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从“釜石的奇迹”看中国防灾减灾教育
从“釜石的奇迹”看中国防灾减灾教育

2017-08-16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皮磊


日本减灾防灾专家诹访清二(右)与中国小朋友互动

亲历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的日本青年柏崎枫分享日本减防灾教育情况

2011年3月11日下午2点46分,日本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震惊世界的9.0级大地震,地震随即引发了巨大海啸。海啸导致日本岩手县釜石市遭到严重破坏,1000多人丧生或下落不明。但令人惊讶的是,离灾难发生地不远的釜石小学的184名孩子却成功逃生。不仅如此,他们还利用平时所学的灾害知识带动了周围的人一起逃生。

孩子们的这段经历后来被称为“釜石的奇迹”,而“奇迹”之所以发生,还要归功于日本在防灾减灾教育方面的成功。相比而言,目前国内对紧急救灾比较关注,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做得都很好,但对于事前的防灾减灾教育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壹基金防灾减灾部主任李健强表示:“我们国家一年四季会发生不同的自然灾害,比如说夏季的洪涝灾害、冬季的森林火灾等,但目前我们的防灾减灾教育主要是针对地震展开的,还有很多灾害类型没有关注到。”

李健强觉得,中国可以学习日本的一些经验。那么,日本的防灾减灾教育是如何开展的?中国防灾减灾教育情况如何,还有哪些可以改善的地方?

培养孩子的自我决策能力

8月5日,壹基金联合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等举行了一场防灾减灾教育活动,柏崎枫讲述了自己在2011年海啸中逃生的经历。

柏崎枫是2011年日本大海啸的亲历者之一。由于临近海边,附近的学校在地震发生35分钟后就会被海啸吞没,在当时的情况下,老师们都认为可能无法挽救这些孩子了,但孩子们凭借自己的力量和平时所学存活了下来。

在柏崎枫的记忆里,正是因为从小接受了很多关于海啸方面的教育以及参与了多次应对灾害的演练,才能够让自己和同学们死里逃生,同时也帮助了周边学校的学生和大人们一起逃生。

“我们学校离海边非常近,所以从小学起我们就学习了很多关于海啸的知识。另外,除了学习防灾方面的知识,学校针对不同的灾害还开展了很多演习,比如说如何应对火灾、如何应对地震以及海啸等,这种重复的防灾演习让我们拥有了应对不同灾害的能力,也能够让我们在灾害来临时做出正确的判断。”柏崎枫告诉记者。

日本规定,所有学校每年必须举行至少两次防灾演习,这是最低限度。很多学校每个月都会举行防灾演习,每年会拿出10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活动。特别是针对小学生,学校会安排他们首先学习学校周边可能会发生的灾害。比如说,如果学校建在河川周边,那么他们会学习一些洪水方面的知识;如果学校建在山里,他们就会重点学习一些关于泥石流灾害的应对方法。

日本的防灾教育起源于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当时日本正处入经济危机当中,而阪神地区是日本第二大经济区,大地震让日本经济雪上加霜。但正是因为阪神大地震的影响,使日本逐步建立起了系统的防灾减灾教育体系。

据日本著名减灾教育专家诹访清二介绍,在日本,老师们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开展防灾教育或活动:

第一,将防灾教育和普通的学科教育相结合,比如在社会课、语文课等课程中教授相关知识;

第二,在综合学习课教授防灾知识,每周大概有一小时的学习时间;

第三,在特殊教育活动中导入防灾教育的内容,以年为单位举行一定教育的活动。

另外,日本的学校和老师以及社会组织也会采取相应的办法,让家长参与到防灾减灾教育中。比如,日本有一些民间组织也会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家长可以参与;学校会利用家长会、课程参观日、家庭作业等契机,导入关于防灾减灾教育的内容,让家长参与到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为孩子和家长就防灾减灾问题创造交流的机会。

“在低年龄阶段,我们会先让孩子们学习身边可能会发生的灾害,等他们到了高年级之后再全面学习灾害方面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诹访清二谈道,“当然,我们不能仅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孩子们分析信息、判断信息、思考决策,最后转化成行动的综合能力。”

这一点,柏崎枫也十分赞同。2011年海啸发生后,在选择逃生地点时,她和其他同学做出了两次重大决定,而这些和他们平时学到的防灾知识并不一样。“我们之所以能够在那种情况下做出冷静的判断、采取正确的方法逃难,也是因为我们在过去的演习中积累的经验以及危机意识。”

