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SEE秘书长张立:怎样打造2.8亿人次参与的环保公益?
2019-05-26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张明敏
与大病医疗、扶贫教育等“催泪式”公益相比,环保类公益似乎并非刚需和容易吸引眼球,但随着“污染防治”被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从国家政策到企业、再到环保公益组织,环保问题已成为公众不得不关注的切身问题。
环保公益如何创新?在设立项目时要考虑哪些因素?怎样让公众有参与感?企业家们是怎样践行环保公益的?
日前,全国最大的环保公益机构阿拉善SEE基金会秘书长张立先生接受媒体采访。
让公众听得懂、看得见、可参与、有反馈
记者:阿拉善SEE“一亿棵梭梭”已经成为了中国环保公益领域的教科书式的项目,这个项目最值得传递的经验是什么?从公益产品设计到平台筹款,以及公众参与等过程中,有哪些创新?
张立:环保专业性很强,人们认为环境的问题离自己既贴近又遥远。一方面,我们生存的环境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生存质量;另一方面,荒漠化防治在很多城市居民看来,感觉很远。通过阿拉善SEE“一棵梭梭”项目,把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环保项目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了。
通过阿拉善SEE“一亿棵梭梭”是一个“颗粒”(指捐款金额和对应公益产出)特别好的公益项目,10块钱,能够固定10平米的荒漠,用一棵梭梭树,或者其他的耐旱植物来防治荒漠化。同时,对公众来说是一个很容易承担的捐赠金额。
同时,随着互联网公益平台发展,人们实现了“指尖捐赠”,让捐款人跟我们在阿拉善种下的一棵梭梭树连接起来,阿拉善SEE“一亿棵梭梭”项目拉近了公众和环保的距离,他们能直接参与进来。同时,我们把整个种树过程以及跟踪监测全部透明化、可视化。
我们还邀请组织捐赠人和企业实地种树,提高项目的可参与性,比如当初蚂蚁森林的线上用户代表经常去现场体验。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91.7万亩的荒漠化防治,计划是用10年时间完成200万亩,也就是种植一亿棵梭梭树。这些我们都是前期经过科学规划的,我们有一个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都是各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一起来论证项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之,一个好的环保公益项目,必须让老百姓听得懂、看得见、可参与、有反馈。
记者:阿拉善SEE推出了如创绿家、卫蓝侠等创新项目,在设立推动一个公益项目时,你最看重的因素是什么?
张立:我们会结合当下最紧迫的环境问题确立项目,比如阿拉善SEE刚成立时,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在美国民间环保组织是非常多的,资金量比中国要大得多,我们就确定支持和资助国内的草根环保组织,系统地要支持中国环保公益行业发展,把它作为阿拉善SEE发展的一个基石。
我们每年会拿出一千多万元的非限定性捐赠资金来支持环保公益行业。包括劲草同行、创绿家这两个品牌项目,我们资助过在中国注册且活跃的一半以上的环保组织,有500多家。所以我们是一个资助型公益机构。
正在执行的江豚保护项目,“拯救江豚,留住长江的微笑”;当时江豚只有1012头,由一个濒危物种变成极度濒危了,再不保护这个物种就没有了。阿拉善SEE在成立之初,就聚焦北京沙尘暴,当时就是要解决当下最迫切的环境问题。
记者:阿拉善SEE已带动超过2.8亿公众成为环保的支持者和参与者,除了捐赠,公众参与公益的方式还可以有哪些?
张立:公众参与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有很多志愿者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劲草生物多样性嘉年华”活动能够在全国各地铺开,就是得益于各种资源多种形式的参与,有人提供免费场地,很多志愿者来协助组织。比如今天520(访谈当天),我们在推进公益项目打榜,这个打榜本身不一定让大家多捐钱,而是捐你的步数、知识、微笑、静心时间、早起等,多种多样的公众参与,只要参加到这个环保活动中就行了。
同时,我们有的会员结婚时会把份子钱捐出来,生子后把零钱捐给公益项目,员工工龄庆祝都会考虑怎样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
企业家的承诺和示范作用
记者:阿拉善SEE因企业家而生,怎样发挥他们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张立:对于企业家,一方面他们能够直接捐赠,另一方面,随着他们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还能带动大批跟随者一起改变。十几年前,我们第一届的理事访问美国,当时请海洋专家来讲鱼翅的问题,王石就说我们SEE企业家带头不吃鱼翅,包括任志强、冯仑等企业家当时就表态以后宴请就不请鱼翅了。
他们回国后每个人还戴个鲨鱼帽子,搞过几场大活动。这些企业家做出对社会的承诺,就会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
还有现在大家都熟悉的“任小米”、“潘苹果”,都是这些企业家对公益的特别支持和参与,也是一种对社会的承诺。
改革开放40年来,企业家对中国经济的巨大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们一旦对环境问题做出社会责任的承诺,就会义无反顾地去做。
包括历任的会长以及很多会员,除了每年要捐10万元,承诺捐10年以外,还会捐时间。比如劲草同行项目,100多个导师捐出了2800多个小时,这种公益时间不算路上,是纯粹的面对面辅导时间,差旅也是自理。我们一年有大大小小一百场左右的全国各地的活动,他们都是自费参加,有在新疆的企业,一年去好几次,没有人给他们付钱。
所谓企业家精神,我认为,在这里体现的就是他对环境问题的承诺和责任。
攻坚战中的独特作用
记者:“污染防治”被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作为全国最大的环保公益组织,阿拉善SEE在这个领域的独特价值和作用是什么?与政府和企业相比,作为第三部门的NGO,它有哪些优势?
张立:在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中,黑臭水体治理是这两年由生态环境部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提出来的,是全国的城市水体治理特别重要的部分,跟老百姓接触最紧密。阿拉善SEE基金会和自然之友,河流守望者,IPE(公共环境研究中心)都是黑臭水体治理的民间牵头单位。
我们跟IPE合作,打造了一款公众能参与的黑臭水体治理监督的手机客户端,你在家旁边,如果发现有黑臭河的治理的进展,或者举报,都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拍照,直接上传到IPE,这个跟环保部全国的监督网络是联动的。
第一年我们就联合五六十家污染防治类环保机构,把全国200多条黑臭河线路明确了,由环保组织来配合政府来做好黑臭河公众的监督,在目前大的环境治理攻坚战里边起到一个很重要作用。
明年,第十五次《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将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中国的环境公益组织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这个濒危物种的保护,我们现在资助了550多家这样的机构,还推出了“劲草嘉年华”的公众教育活动。
记者:中国环保公益领域,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张立:一些污染防治类的项目,公众参与的难度就比较大。我们开始就以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来入手,比如这个工厂排污,可能危害的是周围的这些居民,但是远离污染排放点的这些公众很难参与去监督,他也不知道怎么参与。我们通过支持“卫蓝侠”项目——就是保卫碧水蓝天的侠客,来推动当地的这种环境信息公开。公众通过手机APP来了解到自己生活的环境,找到污染的这个信息源,可以向政府举报,这本身就是对每个人人参与的一个最直接的体现。
挑战和难点在于,不同类型的污染企业,违法排放的成本太低,环保公益组织没有执法权,怎么来推动执法呢?环保公益组织可以推动信息公开,让公众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