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十大公益之星事迹
十大公益之星事迹

2017-12-26 来源 :未知  作者 : 小吴



扶贫公益:天津市慈善协会

天津市慈善协会于1995年11月成立,是国内较早成立的慈善组织。22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紧紧围绕扶贫帮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的宗旨,大力弘扬中环传统美德,广泛传播慈善理念,严格自律,形成了慈善助困、助学、助医、助老、助孤、助残、支持公益、灾害救援等8大类、40余个救助项目,成为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补充,为天津的慈善公益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17年6月底,全市各级慈善协会组织累计募集善款17.9亿元,开展慈善救助支出累计达到14.2亿元。该市及外埠有200余万人次的困难群众受益。还先后参与10次国内、国际重大自然灾害救援募捐和部分西部地区的灾害救助,救助对象遍布全国25个省、区、市、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区。同时,大力推动组织建设。在2014年形成了市、区、街乡镇的慈善组织网络,和“上下联动、整体推进、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工作模式,积极引领了天津慈善事业的发展方向。

该市慈善协会先后荣获国家民政部颁发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中华慈善总会颁发的“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三个项目荣获“中华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连续多年被市政府授予“天津市先进社会组织”;2013年,被评定为天津市“5A级社会组织”。

家庭公益:宋声扬

宋声扬,男,汉族,1927年12月生,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中共党员,南开大学离休干部。夫人程毅也是共产党员。上世纪90年代,宋声扬在校园食堂看到:家境好的同学会轻松买些好菜,家境差的同学在买菜时总要盘算一下。“他们学习紧张,需要营养,应该帮助一下。”宋声扬和老伴一商量,就把捐资助学的事定了。从此两位生活简朴老人为实现捐资助学的心愿坚持了20多年。2016年7月12日,宋声扬夫妇决定将积攒的100万元捐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宋声扬、程毅助学基金”。2016年8月、9月分别将20万元、50万元汇到校教育基金会。2016年9月底夫人程毅不幸离世,为了尽快实现与老伴捐资助学的共同心愿,宋声扬忍着悲痛,将未到期的存款取出汇到基金账户,10月31日,最后一笔30万元到账。老人还决定百年后,将所藏的图书和剪报捐给学校,供师生借阅。宋声扬夫妇的事迹感人至深,成为激励南开学子勤奋读书、奉献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宋声扬2016年获南开大学杰出教育贡献奖。

健康公益:赵红艳

赵红艳,女,汉族,1973年8月生,中共党员,武警后勤学院医生。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不幸被感染致残,全身6大关节缺血性坏死。但她始终坚守岗位,被患者称为“最美轮椅医生”。她定期到敬老院义诊,多次到天津SOS儿童村帮扶孤儿,为贫困手术患者捐款。2016年,被天津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聘为“助残爱心大使”。2017年,在天津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下成立赵红艳专项基金,专项用于救助残疾儿童。赵红艳2013年3月被武警部队后勤部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11月被推荐为全国爱岗敬业道德模范候选人、12月荣立个人二等功;2014年3月被天津市妇联表彰为三八红旗手、被中国残联评为全国自强模范、5月被团市委授予“五四青年奖章”;2015年4月被共青团中央表彰为“全国百名向上向善好青年”、6月当选第四届天津市道德模范,并为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016年当选全国三八红旗手。

社区公益:栗岩奇

栗岩奇,男,汉族,1957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和平区司法局退休干部。从1986年参加无偿献血至今,31年献血270余次,54000多毫升,相当一个成年人全身血液的十几倍。栗岩奇多次参与人体器官捐献宣传活动,借助“道德讲堂”等平台,前往一些机关、学校等,宣讲器官和遗体捐献科普知识及切身体会,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自1994年起就通过“希望工程”、红十字会等机构资助农村失学儿童、孤儿求学,至今已资助20余人。2015年,当选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总队副队长,中国红十字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代表。栗岩奇同志不仅自身成为志愿者,还带动全家报名,全家三口共同办理了人体器官及遗体捐献志愿报名登记手续,成为天津市第一个作“双捐”登记的家庭。栗岩奇还成为第十三届全运会形象大使及开幕式场内火炬传递的第三棒火炬手。

栗岩奇荣获2012年“感动天津十大人物”、“真情天津2012都市年度人物”、天津市优秀志愿者;2013年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第三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入选“中国好人榜”,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4年天津市人体器官志愿捐献爱心使者;2016年,天津市红十字会杰出公益人物、全国首届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

校园公益:天津师范大学“三山行”社会实践团队

天津师范大学的社会实践活动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自1986年起开始组织大规模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年的暑期,500名师大学子怀着青春的激情,参加了沂蒙、太行、燕山三山服务考察活动。同学们在“三山”老区4个县、19个乡镇,近100个村,义务授课2000学时,开办各种讲座100余次。为500多人进行了普法讲座和咨询,对4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第二课堂辅导,创办了15个广播站,写出调查报告、实践体会千余篇。从1986年至1992年,天津师大组织了老山行、三山行、七县行等多次专题实践活动,逐步形成“三山行”公益品牌。1999年团中央开始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自2002年至今的15年来,天津师范大学共计输送159名优秀研究生前往国家级贫困地区甘肃定西、重庆开县、新疆哈密开展支教工作,践行着“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志愿服务、薪火相传”的师大支教精神。2016年,为了致敬并纪念社会实践30周年,学校组织开展了“青春建功十三五 携手共筑中国梦”暑期“三山行”活动,重返沂蒙、太行、燕山开展社会实践。

