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度中华慈善奖 >> 新闻报道

窦玉沛:中国慈善事业发展面临五方面挑战

    今年我国发生了特大自然灾害,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年初低温雨雪冰冻和汶川特大地震斗争中,也同时激发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社会捐赠热潮。据初步统计,2008年社会捐赠接近1000亿,其中汶川地震就近600亿。

    有人说,2008年是我们感动的一年,也是我们感恩的一年。而在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看来,2008年是中国公益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一年。

中国慈善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以2004年中国颁布实施《基金会管理条例》,2005年首届中华慈善大会发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为标志,中国公益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毫无疑问的是,这几年中国公益事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窦玉沛看来,这几年民众慈善意识普遍提高、慈善组织发展壮大、慈善资源途径不断拓展、慈善法规制度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

    以慈善意识普及来看,全社会的慈善意识普遍提高,公民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逐步提高,社会慈善文化氛围大为改善,今年年初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迸发出来的捐赠热情表现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慈善不仅仅是出钱,还有志愿者也是慈善的行为。在这次北京奥运会和地震中也迸发出志愿者的热情,奥运会志愿者超过了100万,地震灾区救灾志愿者超过了300多万。

    志愿者在“5·12”抗震救灾和奥运会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何更好地利用志愿者的资源,同时让更多人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为了进一步把志愿者活动做好。中央精神文明办牵头协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责任落实和分解到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这项工作。

    慈善组织发展壮大是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一方面,慈善组织数量发展较快,另一方面,慈善组织的活动浸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除政府之外我国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重要补充力量。截至今年9月,在全国注册的慈善组织中,各级基金会有1361家,县级以上慈善会、红十字会4100多家。慈善组织的发展除了推动慈善事业以外,同时带来很多就业机会。

    集结慈善资源的途径不断拓展,慈善捐助数量逐年提高是中国公益事业发展最大特色。2005年之前,我国每年的慈善捐赠总量才几十亿元;2007年达到309亿元,而今年仅地震捐赠就近600亿元,全年捐赠将接近1000亿元。另外,志愿者行为作为慈善资源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志愿者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自觉价值取向。

    与此同时,中国慈善法规制度也不断完善,慈善制度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国家对慈善领域的税收激励机制增强。特别是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将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其免税额度由原来的应纳税额的3%提高到年度利润总额的12%,进一步激发了企业捐赠的热情。

    在谈到民政部门为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方面所做得工作,窦玉沛表示,民政部在发展慈善事业方面,做了这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动立法,积极起草慈善事业法。二是建立慈善事业管理机构与指导机制。三是不断发展完善慈善表彰奖励机制。比如我们召开慈善大会,表彰慈善人物,组织、机构和项目,就是一个重要的激励机制。四是培育发展慈善组织,民政部承担着民间组织管理的职能。五是建设慈善信息披露机制。在这次国务院新的“三定”规定中,决定民政部成立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这样在组织职能方面进一步保障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

    目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业内人士担忧慈善事业将面临“寒冬”的严峻考验。窦玉沛对此却持乐观的态度,他认为金融危机对中国慈善事业肯定有影响,但不会太大。

    窦玉沛表示,一是国际金融危机没有影响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党中央、国务院已经采取了有力措施,我国经济依然保持着平稳发展速度。二是我们改革开放30年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慈善资源还是十分丰富的。三是这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激发出来的举国上下的慈善热情,对于弘扬全社会的慈善理念,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起着积极的作用。四是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正在不断增强,在这方面,慈善的空间和潜力是非常大的。五是我国作为现代意义的慈善事业方兴未艾,时间发展不长,低水平启动,加上政府的促动,企业的驱动,慈善组织的积极活动,再加上榜样的带动,我国慈善事业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潜力。

