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从萌芽到枝繁叶茂

    从1988年到2008年,这并不短暂的20年,中国社会工作从最开始的探索阶段到有目标有规划地发展,作为国内顶级NGO,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见证了中国社会工作走过的艰难曲折历程。

■ 本报记者 杜志莹

    今年6月28日至29日,中国首次举行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经过这次考试,我国首批社工师诞生了。
  社会工作者终于有了职称评定体系,这让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眼前为之一亮。有了职称评定体系,社会工作者的工资待遇、保险福利、上升途径等方面都有了参照,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鼓舞了他们到基层从事社会工作。有专家表示,推进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着力点就是要尽快建立社会工作者的职称体系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确立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地位和职业威望。

“小荷才露尖尖角”

    20世纪20年代,我国就出现了社会工作。面对当时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一些大学如燕京大学等开始了社会工作、社会服务方面的教学活动。一批学有所成的社会工作专家回国从事社会工作教学和实践工作。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在30年代已开始萌芽。但由于种种原因,从4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我国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活动没有得到继续发展。
    1988年,中国社会工作事业在民政部的推动下,由教育领域开始起步。当时,民政部拿出100万元,在北京大学兴办社会工作专业,开设研究生课程。之后,在全国各地大约300所高校设立社会工作专业。在教育领域起步后,民政部开始筹备社会工作团体。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社工协会”)诞生,这是中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性标志,即由一个社会组织来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发展。1992年7月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加入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成为正式会员。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逐渐走向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在社会工作和服务领域,政府没有利用所控制的公共资源引导民间组织开展社会工作;另一方面,政府本身承担了很多具体社会事务。在这种格局下,政府既没有放手发展民办社会工作,也没有让民间社会工作机构分享足够的公共资源,政府与民间社会工作机构没有形成一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
  在这种环境下,社工协会的工作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这个探索阶段从1991年延续至2001年,社工协会工作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开展的活动局限于走访、交流和开论坛。”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建昌说。
人才队伍亟待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转制,传统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工作越来越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但与此相对应的,社工还没有作为一种正式职业进入社会视野:没有岗位、没有技术职称评定,政府没有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机制。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根本没有对口的就业机会。
  与此同时,我国形成了数量巨大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如具有社会工作性质的公益性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服务机构等,这些社团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社会活动中,规模逐渐扩大,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发展的瓶颈之一。
    2001年2月,社工协会召开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此次大会在社工协会发展理念和策略方面,有了新的思考和布局,其中一点就是明确提出了社工协会高举社会公益的旗帜,用社工的理念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在2002年至2006年期间,社工协会先后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公益活动,如“爱心献孤儿”、“爱心2008”等一系列广为人知的活动。
  目前,社工协会下设16个工作(行业)委员会、7支专项基金、10个职能部门、3个直属单位。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在民政部的领导下,2004年度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民间组织”。
  像社工协会一样规模庞大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还有很多,他们的发展和壮大为在我国实行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制度提供了广阔空间。
    对此,社工协会的决策层早就提出:“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不是单纯靠搞活动来推动公益事业发展。更广阔的空间,应该是放在对于社会问题的研究与人才建设方面,做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动力。一方面支持新型社工机构建设,一方面在体现作为国家级社团的优势基础上,依托民政部门,面向整个社会,作出历史性的贡献。”
    而早在2002年,上海、北京等地区进行了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试点工作,为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
    2002年,北京市民政局联合市人事局建立了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凡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需参加培训通过考试取得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已在岗位上工作的人员限期进行强化培训和考试过关,新进入社区工作队伍的人员需有社区工作者资格证书。
    2003年,上海市人事局和民政局联合出台《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暂行办法》,并于同年11月组织了第一次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考试合格的发给《上海市社会工作师(助理)资格证书》。
  北京和上海的初步“试水”为全国其他地区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式。
从量变到质变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和方向。
  “这一重大决策,是前所未有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六中全会决议中的一个亮点。这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也预示着我国社会工作的春天已经来临。”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徐瑞新如此形容。
  到了2007年,由中组部牵头,人事部、民政部等部委共同承担了给党中央提交调研报告和起草“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代拟稿)的任务。同一年,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中央部门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让没有职称没有工资评定的社会工作者看到了改变的可能。
  2007年,社工协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确立了新的目标,就是把社工协会打造成为专业化、职业化、行业化的社会工作组织,让行业化的特点越来越突出,这使社工协会由原来量的发展进入到质的提高的阶段。这次大会决定把社工协会所有的委员会机构纳入社会工作的范畴,进一步突出协会的专业化。
  2008年,全国第一批社工师已诞生。其中中国社会工作协会12名,这标志着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有了质的进步。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建昌表示,“社会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和组成部分,做好公益事业,要推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行业化。要继续高举社会公益的旗帜,把社会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大事记
●1988年,中国社会工作事业在民政部的推动下,由教育领域开始起步。

●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诞生,这是中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重要的阶段性的标志,即由一个社会组织来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发展。

●2002年,北京市民政局联合市人事局建立了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凡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需参加培训通过考试取得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已在岗位上工作的人员限期进行强化培训和考试过关,新进入社区工作队伍的人员需有社区工作者资格证书。

●2003年,上海市人事局和民政局联合出台《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暂行办法》,并于同年11月组织了第一次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考试合格的发给《上海市社会工作师(助理)资格证书》。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2007年,由中组部牵头,人事部、民政部等部委共同承担了给中央提交调研报告和起草“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代拟稿)。
同年,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2008年,全国首次举行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

■链接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
发展历程:
  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首任会长崔乃夫,常务副会长阎明复。
  2000年,协会经较大改组,更名为中国社会工作协会。
  2001年,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召开的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从协会的发展理念、策略有了新的思考和布局;
    2007年,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换届,成立新一届组织机构,会长徐瑞新,常务副会长杨建昌,副会长赵蓬奇、王久安、徐留根、李德运、马学理、陈倚、刘京、马剑飞、陶斯亮、王思斌、施德容、张力军、李晓林、姜昆、李守镇、王路、邓丽,下设16个行业委员会、7个专项基金、10个职能部门、3个直属单位、2个合作单位。
    

版权所有:公益时报社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路甲6号 邮编: 100020
通用网址:公益时报 京ICP备05004094号