让教育变得可触碰可感知

与日本相比,国内的防灾减灾教育起步较晚。据壹基金防灾减灾部主任李健强介绍,中国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教育系统和学校才开始变得重视防灾减灾教育工作。

事实上,早在2007年教育部就出台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中提到,“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个模块”。2008年之后各地逐渐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工作。

不过,当时的规定中并没有要求学校必须抽出多少时间开展防灾减灾课程,国内的学校也没有设置相关的课程。那么防灾减灾教育该怎么做?上述纲要提出了两点:

第一是渗透,就是把防灾减灾知识渗透到学校日常的教学中,包括社会课、自然课以及一些课间活动;

第二,鼓励地方开发校本课程,鼓励学校自己开发课时。但目前这样做的学校并不多。

李健强告诉记者:“就我们在实践中的观察来讲,在灾害高发区域,对于灾害教育的程度相对高一些,比如说在四川,他们专门开发了校本课程,叫《生命生活与安全》,这个课程就融入了防灾减灾的内容。在汶川大地震、芦山地震等特大灾害的基础上,我们的防灾教育在逐步推进,但整体而言,我们国家的防灾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在日本,防灾减灾教育是针对全民开展的,这方面我们还是有差距的。”

此外,以往国内学校的防灾减灾教育大多是说教式的,比如背顺口溜、记一些概念等,但这种做法效果并不好,孩子们也没有兴趣。在李健强看来,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仍然是具象的、感性的,他说:“所以我们从2012开始做防灾教育的时候也在考虑,怎样才能把那些看似离我们很远的自然灾害融入到教学环境以及孩子们的生活中,让灾害变得可触碰、可感知。我们教育的方式和活动的设计、以及课程的开发还是非常缺乏的,这也是我们要向日本学习的地方。”

将防灾减灾理念融入细节

在国内,将灾害业务当做核心业务来抓的公益机构并不多,壹基金是其中做得比较好的机构之一。这些公益机构进行的尝试和探索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

“壹基金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灾害应对系统,包括:灾害发生之前开展防灾减灾教育,灾害发生时开展紧急救灾,灾害发生后开展长期灾后重建。基于此,我们成立了三个项目部,分别是防灾减灾部、备灾救灾部和安置重建部,这三个部门分别应对灾前、灾中、灾后的工作。当然,这三者之间也是一个循环,相互支撑。”李健强谈道。

壹基金主要关注儿童和青少年安全教育,并开发了三个比较大的项目:

一是儿童平安小课堂,主要是通过课程的形式,提高老师和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

二是减灾示范校园项目,目前壹基金在雅安建设了102所减灾示范校园,鲁甸12所,目的是提升学校层面应对灾害的能力;

第三,在平安小课堂基础上,壹基金开发了“儿童平安项目县”项目,以县为单位,通过整体推进的方式,提升县域内安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2017年,壹基金在全国八个地区开展了“儿童平安项目县”项目,跟当地教育部门、公益组织以及社区层面进行合作。李健强告诉记者,除了在实践层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壹基金还在跟日本国际协力机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机构以及诹访清二这样的专家进行合作,希望引进国际上更好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推动从班级到学校,到整个县域,再到整个社会的宣传和倡导工作。

但在李健强看来,国内的防灾减灾教育仍存在很多不足。“我们和日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两个国家每年都会发生很多自然灾害,但不同的是,目前国内对紧急救灾比较关注,对于事前的防灾减灾教育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而且我们的防灾减灾教育主要是针对地震展开的,还有很多灾害类型没有关注到,比如说台风、海啸,海啸甚至不在我们灾害应对的重要议题中,但对于沿海居民来说,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对此,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考虑到青少年理解事物的方式和成人有很大的区别,可以采用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设计一些主题活动。比如,壹基金此前在雅安的学校开展减灾体操和减灾运动会,孩子们非常喜欢。另外,基金会近期还引进了《釜石的奇迹——保护我们生命的一堂课》动漫版图书,以科普读物的形式为孩子们开展教育活动。

李健强觉得没有必要把防灾减灾教育看成一个封闭性的专业,而应该把防灾减灾教育融入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社区和家庭。“一方面,我们要提高孩子的风险意识,培养他们的应急能力、独立应对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坚持家长的参与,但在实际中这一点并不乐观,很多时候反而是我们对孩子进行了教育之后,孩子再去影响家长。我们也在努力推动这些事情,但防灾减灾教育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 本报记者 皮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