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企业CSR > 传承与创新·绿色与发展 “首届生命文化智能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
传承与创新·绿色与发展 “首届生命文化智能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9-06-23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新时代的殡葬文化如何创新?我觉得要把殡葬和生态环保结合起来。”6月22日上午,由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主办,记忆空间集团协办的“传承与创新、绿色与发展”首届生命文化智能发展研讨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召开。

民政部原副部长陈虹指出,我国的殡葬文化有鲜明的时代和政治特点,蕴涵着生者对逝者的深厚感情与追忆,但传统的殡葬文化亦有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陈规陋习,仍需改革与创新。
 
民政部原副部长陈虹发表致辞
 
关注殡葬行业的文化和精神内核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预计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朱耀垠介绍了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现状并指出,在未来,无论是老年人去世前的临终关怀还是去世以后的丧礼都是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朱耀垠发表致辞
 
“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很重视丧礼,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尽孝道’、‘行孝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朱耀垠提到,古人曾认为“君子生则敬仰,死则敬享”,崇尚“厚葬”“隆葬”,重于祭祀,父母过世后“三年丁忧”;后来则涌现了不少节俭丧葬礼仪的思想和文化经典,对丧礼的铺张浪费做出批评。
 
民政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国华发表主题演讲
 
作为民俗,殡葬文化还集中体现了国人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民政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华教授指出,它是人的价值、精神、人性的光辉的展现,是生命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人认为灵魂不灭,重视神灵,对死亡看的很重,对灵魂的敬畏在行动上就表现为重丧重葬。而西方的殡葬业是死亡社会学与生命科学的研发结合起来,变革出合乎他们的宗教、信念、环保、社会稳定、个人意愿等理念。在这一点上,国人的殡葬文化要向全世界学习,不能丢掉殡葬文化的精神内核。
 
从墓地到园林,殡葬改革需向环保看齐
 
在如今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殡葬礼仪要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既要做到“致哀思”,表达对逝者的缅怀,也要革除陈规陋习,避免大兴土木,不对生态环境做出过多的破坏。
 
“一个好的公墓应是一个城市亮丽的风景线。”王国华教授指出,如今很多国人依然有陈腐的观念,认为与公墓相邻是不吉利的,这种观点如果不改变,我国的殡葬行业就没有尊严感、自信感和自豪感。
 
陈虹副部长题字“记忆空间让爱传承”赠送刘鑫先生
 
“殡葬改革需要与生态和环保结合起来”,陈虹提到了俄罗斯的陵园,就像花园一样,没有阴森森的感觉,摆放了许多有特色的艺术作品供人们参观和游览,成都有个文殊院寺庙则是建了一个地宫,将死者骨灰盒摆放在里面,这些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把墓地变园林,用空间替换土地;利用新技术把死者的生平留存下来,也留给子女纪念祖先和回忆嘱托的新方式。
 
与会嘉宾共同发起“生命文化智能发展暨新时代殡葬改革倡议”仪式
 
“从土坑殡葬、水泥公墓、到艺术园林公墓,再到现在智能化、环保化、节地型的智能文博园,传统的殡葬形式经历了四个版本的升级。”
 
记忆空间集团董事长刘鑫发表致辞
 
记忆空间集团董事长刘鑫介绍,借助物联网以及即将到来的5G技术,记忆空间实现了线上远程祭拜祖先的方式,通过节约化模式解决了当代人与已故人争地的问题,通过网络存储的方式记录逝者的生命足迹,为子孙后代留下家族的记忆,让中国人的家文化得到恢复和发扬。未来,记忆空间将会不断引入当代智能科技成果,结合互联网,改变中国人的记忆方式和传承方式。(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