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谎报”地震引起的连锁反应
“谎报”地震引起的连锁反应

2016-01-12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张明敏


    贵州地震监测台网中心的工作人员刘宇表示,地震监测报告有自动速报和人工速报两种,地震监测台站传送到台网的信号通过软件自动生成自动速报,自动速报有时会有误差,因此会有人工速报,两者形成互补。最后,根据两个速报汇总成一份由地震位置、震源、震级等综合信息的报告传送给国家地震台网中心经过审核后发布,层层审核,非常严格。

1月4日,新年第一个工作日,14时30分,澎湃新闻发布消息:“根据中国地震台网自动测定,2015年01月04日14时30分在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附近发生6.9级左右地震,最终结果以正式速报为准。”

消息一经发布,便像病毒一样开始疯狂传播,引起各界关注。然而随后十几分钟内,剧情则出现重大“逆转”。

14时43分澎湃新闻发布辟谣信息称:“此信息为地震台网自动后台录入信息,后经编辑人工核实,此信息不实,向各位用户致歉。”

14时48分中国地震台网通过微博发布声明:“网传今日14时30分江西发生6.9级地震为不实消息,中国地震台网亦未发布相关内容。”

然而,地震消息虽被辟谣,但在这一剧情逆转18分钟之间,众多民间救援力量已经启动了“四级响应”,进入“备勤”(集结、清点)状态,准备“兵发九江”。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在辟谣后并未停止。

公益组织开启“四级响应”

6.9级的地震信息被媒体推送之后,引发的不仅是大量转载,《公益时报》了解到,在这期间部分民间救援队伍已经启动了机构救灾“四级响应”机制,物资、人员集结到位。

“对于各民间救援队伍来说,一旦收到灾害信息,没时间判定真、假,四级响应就会启动,暂且都认为信息真实。‘四级响应’过程中,信息收集、人口分布、建筑规模、交通、地理、气候、历史地震情况,甚至连横幅都在这个时候完成,但同步也会对信息真伪进行研判,一旦被证明误判,则这些前期准备资源会形成一定浪费。”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公益救援队总教官简格民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

简格民有着多年民间救援经历,在他看来民间组织的救援使命都很清晰,一旦接收到地震等相关信息便会马上启动相应响应机制进行应对。

之所以快速备灾开启“四级响应”,简格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民间力量渴望通过应急响应提升组织的社会知晓度,从而获得更多资助资源。

记者在登陆专门为民间组织提供救灾信息的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官方微博卓明震援通讯社时,也看到微博编辑发出感慨,“在卓明微信圈里,好多周围的队伍启动全员备勤,都开始整理装备准备出发了。有的差点退了马上出行的机票,有的直接从单位打车回家准备响应的(赔我们打车钱、误工费)。好在基本上所有的人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

平安星减防灾教育中心负责人刘宝宗也对《公益时报》表示,1月4日收到江西地震消息后,他们就立即启动了“四级响应”。

始创于汶川地震后的平安星减防灾教育中心是一家专注于防灾减灾领域的专业民间公益组织。

“如此大的误报,在近几年来还是第一次,那个地方常年无地震,设防水平肯定较低,中部人口密度又大,说实话,听到这消息确实惊出一身冷汗。”刘宝宗说。

得到灾害信息的第一时间,机构就已经开始“备勤”了。

“首先,清点可出勤人员;其次,清点装备;最后,启动信息员核实信息真伪。这个过程中,人员和清点装备都是必须的,我们需要能拉得出、打得响。”刘宝宗说。

两家公益救援机构都启动了“四级响应”,但最终,这条不断接力传递的信息却被证明是一起误报。

“很庆幸核实到最后是一场误报,即便这样,备勤对民间机构来说也值得。”刘宝宗有些尴尬地补充道。

误判后被“浪费”的力量

“四级响应”虽然最终被终止,在此前的启动已经给机构带来了影响。

平安星防灾减灾中心在进入四级响应后,开始了一系列流程化响应。“搜集信息”、“整理装备”、“队长副队长总部就位”、“信息员启动”和“资源方对接”。

刘宝宗表示前面几步都是自己队伍内部事务,但最后一步“与资源方对接”有些尴尬。

因为辟谣前,刘宝宗已经与长期参与救灾的资方的伙伴进行了电话沟通。

“联系的‘资源方’更多都是以往救援过程中一些合作企业或机构,他们一般只是提供物资或资金支助,但如果此时通知资源方准备物资,证实误判后又通知资源方取消,这对于民间救援机构本身和合作方来说,都是伤害,因为无论哪方的准备都需要人员和时间成本。”刘宝宗说。

误报消息传来,刘宝宗只得取消刚刚准备好的备勤状态。正副两名队长、几名信息员与资方商量准备送达的数件救灾应急包裹都得取消。

有着多次在地震、爆炸等救援现场经验的简格民也觉得误判给机构和资助方会造成不悦,如果多次出现,可能就会降低今后双方合作意愿。

“救灾涉及经费来源、人员构成和资助方合作。前者是面向社会化开展,长期进行救援的机构都会很快派人前去探访,争分夺秒订好机票飞往灾区,结果证实误报造成退票等部分经济损失。后者,一旦沟通需要捐赠伙伴加入,事后又被证明误报,取消合作,这时民间救援机构就给捐赠方造成减分印象。”简格民说。

好在这次从信息产生到被辟谣,时间跨度并不长,相对来说损失并不大,但肯定会消耗一定民间力量。

“震情”以谁为准?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民间机构开启四级响应,究竟应该以哪个消息为准呢?

在简格民看来,更多还应以政府发布为准。

“国家在设备、水文、气象、物资保障等方面掌握信息远优于民间,更多还应以政府信息为准。同时地震公布信息等级和灾害制度是一个相对的东西,中国国内的灾害信息应该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并非国外地震台网公布一个数据我们就要按照这个数据启动相应救灾预案。”简格民说。

据《公益时报》了解,当前,民政部门已经制定了一套灾害防御手册,通过民政系统已经分发至基层乡镇,损毁程度都会以图示方式标出,看着就能够初步判断灾情程度。

此外,还需要建立统一的“四级响应”标准。当前,民间“响应机制”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各个机构之间响应标准不一。

根据简格民介绍,壹基金救援队在当前就做到了中、小型灾害全部响应,并与合作伙伴保持良好合作,哪里有灾难,壹基金就会携合作伙伴进入,中国扶贫基金会人道救援网络也有着自身响应机制。

“民间队伍与队伍之间有着一些差别,有的靠着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数据来展开响应级别,有的根据民间组织自身设置的救援网络获取数据展开响应。”简格民说,“目前来看,国家防灾减灾委、民政部制定了相应灾情状况响应级别,物资、资金从哪儿来都很清楚,民间也大多按照这个制定了机构自身的应急响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