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公益资讯 > 潘达微:广州慈善事业的开拓者
潘达微:广州慈善事业的开拓者

2019-04-09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1881年1月15日,潘达微出生于广州沙河东圃镇的一个官宦之家。潘达微的双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因而在他的体内从小就埋下了“慈善为怀”的基因。

潘达微的父亲潘文卿曾任清朝一品武官,辞官后以慈善事业闻名,是慈善机构两粤广仁善堂的创始人之一。据记载,两粤广仁善堂是清末民国闻名一时的“广州九善堂”之一,在水灾、时疫频发的清末民初,多次组织社会力量竭力救济。

兄弟姐妹7人,潘达微排行第五,少时勤奋读书,十五六岁时,便能模仿古诗作画。他自幼多病,求医中认识了孙中山,并得其治愈。在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下,他立志救国,提倡社会改革。后来,他加入兴中会,此后为革命不惜携妻出走、散尽家产。

潘达微是一名社会活动家。他当过记者,办过报纸,经营过慈善事业,当时广州的许多社会活动他都参与其中。

在他的奔走下,在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72名烈士被安葬到黄花岗。有人说,如果没有潘达微,就没有黄花岗。

安葬黄花岗72烈士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潘达微成为孙中山在香港、广州的得力助手。这年8月,孙中山嘱托他举办宣传刊物,鼓吹革命,推动反美拒约斗争的开展。潘达微遂以赞育善社的名义,筹款数千元在广州创办石印《拒约画报》,后改名为《时事画报》。

他在创办画报之时,就明确地提出了“以革命思想入画”的口号,这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针对当时国人文化程度低下的特点,画报图文并重,针砭时弊,鼓吹改革。这份画报出版一年左右,就被清政府查禁,在海内外起了积极影响。

1911年,同盟会计划再在广州发动起义,潘达微等人利用河南歧兴里培淑女校作为转运储存武器弹药的地方。3月29日,起义爆发,义军奋战一夜,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次日从越秀山麓至双门底各街道上,殉难烈士遗骸枕藉,暴尸街头。

此时,清政府只顾调兵遣将,搜捕革命党人,没有顾及收殓遗骸之事。潘达微关心死难烈士的情况,设法谋求营葬烈士之事。

黄花岗起义失败之时,潘达微的公开身份是《平民报》的一名记者,实际上是秘密的革命党人。当时,要为这一批“造反者”收葬异常艰难。当局本来打算将这些遗体交给善堂收殓,与被处决的罪犯一样乱葬在“臭岗”,潘达微“肝肠欲裂”,马上冒险去跟善堂的善董们陈情,并请动江孔殷在当局面前担待。江孔殷是当时很有势力的巨绅,与两广总督张鸣岐的交情很不一般。而潘达微父亲潘文卿是广仁善堂的创始人之一,潘家与江家素来交好。

接着潘达微又去找地。先是找到东门外沙河一地,地主是一名医生,本已经答允出让,很快又因怕被牵连而变卦。他最后用父亲的老关系,声泪俱下地说服广仁善堂之善董徐树堂将一块义地拿出来作为墓地,且棺殓营葬各事,统由广仁善堂负担。

第二天,潘达微来到现场,协同100多名忤工从上午11时一直忙到下午4时,总共殓葬了72位死难烈士。

潘达微对殓葬之事本不想宣扬,不过当时保皇派的《国事报》登载了这条消息,并故意在措词上渲染潘达微奔走呼号的情况。后来,潘达微索性在《平民报》上发表详细消息,标题是《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

这条标题一时传诵街头。其时,墓地所在地并非种有菊花,岗名原是红花岗,只因为潘达微平生最爱菊花,特别欣赏古人“菊残犹有傲霜枝”之句,特意改名为“黄花岗”,并沿用至今。潘达微也因收葬72烈士,被知友称为“侠士”。

致力解决民众贫困问题

在武昌起义后不久,潘达微接受了当时的警察厅长陈景华的邀请,在广州花地黄大仙祠创办孤儿教养院并出任院长。当时,政府无法解决经费,他就变卖母亲遗下之房产,以自己分内所得之款作为孤儿院经费。这所孤儿院先后办了50多班,毕业孤儿达千余人。

1912年,潘达微与友人化装到各地行乞,一方面是为演出而体验生活,另一方面是希望“深入调查乞丐组织情况”。在深入了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乞丐和贫民的情况后,他创立了“乞儿救济会”,致力于帮助贫困的人们。

后来,潘达微又参考外国经验,结合中国实际,起草了关于成立“广州市慈善公会”的建议,涉及的项目达二十多个。其中包括:开设平民饭店,一方面作为调查乞众、苦力、贫民的机构,另一方面“作短期的演说,以鼓励其自新既省回头”;建立为贫民谋生计的“平民工艺院”;设立为失学人士谋教育的“半夜学堂”,让白天工作的平民谋一学业,为将来谋生打下基础;建立平民医院,“推广方使,收纳病者”;设立洗衣、缝衣队,安置乞丐中的妇女,发挥其所长,将孤儿院扩充为“男女教育院;建立平民寄宿处,让无家可归者白天谋生,晚上就学,夜有归宿……

这些措施,不仅仅为了解决贫苦民众的生活问题,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些系统工程,能改变平民大众生活的陋习,建立一个“恭让、和煦、约己、徹人”的大家庭,树立新社会的新风尚。

陈景华对潘达微的热忱甚为感动,觉得建议对于改善社会治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与潘达微相议,先择易行者办理,先扩充、完善女子教养院事。陈景华在警察厅召见院中同人商议,大家表示支持,并议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于是,女子教养院得以扩大,初办时仅收得四十余人,及后发展至八百人,全为奴婢、孤儿、妓女及无告女子,后来还增设孤儿院,引起中外人士及舆论关注,被视为中国“破天荒之伟举”。

后来,袁世凯窃取了国民政府的大权,令通缉孙中山、廖仲恺、朱执信等人,潘达微得到消息后,连夜前往香港、上海等地避难。

在香港南洋烟草公司任职期间,他巧妙地把实业的发展和慈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把烟草公司每年赚得的利润,提成用于社会福利救济事业,肩负起广东的赈灾、医院建设、发展孤儿院等慈善活动的角色。

大革命期间,潘达微曾一度出任广州市公益局长,但因他的个性不喜从事行政工作,任职时间没多长便辞职了,从此专心致志于艺术工作,以诵经、摄影、写画消耗余生。1929年8月27日,潘达微病逝于香港寓所,终年48岁。(据《善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