最佳的秩序,经过大家共同制定的,共同遵守的一种规范。

从标准的制定来看,我以儿童社工和沟通购买绩效评价的工作为例。我们向相关部委征求意见,向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民政厅征求意见,向社会组织征求意见,向社会征求意见,充分听取了来自一线的、来自基层不同的声音。他们提的所有的意见,我们都要进行反馈。所有的这些东西,不是个人的文章,而是大家的智慧。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是社会治理,充分参与了进来,尤其是一线的社会机构,深圳市民政局、潍坊社工协都是非常积极地参与进来,把自己更好的实践做法拿进来。标准很重要的东西不是理论建构,最重要的基于一线、实践。

社工标准化建设的作用是什么?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保证或提升专业化水平,第二个作用,可以避免走弯路。我想通过标准化建设,让大家更快知道什么是专业的社工。

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张卓华:

社会工作行业的新思路

大家常说社工协会就是社工机构的娘家,我想从宏观方面谈一下深圳的实践,谈一下我们的家事。我们有13家行业协会,覆盖面比较广;有122家社工服务机构,7070名持资格证社工;一线岗位做专职的有5268个,671名本土督导,这些数据都是变化的。现在主推的社区服务中心530家,到2015年会覆盖700家,有14个社工服务领域。建档13万个,结案2万个,小组过万,深圳社工服务总量达700万人次。

我们也在思索,我们这个行业组织,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应该怎么做?

第一是登记注册,实际上这是一个行业的准入制度,我们都讲专业化、职业化。2010年开始我们学习香港经验搞行业注册制度,政府资助,我们来做,去年政府把我们的行业数据纳入了政府采购的评分标准。说明我们在前面跑,成果得到认可,实现了政府和社会组织良性的互动。第二个是继续教育和培训。第三个是督导培育。这个体制是怎么形成的呢?政府主导、资助,我们执行、建立制度。第四个是维权规范与政策倡导。

政府放权,我们的能力在哪里?无论是行业协会,还是机构,面对社工专业化、职业化的挑战,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开拓创新、共达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