中国慈善事业的难题

    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难题。究其原因,窦玉沛认为是现代意义的慈善发展时间短,所以存在的问题比较多。
概括起来说:总体上我国捐赠数量不高,慈善事业的作用和社会需求比还不完全适应。慈善的作用没有得到完全发挥;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与慈善事业的发展不完全适应;慈善组织自身能力建设与社会转型加速不相适应。慈善专业人才与慈善组织的发展壮大不相适应,这是制约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慈善立法是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从2005年民政部开始起草《慈善法》算起,至今已有4年时间,但迟迟不能出台。有人提出质疑,说一部慈善法有那么难吗,连时间表都没有。作为立法推动者之一,窦玉沛道出了其中原委。

    制定一部法律,按照我国立法法规定,它有一套程序。民政部起草草案提交国务院审议,国务院认为成熟,再提交全国人大审议,有时候还要三读通过,这些必经的程序是不能少的。

    窦玉沛还提到,作为慈善法,也是一部比较复杂的法律,因为它涉及到既有物质层面的,又有精神层面的,还有道德层面的,既涉及到理论上的,实践中的,还有法理上的问题。既要立足我国国情,还要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同认识。比如慈善管辖的范围,通常认为慈善可能就是扶危济困、捐资助学,而现在慈善已经向着文化、科技、环保等更广阔的领域延伸。所以这部慈善法到底管辖的范围有多大,有不同看法。

    有舆论认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是缺乏相应的精英人才。对此,窦玉沛表示,对于中国的慈善事业来讲,人才问题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做慈善只要有爱心、只要有热情、只要有奉献精神就够了,没有把慈善提升到一个专业的领域来认识。

    现在国际上关于慈善组织的管理已经成为专门的科学,已经提高到与企业管理、工商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窦玉沛提到了香港和美国的经验。

    香港比较大的慈善组织有100多个,每个组织设的主席、副主席,要设几十个,都是当地精英和社会名流。李嘉诚这样的工商巨子也进入慈善领域。比如美国,像盖茨这样的企业精英进入了慈善领域。在我国内地,商界精英进入慈善领域为数不多,近年来政界精英退休后进入慈善领域,成为了一个亮点。

    窦玉沛同时注意到现在的问题,一是关于慈善管理,在学术研究领域还远不能同政府管理、商业管理相对并论;二是现有慈善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普遍偏低;三是慈善领域精英人才更是缺乏,政府和商界精英流入慈善领域还没有形成潮流。可以这么说,对于当前中国慈善领域,人才比资金更加缺乏,人才比资金更为重要。为了加强慈善事业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国家将要积极采取有力措施。

    窦玉沛谈到,今年中华慈善大会专门设立“优秀慈善工作者”奖项,就是为了表彰长期从事慈善工作的专业人士,号召和动员更多的有识之士进入到慈善领域。当然还要完善这些人员的职业岗位、薪酬待遇、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相关激励措施。

    窦玉沛透露,民政部现在所做的工作:一是推进志愿者注册制度。民政部已经有了注册办法。二是加大培训制度。对志愿者进行基本理念、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三是探索建立激励机制。比如现在出现了星级志愿者评定制度。像北京、上海、重庆、江西还出现了志愿者时间银行、爱心储蓄所、互助服务转换等志愿者服务时间积累的新形式,就是把志愿者服务的时间像银行一样储蓄起来,将来参与者需要服务了,能够得到相应的服务,就是今天我为人,明天人为我,建立这样一个激励机制。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采取注册登记、加强培训、表彰激励实现志愿者服务的法律化、经常化和专业化。

慈善机构注册难题渐解

    慈善组织的注册门槛一直是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部分地方政府在开展基层慈善组织备案制度。窦玉沛也认同双重管理一定程度上影响民间组织以及慈善事业发展的观点。

