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3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文梅
■ 本报记者 文梅
11月5日,中国慈善联合会在广州发布第五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数据显示,2016至2017年间,我国城市社会捐赠稳步增长,社会组织数量持续增加,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国城市慈善事业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其中,北京、广州、深圳、上海、苏州、南京、无锡、宁波、成都、长沙等城市的综合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第五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从社会捐赠、志愿服务、社会组织、政府支持四个方面和“结构”、“规模”、“贡献”、“可持续性”四个维度,对我国221个样本城市在2016年至2017年间的公益慈善事业进行了分析。样本城市遍及26个省份,覆盖了43%的地级市、23%的县级市,覆盖人口达6.3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6%,具备一定的代表性。
城市慈善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此次指数评估指标体系,选定从社会捐赠、志愿服务、社会组织、政府支持四个方面的数据和评分来综合衡量一个城市的慈善事业发展水平。
在社会捐赠方面,2017年,221个样本城市的社会捐赠合计达到了660.14亿元,同比涨幅为4.86%,占当年全国捐赠总量的44.01%。由于很多全国性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接收捐赠数据暂未列入城市数据统计,使城市的社会捐赠增长率低于全国水平,这一方面反映了慈善资源更多地流向了全国性社会组织,一方面表明城市本地化的社会捐赠也在稳步增长。数据显示,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广州、杭州、无锡、长沙、重庆、苏州等10个城市连续两年接收捐赠均突破10亿元,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志愿服务方面,样本城市的注册志愿者人数为6218.77万人,较2016年增加851.55万人,同比增长15.87%,其中:重庆、北京、上海、温州、南通、南京、无锡、宁波、杭州、成都、广州、深圳、郑州、盐城、苏州、银川、济宁、沈阳等18个城市的注册志愿者人数连续两年超过100万;两年间,这些城市的年度志愿服务总时长也从12.99亿小时增长到17.94亿小时,同比增长38.11%,相当于近90万名普通职工全年的工作时长。数据显示,各城市的志愿服务时长增速大于志愿者人数增长率,表明城市的志愿服务体系正在逐渐成熟,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和社工机构的志愿者引导、培育和管理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专业志愿者和长期志愿者的数量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已经初步形成了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和可持续化的格局。
在社会组织发展方面,两年间,样本城市的社会组织数量显著增长,从46.54万家增加到50.96万家,同比增长9.69%。其中重庆、上海、南京、深圳、北京、成都等6个城市拥有社会组织数量超万家;样本数据显示,地级市平均拥有社会组织约3141家,县级市平均拥有约493家。此外,在《慈善法》颁布实施后,慈善组织的认定工作在各地迅速开展,这些城市的慈善组织数量也从2016年的约300家增加到2017年的2000家以上。
在政府支持方面,2016年和2017年,样本城市通过财政资金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总金额分别为126.50亿元和139.93亿元,通过彩票公益金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总金额分别为25.41亿元和28.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2%、11.48%。数据显示,各地政府部门都在持续加大对社会组织的资金支持力度,并通过政策、项目、场地、培训等多方面的扶持,为社会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到公益慈善事业中,促进了慈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区域慈善发展不够均衡
数据显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地域性差异。本次指数得分前100位的城市中,来自东部的70个、中部11个、西部19个,一定程度反映出我国东部城市对慈善事业的重视程度较高。
以综合指数TOP10的城市为例,北京以90.50的分数排在第一,和广州、深圳、上海、苏州、南京、无锡、宁波等共8个东部城市位居全国前列,仅有西部城市成都、中部城市长沙分别以84.76分、84.58分排进了前十。
从不同地区来看,排名前20的东部城市分数差距仅为8.30分,而排名前20的中部城市、西部城市分数差距则扩大为28.02分和22.70分。这表明,东部城市的慈善事业发展比较均衡,相互间差距较小;而中部和西部城市指数得分差距较大,不同城市的慈善事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亟待整体提高。
