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1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自I Do基金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着“为了爱,我愿意”的理念,关注教育、环保及扶贫三大领域,尤其以救助弱势儿童为核心,凭借专业的基金运作方式,八年来先后对近26000名儿童进行了长期的物质援助与精神关怀。
“爱心西藏行”项目就是I Do基金的长期公益项目之一,2008年至今,I Do基金的创始人李厚霖带领着工作人员已连续八次对西藏阿里地区的学校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和生活物资援助,近万名藏区学生因此受益。
八入西藏,用爱心为孩子延续梦想
西藏阿里,“世界屋脊的屋脊”、“高原的高原”。这里常年风沙不断,严寒季节长达8个月。这里人烟稀少,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方圆3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不到7万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0.23人。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古老文明的河流仍在继续流淌,世世代代的藏族人民从不曾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北京——拉萨4064公里,拉萨——阿里1600公里,相隔遥远的是空间尺度;现实——理想,梦想——实现,相隔遥远的是人生长路。
2008年9月,一封简单的来信,开始了将这遥远距离压缩到最小的征程,I Do基金从此开始了对西藏阿里地区的孩子们的援助。在过去的七年里,I Do基金不但多次为阿里的孩子们送去电脑、棉服、学习用品等物资,翻新教室和宿舍,解决最基本的生活和学习需求,还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让爱回家”专项助学金计划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更多来自家庭和陌生人的情感关怀,“梦想计划”为能歌善舞的藏族孩子们开启了艺术的道路,卫生习惯教育和医疗援助帮助很多孩子摆脱了“六指病”的折磨。
“去阿里做慈善,多少都有点自虐的成分在里面。”李厚霖笑谈,“一是高原反应。在阿里,高反是必不可免的,只是每个人轻重程度不同。那种一天到晚头晕脑胀、恶心无力的感觉,一般人很难以承受。二是路途艰险,随时有生命危险。黄浪翻滚、泥浆断河,几乎每年都会遇到车陷泥泞无法前进的时候。一次去措勤小学的途中,团队被困路上24小时,一位女同事甚至录好了遗言……三是语言不同、沟通受阻。本来简单的想法与工作,执行起来比我们想象中要难很多很多。正因为如此艰难,真正愿意去做的人很少,真正落实去做的人更少,而真正需要帮助的阿里孩子就因这些主客观条件而注定被忽视被遗忘。”
也正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李厚霖带领着I Do基金团队坚持每年进藏,坚持带给孩子们温暖和爱,才更体现了慈善精神的意义所在。
慈善升级,开展针对性新型援助
为了能在慈善公益的道路上走得更远,I Do基金从建立初期就致力于专业化的运作,从项目选择、运营,到资金流向、财务开支等各个环节,均完全遵循中华慈善总会各项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了八年来基金的健康成长与运作。而在援助方式上,I Do基金也摸索出了自己的方式,不仅仅提供物质捐助,更结合需要帮助的地域、人群,进行更加细分和精准的长期帮扶。
“最开始我们也只是想到为孩子们送去一些解决生活和学习困难的物资,但随着一年年的接触了解,我们逐渐发现那里的孩子们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好奇,而因为环境的闭塞,他们也总是被社会遗忘。”李厚霖说,“于是与孩子们面对面接触、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成为了I Do基金工作的重点。”
从2012年开始,I Do基金展开了新的援助模式,将西藏行纳入了梦想计划大体系,旨在让西藏独有的民族文化艺术走进校园,提高藏区儿童艺术教育整体水平,并且藉由本次考察活动,能更有针对性的为藏区孩子们的艺术教育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李厚霖亲自带队,歌星何洁、影星郝蕾与I Do基金的工作人员随行,组成了I Do基金考察团,一行人来到西藏山南地区贡嘎县和措勤县,就藏区传统的昌果卓舞和邦典织造进行了深入考察,并与当地文化部门就藏区传统艺术走进校园项目开展了深入的沟通。
2015年I Do基金的第八次进藏援助,不但带去了大量学习、生活物资,更是通过与京东合作,发起了“情系阿里,水车行动”众筹活动,在随行的众筹网友代表的见证下,落地“水车行动”,将众多社会爱心人士支持下成功筹资购置的一辆打水用皮卡车捐赠给了霍尔小学。谈及为何选用此种形式,李厚霖说:“I Do基金一直在致力探求持续长久的慈善公益模式,而众筹是最近两年基于互联网兴起的公益创新模式,其开放性,互动性是吸引我们的主要原因。”
把I Do基金打造成一个开放式的公益平台,带动更多人参与慈善公益活动,是李厚霖一直以来的心愿。在他的带领下,I Do基金不但尽己之力长期坚持慈善援助,更希望通过I Do基金平台,一方面让更多人了解弱势群体需要得到的帮助,一方面完成大家帮助他人的愿望,升级慈善公益模式,并由此实现慈善公益事业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