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第二届)中国农村养老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
2018-12-09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皮磊
12月8日,2018(第二届)中国农村养老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本次峰会由河北省荷花公益基金会主办,南方都市报承办,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河北大学人口研究所支持。陕西助老汇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协办。论坛以“重塑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养老多元参与”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农村养老领域的政界、学界和民间组织代表,并就中国农村空巢老人现象、寻找农村养老模式和推进农村养老公共政策进步与社会关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农村养老机遇与挑战并存
河北省荷花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师进辉指出,城市养老正在成为创业的蓝海,各种现代化、人性化的养老模式层出不穷,受到社会资本、公益力量及媒体大众的广泛关注。随着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农村空巢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农村养老的体制短板和资源短缺也更为突出,在某种程度上农村养老问题更需要引起社会关注。
“目前国家的政策正在向农村和养老两个方向倾斜,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除了国家和政府的推动,也需要全社会的多元力量参与。近年来,全国各地农村以及民间组织在农村养老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师进辉谈到。
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指出,我国农村养老既面临三大困难,也具备三大机遇。“一是保障难。尽管我国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养老金连续上调,但实际保障水平还有待继续提高;二是健康难。我国农村的健康服务能力偏低,农村基本上没有健康管理,未来最大的挑战是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这是农村养老难点中的难点;三是关爱难。我国农村老人居住分散,空巢独居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文化设施也偏少。”
不过,农村养老也面临三大机遇。他提出,一是党中央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二是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养老成为五大幸福产业之一;三是我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家庭养老、熟人社会、互助传统理念,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奠定基础。
吴玉韶认为,农村养老是系统工程,必须在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局中统筹谋划。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不能就养老谈养老,要把养老问题纳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把养老服务纳入乡村公共服务,把养老设施纳入乡村规划,把老年人管理纳入乡村社会治理,切实在乡村振兴和发展中统筹解决养老问题。“探索中国特色农村养老之路,要坚持基本国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积极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倡导养老多元参与。这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义,也是解决农村养老的金钥匙。”
吴玉韶表示,农村养老的三大力量是家庭、志愿者和专业服务队伍。农村养老的主力军仍然是家庭,但家庭照护也需要政策支持,家庭照顾队伍需要专业培训。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志愿互助服务队伍。互助养老是中国农村养老的传统,也是新时代养老的希望所在。志愿互助服务关键在组织,基层老年协会是最佳组织模式,要加强扶持和引导。“要逐步发展专业服务队伍,尽管很难,但这是大方向,必须逐步推行,由易到难,由城及乡,由近郊到远郊。互联网+养老提供了新可能。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专业社会组织进入农村。”
对此,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友华认为,互联网在社区治理当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他表示,社区治理的核心是社区服务,社区服务的前提是人际关系与人际互动。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际互动与人际关系,使得现代陌生人社会又变回熟人或半熟人社会,社会治理成为可能。“政府+互联网是电子政务,市场+互联网是电子商务,社区+互联网也可以构成电子社务,社区治理应该将社会、政府、市场三方协同起来。”
依靠农村内生力量
“我国养老的短板在农村。”陕西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关居正介绍说,截至2017年年底,陕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645万人,农村老年人口416万,未富先老的问题更为突出。
这正是西部省份乃至中国农村地区都面临的挑战。他指出,陕西目前正不断加大农村养老设施投入,推进养老建设,目前已建成农村幸福院8124个,床位达到8.3万张,覆盖49%的行政村;已建成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424个,可用床位5.1万张,县级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实现了全覆盖。
农村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是陕西省的特色。“目前已建有农村老年协会16228个,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关居正谈到,依托陕西助老汇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挂牌陕西省基层老年协会孵化基地,大力推进社会组织+基层老年协会农村养老服务模式,能够解决农村养老无人服务和服务不专业的问题,让更多老年人受益,让更多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河北省,荷花基金会也在探索“妇老乡亲”的养老模式。基金会执行长张天潘介绍,对农村老人来说,健康是最大的问题,失能失智的照料问题更加严重。互助养老这类模式只适合能够自理的老人。空巢老人谈不上居家养老,社会化养老在农村几乎是一片空白。农村面临失能失智的问题,只能依靠农村的内生力量,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是可以依靠的人群。
在“妇老乡亲”的养老模式下,一方面,基金会发动留守妇女,组建妇女组织,培训专业志愿服务能力和初级护理能力。基金会负责联络培训机构,留守妇女通过学习、考试、拿到初级护理证、中级护理证。另一方面,基金会也发动身体相对健康的老人,建立农村老年协会,基金会提供三年的资金,用于孵化、运作协会,组织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村里老人的业余生活,提升村落活力和凝聚力,营造良好交流活动、互助氛围。
吴玉韶指出,“互助养老是中国农村养老的传统,也是新时代养老的希望所在。”邻里互助、社区互助,特别是老老互助,低龄、健康老年人帮助高龄、有病老年人。荷花基金会的“妇老乡亲”项目也是充分发挥妇女和老年邻里作用的一种模式。
河北省荷花公益基金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提出,互助养老对农村的养老服务是有效的补充,没有现在农村各种各样的互助养老,农村养老的服务需求得不到解决,它是现阶段非常有效的补充形式。“但互助养老是农村社会养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不管它是处于群众自治的还是联合自治,还是干部领导型的社区自治,都是一个过渡阶段。未来,互助养老提供的内容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互助养老的部分功能会被社会养老服务所取代,但互助养老在未来会以新的形式继续发光发热。”
需尽快建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在当天的峰会中,南方都市报也联合北京耿耿丹心教育公益基金会、河北省荷花公益基金会共同发布《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研究报告》。
报告发现,中国农村老人几乎是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中唯一无法转型的群体:年龄和不能转换的身份;能力难以适应信息时代和市场;身体机能状态不可逆转的弱化;缺少青壮年劳力和活力的生存环境;农村普遍的公共资源稀缺;不完善的基本社会保障系统和设施;紧缺的社会服务等。各种叠加的积困致弱因素致使农村老人成为社会人口中的一个弱势群体。相比之下,农村留守老人则由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所造成的结构性断裂变得更加弱势。
报告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应确立政府主责、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以及资金保障,建立具有底线的社会保障和法律政策是制度基础。而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进入农村社区,发展社区服务与照护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力量。
报告建议,改变或消除城乡身份壁垒,实现农村老人与城镇老人基本平等的社会福利待遇,首先是享有与其他老年人平等的生活、医疗、安全、尊严等的基本权益的社会保障,以及享有健康、参与、发展等权益和福祉,这是农村留守老人的根本需求,也是解决之道。“应尽快地全面实现可支付得起、有质量和水平的农村医疗、护理和养老服务体系和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