针对贫困地区自身状况,切合基层的实际和需要,运用科学方法对社会实践目的地精确识别、精准帮扶。从1986到2016,社会实践的青春足迹迈入第30个年头。

生态公益:王平

王平,男,汉族,1961年5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西青区逸夫小学副校长。多年来,王平秉承环保从娃娃做起的理念,设置环保教育辅导课程,积极组织环保主题活动,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绿色环保的种子。2011~2013年,逸夫小学连续三年参加了环保部组织的“酷中国—低碳小管家”活动,并被评为优秀学校。王平指导学生认真记录家庭碳排放量,将家里每月水电气量、垃圾量、汽车行驶路程上传,进行统计分析,并带动家长们参与进来,增强了师生和家庭的低碳环保意识。自2014年开始,学校连续4年承办西青区“我是小小环保局长”演讲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将环境教育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中,研究编写了环保教育课程《让地球充满生机》。2014年,学校与《环境教育》杂志社联合成立了“绿色小记者工作站”。作为站长,他精心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感受,10余篇环保文章被杂志采用发表。

2014年荣获“全国环境教育示范校”;2015年荣获“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学校”;2016年被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中国科协评为“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优秀活动示范学校。王平于2012、2013连续两年被环保部评为优秀指导教师;2014年获得全国环境教育示范学校突出贡献人物。

科技公益:张殿义

张殿义,男,汉族,1945年10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蓟州区退休干部,曾担任蓟州区下营工委书记、县林业局局长、县交通局调研员。张殿义生在蓟州山区,长在山区,熟悉果树栽培技术。2005年退休后受聘天津林果研究所负责山区果树科技服务,自此他每天忙碌于田间地头,穿行于村落之间,把自己积累几十年的果树栽培技术传授给山区百姓,在区乡镇兴办科技示范点90个,培训农民技术骨干500余名,组建12支农民技术服务队,培训农民1.5万人次,一年365天他有340多天在路上,果农们都亲切称他为“有忙必帮,有求必应的好朋友”。

张殿义获得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天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蓟县“十佳”公仆、“十佳”文明县民称号;2013年获首届“感动蓟州”十大人物称号;2016年被县文明委授予“蓟县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企业公益:张秀燕

张秀燕,女,汉族,1968年12月生,无党派人士,天津市政协常委、天津市工商联副主席、天津渤海世茂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天津和平阳光义工爱心社社长。

张秀燕是来自浙江绍兴的女企业家,2007年,她出资成立了阳光义工爱心社并带头捐助,多年来加入爱心社的所有慈善爱心人士,秉承“让今天受帮助人,成为明天帮助别人的人”的理念,始终把助孤、助老、助残、助学、济困资助弱势群体作为该社服务宗旨,截至今年8月,爱心社以“结对子”方式共资助了散居孤儿775人,资助自强大学生求学1644人,帮扶孤寡老人735人,关爱新疆学子5200余人,关爱农民工4800余人,帮助特困单亲母亲6400余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400余次,累计向社会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9300余万元。

张秀燕2008年荣获第六届“天津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9年荣获首届“天津市十大女杰”、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天津市慈善之星;2010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11年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政协委员;2013年被评为天津市第三届慈善之星、天津市优秀政协委员;2014年被评为天津市光彩之星、和平区统一战线同心志愿者先进个人;2015年被授予天津市优秀政协委员、京津冀年度优秀女企业家;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共同授予“中国儿童慈善奖——恒爱行动·最美天使守护人”荣誉称号;2016年被评为和平区统一战线同心志愿者服务活动标兵。

文化传媒公益:张俊兰

张俊兰,女,汉族,1962年5月生,中共党员,天津日报社记者。1997年8月,张俊兰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采访,目睹令人心碎的贫困,即发誓尽此一生为脱贫而努力。从那时至今的20年时间里,她29次走进凉山彝族自治州从事助学扶贫,兴建了三所希望小学;与爱国慈善家与捐赠者联手在7所院校设立奖助学金,持续资助贫困学生、孤儿逾万名,建立了60多个孤儿班、女子班,正在帮助3000名孤儿、贫困女生陆续完成9年义务教育、高中、职业学校、高等教育;同时在凉山从事赈灾济困、紧急个案援助等工作。在凉山投入助学扶贫资金已经超过4000多万元。2010年天津日报社成立“张俊兰公益工作室”后,在凉山助学扶贫的规模迅速拓展,受到救助的贫困人口快速增加。在凉山千难万险的路上,张俊兰从35岁走到55岁,把一生的黄金岁月留给了西南边陲贫困区的彝族同胞。

张俊兰多次获得全国和天津市荣誉称号。主要包括:1999年和2005年,两次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 2011年被评选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011年11月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称号;2012年4月荣获第七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楷模”奖项;2014年10月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称号;荣获天津市多个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新闻出版报等中央媒体相继报道了张俊兰的事迹。

法治公益:贾维义

贾维义,男,1934年1月生,中共党员,生前为天津市河北区司法局退休干部。曾任金蔚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律师。1994年退休后,老人便将律师岗位“搬”到了社区。每年都多次为社区法律志愿者开展普法讲座,为中、小学校学生讲法制课,累计为群众义务解决涉法问题3000余件,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百姓身边‘不退休’的好律师”。2013年在河北区江都路街设立了老贾调解工作室,坚持每周六义务开展法律咨询,调解社区居民纠纷。2015年,根据贾维义事迹创作的话剧《法与情》上演,艺术地再现了贾维义扎根社区义务普法、开展法律援助,解决涉法难题的感人事迹。

贾维义先后被授予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天津市最美人民调解员、天津市模范人民调解员、天津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天津市优秀志愿者、司法部银星奖章等荣誉称号。

特别声明:2017年11月21日,在天津市十大公益之星推选结果即将揭晓前,贾维义老人因病不幸逝世。特此向贾维义老人(图中身穿白衬衫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