    为此,民政部在2005年提出,对涉及到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类的慈善组织,民政部可以作为他的业务主管,在登记注册方面尽可能简化手续,在他们成立初期还要给予必要的扶持和支持。在这方面,目前江苏、山东、广东都进行了一些试点,尤其是最近广东和深圳都出台了文件。比如深圳对慈善类、公益类、社会服务类的组织简化了手续,同时规定凡是民间组织能够从事的社会服务,政府不再举办,目的也是为了给社会慈善组织留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窦玉沛认为,这些实验我认为都是有益的。

    另外,对于一些乡村慈善组织和社区慈善组织,不具备法人条件的,登记管理机关可以备案,免收相关费用。比如江苏、山东、广东等试行备案制度。民政部正在配合国务院法制办修改社团登记管理条例。

    近年有很多慈善组织进入中国,这些组织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对此,窦玉沛表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各领域对外交流合作日益深入,境外慈善组织在华活动日益增多,这些组织大多数积极开展人道帮助和公益活动,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这方面的管理,民政部在抓紧完善相应法规,在这个基础上积极推进境外组织在华机构依法登记工作,保障他们正当的合作、交往和合法权益。目前,依据《基金会管理条例》,已有13个境外基金会依法登记设立了在华代表机构,包括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威廉·杰斐逊·克林顿总统基金会北京代表处等。这些慈善组织在我国活动,提供了资金、信息、技术、经验以及一些先进的理念。

    2007年民政部对11个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的年度检查显示,这些机构主要在教育、卫生、慈善和环保方面的公益项目达到了160多个,这方面的公益投资达到了4.53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为扶贫济困,改善部分困难群众生存、发展状况,提高部分公益领域的社会服务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今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不少境外慈善组织及时参与抗震救灾,捐款捐物,开展志愿服务,援助资金达数十亿元,为受灾群众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人道主义援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区紧急情况下诸如医疗、教育、饮食等方面的压力,为抗震救灾作出了积极贡献。

汶川地震促慈善信息公开

    汶川地震后,社会各界捐赠了大量的善款。对于这些善款使用情况,政府将如何进行监管,有哪些具体的保障措施,都是公众关心的话题。

    对于这个问题,窦玉沛表示,这个问题是社会各方面公众一直在问的问题,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5·12”地震激起了全社会,包括国际社会的爱心,国内外高度关注这批善款的使用情况是理所当然的。正因为这样,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国务院先后发了两个通知,中纪委也发出通知,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卫生部又联合发了通知,这些通知主要精神:一是接收,二是拨付,三是使用,四是管理,五是统计,六是反馈,七是公示。这么多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采取了有力措施。

    就民政部来讲,一是配合监察监督,监察机关对此非常重视,民政部积极配合。二是配合审计检查。三是联合执法检查。民政部会同财政部,派出工作组到各地联合执法检查。四是支持舆论监督。在这方面民政部随时向舆论公布信息,接受新闻机构采访,接受舆论监督。五是接受公众查询。

    尽管采取了这一系列的措施,民政部仍然诚恳希望,社会和舆论继续对这项工作给予监督。只有把这些捐款用好了,才能够对得起社会上的这份爱心;只有用好了,才能取信于民,让捐赠者放心,才能广纳善款,汇聚更多的人财物,为更多的贫弱者提供帮助;也只有提高公信力才能够取信于民,才能够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政府对捐款管理的公信力,也是决定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

    有人认为,在“5.12”抗震救灾捐赠中,信息不畅、信息失衡甚至混乱直接导致慈善效率不高。窦玉沛则认为,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在地震期间,各地送温暖、献爱心,各方面组织机构,包括政府部门、一些社会团体、慈善组织,一到过年过节送温暖,这方面相对也是比较混乱的。有些贫困者可能不断得到,有些又得不到,既有重复,又有遗漏,这是信息管理上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民政部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通过媒体广泛发布,及时向社会发布捐赠和使用信息,消除公众疑虑。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委托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开发了“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信息管理系统”。这套系统可以供政府部门和慈善机构对接受捐赠与捐赠使用信息进行管理;同时向社会大众开放查询服务,公众可以查询到公开的捐赠数据和使用情况。民政部还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卫生部印发《关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资金使用有关问题的意见》,要求各单位“尽快使用‘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捐赠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全国已有32个省级民政厅局、1642个市县民政局、20个省级慈善会、464个市县级慈善会、10个县级红十字会、15家全国性基金会将其接收的“5·12”地震捐赠和使用数据统计到这个系统。这个信息平台的建设只是一个尝试,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促成我国慈善信息统计、披露和慈善问责长效机制的建立。

