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9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张慧婧
”爱的启蒙“教学成果展上,杨澜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作品
12月3日,由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主办的“阳光一家亲”公益好朋友2016年欢聚活动在北京海淀区中间剧场欢乐举行。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澜在活动现场对该基金会过往一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介绍。
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成立于2014年11月,致力于为缺乏教育机会的儿童青少年提供适宜、充足、优质的艺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始人杨澜说:“我们相信人的价值,没有贫富,只有丰富。” 。2016年,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在艺术教育创新、艺术教育理念倡导、艺术教育普惠三个领域系统性地探索艺术教育的公益实践,通过阳光未来艺术教师种子发展计划培训了790人次、162名一线艺术教师和志愿者,研发《爱的启蒙》系列儿童艺术课程;初步建成北京、成都、南京三个具有代表性和辐射能力的“爱的启蒙”艺术教育实验基地,支持37所打工子弟学校展开艺术课程、艺术团、艺术之旅等活动,完成3条艺术教育理念公益短片的拍摄和传播,举办了8场大型艺术实践活动,为15,200名流动儿童带来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
从1997年开始帮助希望工程做推广和筹款,杨澜关注、探索、实践公益事业近20年,是什么原因让她走上公益之路?设立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的初衷是什么?最大的成果与体会又是什么?活动开始前,杨澜接受《公益时报》专访。
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参加阳光未来“艺术之旅”
公益是一段生命历程
谈起杨澜对公益的关注,可追溯到1993年底。当时她辞去《正大综艺》主持人的工作,选择赴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国际传媒。她接到了正大集团谢国民的一笔奖学金,从那时开始,杨澜更加关注教育,认为教育是投资于人,虽然周期长,但是十分相信教育的力量,并且想把曾经得到的支持回馈给更多的人。2005年,杨澜的好友、艺术家陈逸飞先生猝然离世,给她带来了一次冲击。在当时大众观念里,大多数人认为公益是退休以后才开始做的事,但杨澜认为做公益、慈善就要趁早,于是便将想法付诸实践,在2006年和先生吴征一起捐资在香港设立阳光文化基金会。
回顾阳光文化基金会走过的十年,杨澜说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在慈善文化的推广和提倡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2010年,阳光文化基金会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合在北京主办了巴比晚宴,巴菲特也提到:在商业当中有一些经验的企业家们,应该把运营机构的能力发挥出来,因为这也是为慈善做出的一部分贡献,而不仅仅是你捐出来的金钱,特别是趁你年富力强的时候做,才可以做到可持续、有成效。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之下,这次晚宴促使很多中国成功的企业家和第一代商人开始考虑如何有规划地去回馈社会,在这之后几年的时间中国出现了两千多家的家族和企业的基金会。第二方面,杨澜作为媒体人,一直提倡和推动慈善立法,2003年写的第一个政协提案就是关于慈善立法。2016年《慈善法》终于出台,使得很多民间的公益慈善机构能够以独立的身份注册和运营。杨澜认为这是一个慈善元年,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做公益了,这对公益慈善是一个功在千秋的事情。而在2014年,始终关注着教育和文化倡导,已在公益路上积累了近二十年经验的杨澜,带着一种使命感和对公益的全新理解,又捐资创立了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
阳光未来艺术教师种子发展计划教师培训
艺术教育是爱的启蒙
一如杨澜之前发起的公益项目,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的成立,有着很高的起点和立意。杨澜和她的团队认为,应当集中力量聚焦两大社会问题:当今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认知是片面的、功利的,限制了个人的充分发展,同时也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缺乏机会的青少年儿童难以获得适宜、充足、优质的教育, 并造成了他们的发展困境。艺术教育作为解决之道被提出,杨澜和她的团队更加亲力亲为地进行着艺术教育的公益实践。
杨澜和团队在过去十年的艺术教育公益实践当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开拓出许多创新思路,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爱的启蒙”艺术教育示范项目是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在教育创新方面的重点项目,涵盖完整艺术教育生态的各个环节。这个艺术教育创新实验,不仅有原创儿童艺术课程研发、艺术教室硬件投入以及教学实施;同时为支持教师放弃过去刻板的、成年人式的艺术教育,而专注于有启发性和创新性的儿童本位的艺术教育,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艺术教师种子发展计划已经实施两年,系统地增能教育资源缺乏地区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扶持一线艺术教师,为他们注入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提供优质的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教师日常教学实践活动。
