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公益资讯 > 终身教育和全球公益慈善教育网络沙龙在珠海举行
终身教育和全球公益慈善教育网络沙龙在珠海举行

2018-11-16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皮磊

11月12日,由国际公益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主办的益论沙龙第八期——终身教育和全球公益慈善教育网络在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珠海)开幕当天举办。

本期沙龙邀请广东省天行健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国际公益学院EMP 2017秋季班学员常青担任主持人。国际公益学院副院长黄浩明教授,国际公益学院特聘教授、香港大学非营利管理硕士课程高级讲师陈瑜,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主任杨志伟作为受邀嘉宾出席本次沙龙,共同围绕“终身教育”及“教育创新”展开对话。

公益慈善教育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目前,许多国家都已经把终身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把对终身教育看作是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基础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终身教育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全球公益慈善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专家表示,终身教育面临着三个挑战:变化、不足与跨越。

随着社会发展,终身教育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都在发生变化,提供教育的能力出现了不平衡状态,老师、家长、同学都面临着学习能力不足、教学能力不足、可提供社会资源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另外,终身教育是长期过程,也面临众多时间、地点、角色的跨越挑战,如线上和线下的跨越、课堂上和课堂下的跨越、在职和退休的跨越等。黄浩明指出,“公益慈善教育不是专属某个行业、某个专业,而是贯穿社会生活各个模块的终身教育。”

公益慈善教育已与公众的生活紧密相连,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手机就可以关注公益慈善、力所能及做公益慈善。而想要做好公益慈善,就需要深入学习公益慈善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工具。

国际公益学院特聘教授、香港大学非营利管理硕士课程高级讲师陈瑜表示,“在现代教育体系里,公益慈善是科学性的、专业性的、跨学科的,必须有科学的方法、支持,才会有更高的效率。众多公益参与者有各式各样的途径接受终身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的选择,掌握必备知识、技能及工具,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公益慈善教育既要思考如何让更多人尤其是专业人士从不同的跨界领域加入公益慈善领域,又要思考经过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后学员能给社会带来哪些改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主任杨志伟先生认为,“公益慈善教育也需要更接地气、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以回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问题。”

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还需教育创新

专业人才培养对公益慈善行业是很大的挑战。“目前,北师大珠海分校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已经有七届学生,是中国第一个有慈善本科学位的学校。现在随着校友的逐步发展,如世界自然基金会、儿童救助会、壹基金等组织开始出现大量校友,这反映了公益行业的进步与社会接纳程度的提高。”杨志伟主任介绍说。

除了学历教育的创新突破,“公益慈善教育还需要做全方位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把公益慈善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思维方法结合起来。”黄浩明表示,国际公益学院的公益网校目前已有个1.7万多学员通过业余时间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已上线各类公益专业课程一千余个,学员可以随时随地远程用电脑或手机登录学习,让公益慈善的终身教育变得高效、便捷。国际公益学院的国际慈善管理专业目前除了12门必修课外,还设置极具特色的行动计划。单纯知识灌输很难被接受及运用,而体验式、互动式学习会改变我们对公益慈善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认知。

体验式、互动式的学习就需要公益慈善教育持续创新,无论是授课形式如翻转课堂、微课、小视频等,授课方法如体验式学习,教学效果评估如绩效测量及项目评估,还是远程教育的运用,都可以让更多的公益人设计个性化学习的策略,更高效地学习专业知识。陈瑜教授指出,“公益慈善教育正在通过创新激发学员主动学习,整合公益圈里的教育机构、社会组织、捐赠机构、孵化机构等做有机结合,形成未来战略伙伴。”

黄浩明指出,公益慈善教育与终身教育密不可分,公益慈善教育并不是记知识,而是引导思维方式的变化。“我们应该努力把善良的中国人的面貌展现给世界,慈善引领社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