政府加大力度扶持慈善事业

    毫无疑问,发展慈善事业在当今社会确实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窦玉沛看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首先,推进慈善事业对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推进慈善事业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因为慈善提倡助人为乐、扶危济困,通过这个可以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第三,它又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曾经提出,要建立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十七大上进一步强调,把慈善作为一个补充,可见慈善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也有重要的作用。第四,尤其是和谐社会建设中,它的意义更加重大。有人说市场经济作为第一次分配,讲效率,政府的公共财政作为第二次分配,讲公平,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讲和谐。它能够促进人和人之间和谐相处、团结友好,又能够通过整合这些社会资源,缓解社会分配差距,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所以它对和谐社会建设也有着重要意义。

     那么中国政府会采取哪些措施鼓励慈善事业发展呢?窦玉沛表示,至少有三点:

     第一,大力弘扬慈善精神。在这方面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慈善典型,培育慈善文化,让慈善这种理念、这种道德精神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个人的血液中去,让大家感觉到慈善最光荣、慈善最崇高。这样一个慈善环境的营造,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让慈善成为当今社会最流行的时尚。

    第二,健全政策法规,因为慈善既涉及到物质,又涉及到道德。同时,慈善既涉及到捐赠人的权益,又涉及到受赠人的尊严,还涉及到慈善组织运作的规范以及对慈善行为的激励优惠政策等等,这些都需要用法律来规范,避免慈善中出现的法律模糊和尴尬。

    第三,培育发展慈善组织。今后发展慈善是政府推动,慈善组织运作,社会参与。目前我国的慈善组织发育时间短,慈善组织的劝募能力、策划慈善项目的能力以及社会公信度、社会美誉度等有待提高,而这些对慈善组织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有些组织发展不起来,不是说没有慈善资源,而是大家怕捐给一些不信任的组织,钱流失了。

    第四,建立长效协调机制。发展慈善事业,在中国国情下确实涉及到方方面面,政府在推动过程中涉及到宣传发动、优惠政策的制定、保障监督等,这涉及到很多部门,这些部门要协调。政府在组织和推动社会捐赠时,又需要利用慈善组织来运作,这样又涉及到政府和慈善组织的协调问题。慈善组织之间对慈善项目的开发、分工,包括竞争,有协调问题,还有捐赠人和受赠人之间的利益,这里面涉及到定向捐赠的效果,还涉及到受赠人对使用善款的使用。还有就是捐赠人不能把他看成施舍、怜悯,因为捐赠慈善是自愿、无偿的行为,但反过来讲受赠者也应该知恩图报,我们不要求,但也要有这样一种情怀,所以这方面也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来推动这项工作。

    中国的公益捐赠到底是靠企业还是靠民众,历来是公益界争论的焦点,窦玉沛则说,一滴水能映照太阳的光辉,无数颗爱心便能温暖世界。捐赠万元是慈善,捐出零用的一分钱也是慈善,捐款捐物是慈善,献智出力同样是慈善。无论企业精英,还是社会公民,无论耄耋老人还是学龄儿童,人人皆可慈善。让我们都来支持慈善,参与慈善,分享慈善带来的快乐。让慈善成为当今和谐社会的时尚。(宋 扬)


关于我们 | 订阅报刊 | 联系我们 | 人才加盟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Copyright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公益时报》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0500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