阳光未来“爱的启蒙”儿童美术课程研发首席顾问、从事教育工作50余年的儿童美术教育专家杨景芝教授认为:艺术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促进孩子身心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一个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实践力,这五个方面,这也是智力的构成;同时艺术教育对孩子情感成长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艺术教育使孩子有自信并开始开口说话,阳光未来“爱的启蒙”艺术教育示范项目摄影班的一个孩子说:“我现在知道了一天和一天不一样,一个小时和一个小时不一样,一分钟和一分钟不一样,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也不一样,如果我不去记录我生活的点点滴滴,那我可能就会漏掉那些组成我的重要的部分。” 在一节“看镜子中的自己然后画你的父母”的“爱的启蒙”美术课上,孩子们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五官与父母的相似之处,给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了亲情沟通的机会。
用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手段,让孩子们获得一种好的自我接受程度,从而更加自信,同时对社会产生信任,并能够有机会表达自己,给孩子们提供了一种情感的纽带和抒发的渠道,从这个意义来说,杨澜认为这是一个社会的心理工程,而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过程。所以美的教育就是爱的启蒙,而不仅仅是一个技能;艺术教育不在于培养出几个特长生,实际是让所有的孩子有一种情感成长、人格发展的机会。
经过前期的探索和研究,在2016年,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正式发布教育主张:倡导以情感教育为主线的艺术教育。不仅如此,还提出了实现的方法论:探索以情感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各门类艺术教育手段,打通教师、学生、课程、研究四个环节;打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使三者形成有机的整体,以学校为中心打造完整、鲜活的艺术教育生态,关注缺乏教育资源的儿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同时创造素质教育的崭新模式。以如此认真的态度和专业精神来对待教育和社会问题,在公益界可谓独树一帜。中国的公益慈善在度过野蛮成长的初始阶段后,必将走向专业化,也许多年以后回头看时,我们会发现杨澜和她的团队开创了一个先河。杨澜表示“爱的启蒙”这样的公益项目具有可复制性,理念完全可以被各地的老师采用,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愿意将公益产品拿出来分享,这一项目也将逐步系列化进阶化。
阳光少年戏剧团
公益需要沉下心来专业地做
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段昉说:“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艺术教育理念是否能够真正落实在一线的教学活动中去,亟待攻克的是中间的教育技术媒介环节,需要在更加高远的立意与更加宽广的视野下创新内容和方法,这方面基金会可以发挥组织社会资金的能力,以及高效率跨界整合资源的优势,开放性地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艺术教育实践的创新案例。由于工作的开展探索性很强,路径和方法可参考的案例较少,虽然基于前几年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但是我们的团队往前走的每一步都依旧在不断地摸索中。很多想法都经历了求证、反思、否定、取舍的锤炼过程,每一步都历经选择和取舍。不过值得高兴的是,我每天都看到自己和伙伴们在进步,大家沿着一个共同认同的目标和一个越来越清晰的方向在前进。接下来,我们会对艺术教育创新、艺术教育理念倡导、艺术教育普惠三个方面的工作继续探索和研究,欢迎全社会有共同志向的同行们加入。”
杨澜说教育是长线的投入,目标是人的发展,不像扶贫救灾,马上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一开始要能沉得下心来做。同时,得益于在教育、艺术、公益、媒体等方面,都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年其实也是大家非常默默无闻地在付出着。她认为目前社会慢慢地认识到,孩子的教育其实是最重要的公益事业之一,人的发展是最值得全社会关注和投资的。又加上中国社会,正处于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口迁徙和转型的时代,数字庞大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其实不仅关乎于他们和他们的家庭,也关乎10年后中国的每一个家庭。杨澜和她的团队认为,持之以恒,艺术教育可以慢慢改变现实。
杨澜也说出了自己一直想说的话,希望中国的公益慈善,能够成为一个繁茂的热带雨林。有多样化的品种,有大的基金会像参天大树,也有小的服务于社区的花花草草,他们之间形成一种营养的输送和共同的生态系统,但是目前森林里物种比较单一,种类也不够丰富。比如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做艺术之旅项目时发现一个问题:欠缺能够做互动和支持性的公益机构。艺术之旅项目2016年组织近7000个孩子走进城市的国家级剧院、美术馆、博物馆,观看优秀的电影、音乐会、舞蹈演出、戏剧表演及艺术展览,开拓孩子们的视野,但是需要有志愿者组织或者社区级的公益组织来负责这些项目的实施,因为缺乏这类机构,所以合作时需要先培植比他们更扎根的这一级的公益组织,然而在更加成熟的公益社会,在不同的层级上都有非常成熟的组织,希望上下游可以被打通,形成整体的联动,使公益活动的开展更加游刃有余。纵览二十年的公益之路,杨澜认为做公益不容易,但是得到的远比付出的多。当中国的慈善公益发展到今天,公益不仅仅是一种爱的表达,更呼吁大家一定要专业地去做公益。(张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