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额信贷与普惠金融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8-11-28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张明敏
11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行了“中国小额信贷与普惠金融发展研讨会暨《从小额信贷到普惠金融——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二十五周年回顾与展望纪念文集》发布会”。与会者对中国小额信贷和普惠金融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深入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从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引进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小额信贷模式算起,中国小额信贷和普惠金融的发展已有25年。今年又恰逢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正值中国精准扶贫的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为了总结中国小额信贷发展25年来的经验和教训,推动小额信贷和普惠金融进一步为实现脱贫攻坚和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做出更大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和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共同邀请中国小额信贷和普惠金融发展的亲历者,包括实践者、专家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编写了《从小额信贷到普惠金融——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二十五周年回顾与展望纪念文集》。
本文集由吴晓灵和刘克崮为顾问,由杜晓山和刘文璞主编,孙同全和白澄宇为副主编,对中国小额信贷和普惠金融发展历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回顾、总结和展望,共含37篇文章,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和政策篇,含18篇文章,内容涉及中国小额信贷和普惠金融发展的背景、过程、现状、经验、教训、挑战、趋势和建议等。第二部分为实践篇,含19篇文章,其中18篇是关于各类典型机构代表的小额信贷业务发展过程、运行模式和效果、经验和教训、挑战和对策建议等,各篇文章是按各机构开展小额信贷或普惠金融服务的时间排序,从中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中国小额信贷和普惠金融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另1篇文章是对小额信贷行业协会组织发展问题的总结和思考。本文集中每篇文章都浸透着作者在小额信贷和普惠金融领域的长期亲身实践、观察、思考和深刻体会,是反映中国小额信贷和普惠金融发展历程的缩影。
中国现代小额信贷起源于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的扶贫行动。自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先后在河北省和河南省与当地政府合作成立了4个“扶贫经济合作社”,引入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开展扶贫试验,实现了信贷扶贫资金真正到达贫困户的“真扶贫,扶真贫”良好效果。此后,国际多双边发展组织和国际民间组织对华援助中也大量采用小额信贷扶贫模式,并由农村扶贫进一步拓展到城市扶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创业。到2005年,中国以扶贫为己任的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和项目达到300家左右。这些小额信贷机构和项目主要以扶贫以及妇女和儿童发展为宗旨,其中80%以上的机构或项目位于国定贫困县。以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追求扶贫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2005年,联合国正式提出“普惠金融”概念,2006年,人民银行课题组和中国小额信贷联盟联合翻译了联合国2005年“建设普惠金融体系”蓝皮书,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其正式接纳。2012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墨西哥举办的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上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正式使用普惠金融概念。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此后,在中国普惠金融的理念、理论和实践得以快速倡导和发展。2015年底,国务院颁布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成为未来五年国家层面的普惠金融发展战略规划。2016年,杭州G20峰会通过《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成为数字普惠金融领域首个国际纲领。2017年,原银监会印发了《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积极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和产品,并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
在这25年里,中国的小额信贷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扶贫的涓涓细流发展成为蓬勃的服务普罗大众和小微实体经济的普惠金融大潮,其功能从农村扶贫工具发展成扶持城乡小微企业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金融手段,其业务内容从单一的小额贷款发展到包括存款、支付、汇兑、保险等综合性的小微金融服务,其从业机构由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的一枝独秀发展到农民资金互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类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互联网金融企业竞相参与的百花齐放,其技术手段从手工操作发展到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应用,其理论与政策视野从小额信贷扶贫产品与机理发展到包含宏观法律政策环境、中观基础设施和中介服务、微观金融产品与服务机制的普惠金融体系。这些变化是新时代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有效路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