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乡村学校缺什么?来看大学生眼中的答
乡村学校缺什么?来看大学生眼中的答

2016-08-30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王勇


实践团成员和小坡小学的孩子们在一起

7月2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白崖乡小坡小学又迎来了一群开展暑期实践的大学生。同时有一批来自连云港的大学生支教团在小学开展支教活动,还有来自城市的孩子在参加小坡村的“吃苦之旅”活动。

与众不同的是,这群来自北京交通大学赴宁夏“师承·平凡榜样”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学生并没有拿起粉笔,与学生们打成一团,而是架起了摄像机,拿起了照相机,将镜头对准了学校的老师们。原来他们是要通过采访乡村教师为青年树立榜样,引导大学生为乡村教育奉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实地考察、采访调研、跟踪拍摄,他们不仅为小坡小学的老师们拍摄了微纪录片,撰写了老师们的事迹报告,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发布了大量信息,还切实发现了乡村教育真正需要的东西,比如最珍贵的是老师,最缺的也是老师;比如图书捐赠需要图书,更需要阅读指导……

乡村教师的缩影

实践团由5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大二学生和2名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组成。7月20日至24日,团员们用5天的时间对小坡小学的老师们进行了跟踪采访。

之所以会是小坡小学,是实践团在前期沟通、调查后精挑细选的结果。

据实践团团长林仪介绍,实践团经过讨论确定了寻找乡村教师作为平凡榜样的主题后,就开始广泛地搜寻关于乡村教师的报道。

通过与报道过马云乡村教师奖的媒体人闵良的沟通,实践团了解到很多学校和老师的故事,并最终选定了一个小学进行微纪录作品拍摄。

“选择小坡小学主要因为通过前期与校长的沟通,我们发现小坡小学的老师覆盖了多个年龄段,他们可以说是中国乡村教师的一个缩影。校长王晓春(第一届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在乡村教育这方面很有建树),教学42年的老教师李建雄(退休之后只要学校需要他帮忙代课,二话不说就会回到学校),坚守岗位13年的代课老师马军以及在教学模式方面有所创新的年轻教师朱颖。”林仪表示,小坡小学可拍摄素材十分丰富,便于从多个角度来展现乡村教师的品质以及对乡村孩子和乡村教育的影响。

7月20日,到达学校后,实践团成员便马不停蹄地架起拍摄设备,开始实践的拍摄第一弹——采访校长王晓春。镜头中,校长向团员讲述了他的从教经历以及小坡小学其他乡村教师的故事。在校长的帮助下,实践团先后采访了朱颖、马军以及李建雄老师。

朱颖是小坡小学最年轻的教师,也是少有的本科生。今年是她在小坡小学的第二年,也是她从教的第四个年头。

马军是一位坚守了13年的代课老师,每个月1000元的工资还是校长从学校公用经费中节省下来的。

李建雄老师是一位在乡村教育岗位上坚守42年的民办教师,虽然已经退休了,但他还是放不下心中的三尺讲台,经常回学校看看这群孩子,帮着其他老师代代课……

最宝贵最缺的是老师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乡村摆脱贫困的根本在于乡村教育,乡村教育改善的根本在于乡村教师的素质,一个眼界开阔、勤勤恳恳的好教师会带出一村优秀的孩子们。”谈到采访后的感受,团员周子健这样表示。

对乡村教育来说,最宝贵的就是乡村教师。这一点成为实践团团员们的共识。

在团员耿可心眼中,不修边幅的校长王晓春,谈起小坡小学的孩子们时,眼睛里却闪着幸福和希望之光。

“你仔细去看,小坡的孩子们虽然家庭环境不是很好,但是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特点,每个孩子的眼睛里都闪着光。”王校长一边与我们说着话,一边激动地用手比画着孩子们的模样,心底的快乐更是抑制不住地浮现在脸上。

“我的朋友圈里一半都是爱心人士,我一发朋友圈,立马就有好多人联系我给我们捐赠。我真的很感谢他们。因此呢,他们也给我起了个外号叫‘最会要的校长’。”想到为孩子们四处托人帮助,王校长不仅没觉得麻烦,反而是非常开心。

对于马军老师,团员苗杰写道:心疼这位乡村教师,因为他的淳朴和善良。尊重这位乡村教师,因为他的责任和担当。爱戴这位乡村教师,因为他的无私和坚守。他说:“既然带了他们,就要对每个娃娃负责。现在看到他们都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了…”

“不论是为乡村教育事业奉献一辈子的退休教师李建雄,爱校如家的校长王晓春,生活困窘的代课老师马军还是认真负责的年轻教师朱颖,只要谈到孩子,他们的脸上立马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林仪表示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乡村教师需要更多的肯定

乡村教师群体的奉献令人感动,但此前投向教育领域的资源大多指向学校和学生,忽视了乡村教师。乡村教师需要肯定,乡村教师也希望得到肯定。

“在联系校长前,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对当地乡村教育、经济状况的了解,对实践中可能涉及的吃住行等问题的思考。但还是信心不足,毕竟校长获得过马云乡村教师奖,接受过各种媒体采访报道,而我们只是非专业媒体的大学生实践团。‘欢迎你们来小坡小学!’‘正能量要支持!’校长不但接受实践团到学校进行社会实践,还热心地帮我们联系接站的司机,解决住宿和用餐等问题。”这令林仪和实践团的其他成员十分感动。

对朱颖老师的采访同样如此。据林仪介绍,一开始校长找到她说采访这件事时她还不太接受,因为觉得自己的付出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后来朱老师详细了解到我们此次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青年关注乡村教育并尽己所能地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林仪表示。

朱老师说,实践团对于乡村教师群体的肯定给予了他们坚守下去的信心,也将引起更多的人关注到乡村教育这个尚不完备,需要社会支援的领域……

也正是为了这份认同,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乡村教师的故事,实践团采用了包括微信平台、myouth平台、微博、北京学联、三下乡平台、纪录片等多种手段进行记录和传播。平台均在出发前建立完毕并初步宣传。实践团还选取了朱颖老师家访的情节做直播。

捐赠需要更加可持续

令实践团的成员们在感动的同时,还发现了许多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采访朱颖时,团员们了解到学校的图书室是公益组织给小坡小学捐赠的,但起初图书室的管理一片空白,既没有图书分类的标准也没有借书使用的规章制度,可以说除了有捐赠的书一片空白。

而这些捐赠的图书并不都适合孩子们阅读。耿可心表示在图书馆里却看到了许多古文图书。“这些书基本上没人读。孩子们大多都喜欢带图画的书。”朱颖表示。

对此,耿可心觉得图书的捐赠重点不在多,而是在于精。“慈善机构或爱心人士在捐赠图书的过程中便要肩负起为孩子们挑选适合的图书的责任。只有为孩子们提供真正适合他们的图书,才是真正为孩子们好。”耿可心强调。

有了图书,并不等于孩子们就会看,就能读好书。作为图书管理员,朱颖不仅自学图书分类,还定期举办专门的课程,告诉孩子们怎样读书。在自己的课堂上,朱老师更是开展了读书笔记的活动,监督孩子们的阅读过程。而这些是朱颖的自发行为,捐赠图书的公益组织是没有支持的。

出了图书,实践团的成员们还在思考“孩子们需要什么,我们可以带给他们什么”。

耿可心认为,孩子们不缺少教语文、数学的老师,他们缺少的是能带给他们不一样的东西的人。这不一样的东西,包括他们从未唱过的歌谣,他们从未跳过的舞蹈,他们从未见过的玩具,也还包括他们从未听说过的关于外面世界的故事。

“这些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耿可心强调。

■ 本报记者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