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公益资讯 > 南京江宁:打造“1+10+N”社会组织平台
南京江宁:打造“1+10+N”社会组织平台

2017-08-16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王勇


社工组织孩子们在开展活动

民政部日前明确了首批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实验区的确定将为各地积极开展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工作提供借鉴,为推进我国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探索新路。首批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为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

南京市江宁区从精准定位、精细治理、精心服务三方面入手,通过弱化街道经济职能、推动执法权限下放、打造社工人才队伍、构建“均等服务”体系等构建街道社会治理新机制。

实施“地网整合”工程

立足城乡区划实际,以功能区块、居民分布等为基本依据,以小区、院落、网格自我管理为发展方向,推动建立全覆盖的网格体系和责任体系。

在网格之内,把责任落实到网、具体到人,并且明确管理服务、首问负责、考评问责等系列制度规范,实质上推动基层工作力量下沉到网格。

以东山街道社会治理“网格化”信息系统为模板,启动建设涵盖全区人、事、地、物、组织等内容的数字地理信息系统(网格化治理信息系统),统筹整合综治、公安、民政、司法、城管等部门资源,构建全区网格化治理全域覆盖“一张网”,实现社会治理要素信息采集、各类治理对象管理服务、社会治理各项工作一网运转。

实施“社网提升”工程

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专业运行、项目合作”模式,精心打造“1+10+N”社会组织发展服务平台(即1个区级社会组织总部基地、10个街道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N个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站),在资金、场地、项目、培训等方面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着力培育“千百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即一支1000人以上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一支100人以上的社会工作专业督导人才队伍和一支10个以上的社会工作专业领军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其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方面的专业优势。

实施“微网延伸”工程

按照“小办公、大服务”理念,推动10个街道全部建立1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服务中心,打造集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社会组织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推动201个城乡社区全部建立6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完善民政、人社、警务、司法、文化、卫生、计生、体育等综合服务功能。

通过3~4年打造500个“微服务”平台,开展以“微文化”、“微课堂”、“微餐桌”、“微志愿”等为主题的“微治理”试点,在居民聚居的村(居)民小组、自然村落、住宅小区设置服务点,就近就便提供养老、助餐、文娱、健身等群众需求突出的服务内容,切实提升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能力和水平。

健全“政府购买”机制

制定完善街道政府购买服务清单,建立街道政府购买服务平台,对从街道法定职能分离出的或新增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凡涉及养老助残、社会救助、法律援助、慈善救济等范畴,坚持“政府负担、合同管理、评估兑现”,通过项目购买、项目补贴、项目奖励等方式,交由社会力量或市场主体承接。

建立健全街道购买社会服务专项资金保障及增长机制,确保每个街道每年不少于200万元,创新公益创投、服务外包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机构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逐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公共服务运行机制。

搭建“多元供给”平台

立足区内2个国家级、3个省级重点园区实际,依托辖区内26所高校和23万在校师生资源优势,发挥全区1700多家注册社会组织和一批持证社工人才积极作用,在街道社会治理中深化街区、社区、园区、校区“四区联动”。

在街道试点建立公益小镇、睦邻中心、惠民驿站等特色载体,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矛盾调解和便民惠民服务。创新思路汇聚社会力量,充分调动辖区内社工人才、社会组织、驻区高校社团等参与力量,设立法律服务社、矛盾调解站、妇幼关爱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服务载体,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困难帮扶等多种服务。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