地级市和县级市在指数平均得分上有明显差距。在地级市指数得分排行中,广州以89.12分位列第一,深圳、苏州紧随其后进入前三名,绍兴、常州排入地级市前十。在县级市指数得分方面,东部城市宜兴以82.98分排在第一,昆山、太仓、张家港、东台、海门、常熟、荥阳、晋江、溧阳等城市表现出色,分列前十。其中荥阳排在中部城市第一,指数得分为78.34分。此外,西部城市中韩城最为领先,以73.03分排在县级市指数得分的第15位。
从省份来看,综合指数得分TOP100的城市中,江苏省包揽31个,浙江省13个,山东省10个,广东省8个,福建省5个,前五个省份的城市占比达到了67%,可见经济大省往往也是慈善大省。
此外,还有7个地州、3个区县参与了本次指数的编制工作,由于指数主要针对城市进行评估,因此未能在指数榜单中体现。但通过指数评分看,这些区域的慈善发展水平也存在亮点,三个区县的指数得分均进入百强,海曙区排在30位左右、中牟县在50位左右,二七区在80位左右;由于我国地州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慈善事业发展处于初步阶段,相关数据提供的也不尽完整,因此综合指数得分较低,其中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指数得分均超过60分,排在100位左右。
慈善发展得益于政府支持
根据221个城市的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有112个城市具备慈善信息公开的官方网站渠道,占样本城市总数的50.68%,仍有半数城市需要进一步加强慈善信息的披露和宣传工作。此外,有66个城市专门制定了与慈善事业相关的法规政策,有60个城市政府部门举办过慈善表彰活动,还有57个城市编制了慈善事业发展规划或相关研究报告。可以看出,重视慈善事业,将其纳入政府顶层设计的城市越来越多,但还有部分城市尚未制定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将其纳入到城市整体发展战略当中。
数据表明,政府部门对城市慈善事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6年,广州市提出创建“慈善之城”,并纳入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北京市提出创建“首善之都”,上海市打造“公益之城”,南京市建设“博爱之都”,成都市推出“尚善之都”等,全国范围内有十几个城市开始从市级层面全方位打造“慈善城市”,这些城市的各项指标均名列前茅,显示出政府部门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组织培育、资源对接、氛围营造等方面的不懈努力和显著成效。
指数编制过程和方法
“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是一套可以对城市慈善事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监测和科学评估的指标体系,通过对城市慈善数据的分析计算,从多角度、多维度来衡量城市慈善事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为全国各地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此前指数已经发布四届,评估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被称为我国的“城市爱心GDP”。
本届指标体系在之前四届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简化,从“社会捐赠”、“志愿服务”、“社会组织”、“政府支持”四个方面和“结构”、“规模”、“贡献”、“可持续性”四个维度对城市公益慈善事业进行全面评估。新指标体系取消了原有的“经济贡献”“慈善文化”两个方面,二者所包含的主要指标项被整合并入了上述四个方面;指标项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指标总数从51个精简为45个,兼顾了各城市慈善数据的可得性、有效性和全面性,能够集中和客观反映出一个城市慈善事业发展的综合水平。
本届指数的编制工作于2018年4月上旬正式启动,共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0多个城市的民政部门和慈善组织发出了信息采集的申请,截至7月下旬,共收到221个城市提交的数据资料,其中包含3个直辖市,132个地级市,86个县级市。填报完整度在60%以上的城市有174个,占比79%。参与指数编制的城市遍及26个省份,覆盖了43%的地级市、23%的县级市,涉及的城市常住人口达6.3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6%,具备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本届指数的相关数据来自政府部门发布的公开统计数据和各城市民政部门、慈善组织提交的数据。通过分层抽样,对221个城市的信息数据进行了审核和修正,确保了原始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严格依照指标体系进行评估计分,确保所有分数均为客观得分,最大限度减少主观评估可能产生的偏差。经分析,各城市的原始数据值或指标项得分基本符合正态分布,针对其中一些数值差异较大的指标项采取对数处理,降低了样本数据和指标变量的波动,可以减少因城市规模差异而产生极端值对评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