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08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徐辉
“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 参加了于9月19日,在深圳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备受关注的本年度“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Top10也于此间揭晓。10家公益组织的项目负责人共获得安利公益基金会资助的100万元机构发展金,用于机构的关键业务探索、研发、机构管理提升及制度建设、能力建设。
“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是由民政部指导,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安利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项目开始于2013年。安利公益基金会出资1000万元,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建立慈善人才培养体系,挖掘和培养公益慈善人才,全力支持公益慈善人才个人成长,能力提升、资源扩展,为公益慈善界源源不断地打造中坚力量、输送新鲜血液。迄今为止,该项目已对100名公益行业从业者进行了培训,并于2013年第二届慈展会现场为当年度的10名优秀学员颁发了100万元发展资金。因借鉴商业孵化的模式,此项目也被誉为公益慈善行业的“创新工厂”。
在深圳慈展会现场召开的“构建慈善新格局”论坛上,安利公益基金会常务副主席黄德荫也从“企业基金会推动慈善创新”的角度,介绍了安利公益基金会的成功经验。论坛结束后,围绕着青年公益人才培养话题,黄德荫接受了《公益时报》的采访。
《公益时报》:安利公益基金会和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起“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的初衷是什么?公益人才培养与整个公益行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黄德荫:公益事业需要专业的人才推动。中国公益的人才目前有两种,一种是满腔热血的年轻人,他们想帮助别人,但专业知识和能力匮乏;另一种是在实践中边做边学。中国的公益领域需要有一个平台可以为他们提供比较正规的培训,更多的人能够学到公益事业方方面面的知识。
与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的合作有一个比较深远的意义,我们提供学习平台,希望能够让年轻人,让对公益感兴趣的人有一个机会学习,去实施自己的想法。这是项目的意义以及我们的初衷。
《公益时报》:明年是“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收官之年,是不是意味着计划要结束了?
黄德荫:这是一个三年的项目,明年是收官之年。如果这个项目很有意义,我们当然希望能够延续,但不单纯是延续,而是一个升级和提升。项目将升级为公益人才的支持性平台,通过汇聚专家、公众、公益从业者、寻找合作伙伴的企业和基金会等,促进慈善资源的流动,打造一个公益生态系统。
我们需要在细节上规划一下,目前没有具体的方案。我们一定会想方法让项目再提升,总而言之是朝着人才的方向。
《公益时报》:“计划”已经办了两年,已经有超过1900人报名,其中有很多是年轻人,怎么看待年轻人参与公益的这种行为?
黄德荫:在这个问题上,我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可能是我跟年轻人有年龄的距离,我觉得很多年轻人看到社会上有需要的地方,他们很想做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年轻人的能力有限,首先要有资金;他们在人脉上可能比较缺乏,在知识上也可能没有经过很多的培训。需要我们提供平台和环境,让他们能够追求他们的理想。(徐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